假连翘
入药部位果实。性味味甘、微辛,性温。功效截疟,活血止痛。主治用于疟疾,跌打伤痛。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4-20粒;或研末。禁
- 拉丁名
- Aporusa planchoniana Baill. ex Muell. Arg.
- 别名
- 滇川醉鱼草,苍山醉鱼草
- 门
- 被子植物门
- 纲
- 双子叶植物纲
- 亚纲
- 合瓣花亚纲
- 目
- 管状花目
- 科
- 马鞭草科
- 种
- 假连翘
- 亚科
- 醉鱼草亚科
- 族
- 醉鱼草族
- 属
- 假连翘属
- 类型
- 常绿花灌木类
与假连翘相似植物
入药部位
果实。
性味
味甘、微辛,性温。
功效
截疟,活血止痛。
主治
用于疟疾,跌打伤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4-20粒;或研末。
禁忌
孕妇忌用。
采集加工
夏、秋季采收,鲜用或晒干。
形态特征
灌木,植株高1.5-3m。枝条常下垂,有刺或无刺,嫩枝有毛。叶对生,稀为轮生;叶柄长约1cm,有柔毛;叶片纸质,卵状椭圆形、倒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2-6.5cm,宽1.5-3.5cm,基部楔形,叶缘中部以上有锯齿,先端短尖或钝,有柔毛。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常排成圆锥状;花萼管状,有毛,长约5mm,具5棱,先端5裂,结果时先端扭曲;花冠蓝色或淡蓝紫色,长约8mm,先端5裂,裂片平展,内外有毛;花柱短于花冠管,子房无毛,核果球形,直径约5mm,熟时红黄色,有光泽,完全包于扩大的宿萼内。花、果期5-10月。
生长环境
我国南方常见栽培或逸为野生。原产热带美洲。
-
海州常山
形态特征灌木或小乔木,高1.5-10米;幼枝、叶柄、花序轴等多少被黄褐色柔毛或近于无毛,老枝灰白色,具皮孔,髓白色,有淡黄色薄片状横隔。叶片纸质,卵形、卵状椭圆形或三角状卵形,长5-16厘米,宽2-13厘米,顶端渐尖,基部宽楔形至截形,偶有心形,表面深绿色,背面
-
穗花牡荆
形态特征灌木,高2-3米;小枝四棱形,被灰白色绒毛。掌状复叶,对生,叶柄长2-7厘米,小叶4-7,小叶片狭披针形,有短柄或近无柄;中间的小叶片5-9厘米,宽1-1.7厘米,通常全缘,顶端渐尖,基部楔形,表面绿色,背面密被灰白色绒毛和腺点;两侧的小叶依次渐刁。聚伞
-
白花灯笼
入药部位植物的茎和叶。性味味微苦甘,寒。归经归心、肺经。功效清热止咳,解毒消肿。主治用于肺痨咳嗽,骨蒸潮热,咽喉肿痛,跌打损伤,疖肿疔疮。
-
单叶蔓荆
形态特征本变种主要特点:茎匍匐,节处常生不定根。单叶对生,叶片倒卵形或近圆形,顶端通常钝圆或有短尖头,基部楔形,全缘,长2.5-5厘米,宽1.5-3厘米。花和果实的形态特征同原变种。花期7-8月,果期8-10月。本变种与原变种的区别,仅在营养器官上的差异,花果特
-
广西牡荆
形态特征乔木;小枝四棱形,无毛,青灰色,干后不呈紫黑色,皮孔不显著。掌状复叶,叶柄长2-7厘米,小叶2-5,通常3,中间的小叶片卵形至卵状披针形,长4.5-14厘米,宽2.5-5厘米,全缘,顶端渐尖或尾状尖,基部宽楔形至楔形,表面绿色,有光泽,脉上稍有毛,沿主脉的毛较明显,背
-
越南牡荆
形态特征越南牡荆是一种双子叶植物纲、管状花目、马鞭草科灌木或乔木,高4-8米;小枝干后呈紫黑色,有明显的皮孔,老枝灰褐色。三出复叶,小叶片卵形、倒卵形、长椭圆形至长卵圆形,表面绿色,背面淡绿色,有黄色腺点,两面无毛或叶缘有疏生细毛,全缘,顶端骤尖或短尾状尖,基部楔形或近圆形,
-
金叶假连翘
形态特征灌木,高约1.5-3米;枝条有皮刺,幼枝有柔毛。叶对生,少有轮生,叶片卵状椭圆形或卵状披针形,长2-6.5厘米,宽1.5-3.5厘米,纸质,顶端短尖或钝,基部楔形,全缘或中部以上有锯齿,有柔毛;叶柄长约1厘米,有柔毛。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常排成圆锥状;花萼管状,有毛,
-
华丽龙吐珠
形态特征落叶或半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少为攀援状藤本或草本。冬芽圆锥状;幼枝四棱形至近圆柱形,有浅或深棱槽,皮孔明显或不显;植物体外部有疏或密的柔毛、短柔毛、糙毛、节状腺毛、腺毛、绢毛、绒毛或光滑无毛,通常多少具腺点、盘状腺体、鳞片状腺体或毛。单叶对生,少为3-5叶轮生,全缘、波
-
荆条
产地分布中国北方地区广为分布,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华中、西南等省、区。形态特征落叶灌木,高1-5米,小枝四棱。叶对生、具长柄,5-7出掌状复叶,小叶椭圆状卵形,长2—10cm,先端锐尖,缘具切裂状锯齿或羽状裂,背面灰白色,被柔毛。花组成疏展
-
钝叶臭黄荆
形态特征攀援状灌木或小乔木,高1-3米;老枝有圆形或椭圆形黄白色皮孔,嫩枝有短柔毛。叶片长圆状卵形、倒卵形至近圆形,长3-8厘米,宽2.5-5厘米,顶端钝圆或短尖,但尖头钝,基部阔楔形或圆形,全缘,两面沿脉有短柔毛;叶柄长0.3-1.5厘米,有短柔毛,上面常有沟。聚伞花序在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