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植物 > 常绿植物 > 白背算盘子

白背算盘子

编辑:颛孙子蘅发布时间:2021-02-07 10:46:21

灌木或乔木,高1-8米;全株无毛。叶片纸质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常呈镰刀状弯斜;长2.5-5.5厘米,宽1.5-2.5厘米;顶端渐尖,基部急尖,两侧不相等;上面绿色,下面粉绿色,干后灰白色;侧脉每边5-6条,叶柄长3-5毫米。

拉丁名
Glochidion wrightii Benth.
别名
川肤杨、川西漆树
被子植物门
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
原始花被亚纲
牻牛儿苗目
大戟科
白背算盘子
亚科
蝶形花亚科
漆树族
盐肤木属
类型
常绿花灌木类

与白背算盘子相似植物

形态特征

灌木或乔木,高1-8米;全株无毛。叶片纸质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常呈镰刀状弯斜;长2.5-5.5厘米,宽1.5-2.5厘米;顶端渐尖,基部急尖,两侧不相等;上面绿色,下面粉绿色,干后灰白色;侧脉每边5-6条,叶柄长3-5毫米。雌花或雌雄花同簇生于叶腋内雄花:花梗长2-4毫米;萼6片,长圆形,长约2毫米,黄色;雄蕊3片,合生;雌花:几无花梗;萼6片,其中3片较宽而厚,卵形、椭圆形或长圆形,长约1毫米;子房圆球状,3-4室,花柱合生呈圆柱状,长不及1毫米。蒴果扁球状,直径6-8毫米,红色,顶端有宿存的花柱。花期5-9月,果期7-11月。

生态环境

生于海拔240-1000米山地疏林中或灌木丛中。

分布范围

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广西、贵州和云南等省区。

主要价值

根、叶:用于痢疾,湿疹,小儿麻疹。

相关植物
  • 光叶巴豆

    入药部位根、叶。性味辛,温。归经肝、胃经。功效通经活血,截疟。主治用于外伤肿痛,骨折,疟疾。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

  • 睫毛大戟

    形态特征于茎中部以上为卵状长圆形或阔卵形,薄纸质至革质,长3-5厘米,宽2-4厘米,先端钝尖,基部渐狭成鞘状,近包茎;边缘全缘,具睫毛;无叶柄;总苞叶3-5枚,与茎上部叶同形;伞幅3-5,长5-30毫米;苞叶2枚,与茎上部叶同形,较小,长8-14毫米,宽4-8毫米。

  • 刺果血桐

    形态特征植物形态乔木,高5-15米;小枝初被毛,毛逐渐全脱落。叶子形态叶纸质,椭圆形至阔披针形,长8-13(-16)厘米,宽3-4(-6)厘米,顶端长渐尖,基部微耳状心形,两侧各具斑状腺体1-2个,边全缘或浅波状具疏生腺齿;下面具颗粒

  • 艾胶算盘子

    形态特征常绿灌木或乔木,通常高1-3米,稀7-12米;除子房和蒴果外,全株均无毛。叶片革质,椭圆形、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6-16厘米,宽2.5-6厘米,顶端钝或急尖,基部急尖或阔楔形而稍下延,两侧近相等,上面深绿色,下面淡绿色,干后黄绿色;侧脉每边5-7条;叶柄长3-5毫

  • 假肥牛树

    形态特征乔木,高7-18米,全株均无毛。叶片革质,卵形、椭圆形或长圆形,长8-19厘米,宽3-8厘米,顶端短渐尖,基部钝或圆,边缘略反卷;侧脉每边6-7条,弯拱上升,未达叶缘而联结,网脉明显;叶柄长5-8毫米,干后有横纹。花雌雄同株,长5毫米,直径4.5毫米,数朵组成腋生团伞

  • 白桦麒麟

    形态特征株高18-20厘米,株幅18-20厘米。茎肉质矮小,基部分枝多,群生状,长18-20厘米,6-8棱,棱形成六角状瘤块,白色。叶片不发育或早落。杯状聚伞花序簇生于茎端,花红褐色,花谢后花梗会残留在茎上似刺,淡黄色。花期秋、冬季。白桦麒麟是一个很好养的品种,

  • 云南斑籽

    形态特征灌木,高1.5(-2)米;嫩枝被很快脱落微柔毛,枝条无毛。叶膜质或纸质,椭圆形、狭椭圆形至长圆形,长10-15厘米,宽3.5-8厘米,顶端渐尖至尾状渐尖,基部楔形至阔楔形,边缘疏生锯齿或波状齿,稀近全缘,嫩叶两面被贴伏柔毛,成长叶仅下面叶脉被柔毛;侧脉每边6-8条;叶

  • 卵叶巴豆

    形态特征攀缘灌木,高2-3米,嫩枝、叶柄、花序和果均密被星状糙硬毛;枝条近无毛叶纸质,卵圆形,长4-6厘米,宽3.5-4.5厘米,顶端短尖,有时渐尖,尖头常尾状,基部阔楔形至近圆形,边缘有不明显的细锯齿,有时齿间弯缺处有具柄的腺体,成长叶上面疏生粗糙星状毛,下面密生星状毛;基

  • 尾叶铁苋菜

    形态特征落叶灌木,高1-1.5米;嫩枝被白色柔毛,小枝细长,暗红色,具散生皮孔。叶膜质,卵形、长卵形或菱状卵形,长(2.5-)4.5-8(-10)厘米,宽(1.2-)1.8-3.5厘米,顶端渐尖或尾状渐尖,基部楔形至圆钝,上半部边缘具疏生长腺齿,两面沿叶脉具柔毛或疏毛;基出脉

  • 沙地叶下珠

    基本信息【种中文名】:沙地叶下珠【种拉丁名】:PhyllanthusarenariusBeille【科拉丁名】:Euphorbiaceae【属拉丁名】:Phyllanthus【中国植物志】:44(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