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科普花卉养殖知识!
当前位置:首页 > 花谱百科 > 养殖方法 > 黑藻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

黑藻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

2019-10-09 11:42:03

黑藻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问题及黑藻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最新资讯,由蓝妖花园花谱频道,于2019-10-09 11:41:58发布解答。

伊乐藻和黑藻怎么区分

在河蟹养殖生产中,水草具有重要的作用。

俗话说:“蟹大小,蟹多少,看水草”。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种苦草,后种伊乐藻,再到普遍种植轮叶黑藻看,轮叶黑藻已作为广大养蟹户首选水草,它具有其他水草的优点外,还具有4个方面的长处:l、耐高温;2、不污染蟹池水质;3、断株再生能力强,轮叶黑藻不易折断,即使被蟹夹断,也极易生根存活;4、适口性好,河蟹喜食。

也可以说它集聚了水草的全部优点,为河蟹养殖户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科技部门邀请有关专家对“内塘引种太湖黑藻开展生态养蟹的技术研究”项目进行了验收评审。

专家们认为,用太湖黑藻养蟹,亩产量增加32.28%,亩效益提高82.04%,黑藻适宜浅水绿化、室内水体绿化,综合治理策略浸沉于水中的多年生草本植物。

花果期6~9月份。

种子繁殖。

全株浸沉于静水或流动缓慢的流水中,有时枝梢可稍露出水面。

水稻田常见杂草,发生量小。

防除应采取农艺措施和化学除草相结合的方法。

(1)农艺措施主要有:一是建立地平沟畅、保水性好、灌溉自如的水稻生产环境;二是结合种子处理清除杂草的种子,并结合耕翻、整地,消灭土表的杂草种子;三是实行定期的水旱轮作,减少杂草的发生;四是提高播种的质量,一播全苗,以苗压草。

(2)化学除草,多数地方采用一次性封杀,就是在播种(催芽)后1-3天内,亩用40%“直播青”可湿性粉剂60克,兑水40-50公斤,均匀喷雾,施药时田板保持湿润。

3天后恢复正常灌水和田间管理。

通过化除后,如果后期仍有一定量的杂草,可采取针对法进行补除。

如以稗草、千金子为主的田块,在杂草3-5叶期,可用10%千金乳剂50毫升加水30公斤,用针对法进行茎叶喷雾。

用药前一天田间必须放干水,药后2天再恢复正常管理。

如以莎草、阔叶杂草为主的田块,在播后30天左右,亩用10%水星可湿性粉剂20克加20%二甲四氯水剂150毫升混用,兑水30公斤针对法喷雾。

水浆管理同上。

如田间各种杂草共生,可用48%苯达松水剂75-100毫升加20%二甲四氯水剂150毫升混用,采用针对法喷雾。

轮叶黑藻6月份可以种植讷

轮叶黑藻属于“假根尖”植物,只有须状不定根,在每年的4~8月,处于营养生长阶段,枝尖插植3天后就能生根,形成新的植株。

为什么轮叶黑藻是未来河蟹养殖的最佳水草?

单说轮叶黑藻是养殖河蟹的最佳水草的说法是不科学,不严谨的。

首先,从轮叶黑藻发芽生长的环境需求来说,轮叶黑藻需生长在温度要在16摄氏度以上的水域中。这就使得北方大部分地域在早春季节温度忽高忽低的状态下无法正常声场。轮叶黑藻并不是河蟹养殖的最佳水草。

其次,养殖河蟹最佳的生态环境不是靠一种水生植物所维持的。在多种水草的共同创造下,合理搭配使用伊乐藻、轮叶黑、金鱼藻、荷花、水花生、菱角等水生植物才能使得河蟹健康的成长。

怎么养好轮叶黑藻

轮叶黑藻栽培技术片或白膜围栏,将芽苞与河蟹隔开,待芽苞萌发长成,水草满塘时,撤掉围栏设施,让河蟹进入草丛。

③、每亩放蟹量应在1000只以下。

4、整株的种植在每年的5~8月,天然水域中的轮叶黑藻已长成,长达40~60厘米,每亩蟹池一次放草100~200千克,一部分被蟹直接摄食,一部分生须根着泥存活。

水质管理上,白天水深,晚间水浅,减少河蟹食草量,促进须根生成。

黑藻与金鱼藻有什么不一样

黑藻,属水鳖科、黑藻属单子叶沉水植物。拉丁学名: Hydrilla verticillata (L. f.) Royle。(见图片)

轮叶黑藻是黑藻主要类型。轮叶黑藻为雌雄异体,花白色,较小,果实呈三角棒形。秋末开始无性生殖,在枝尖形成特化的营养繁殖器官鳞状芽苞,俗称"天果"或“磷芽”,根部形成白色的"地果"(又称块茎)。冬季天果沉入水底,被泥土污物覆盖,地果入底泥3~5厘米,地果较少见。冬季为休眠期,水温10℃以上时,芽苞开始萌发生长,前端生长点顶出其上的沉积物,茎叶见光呈绿色,同时随着芽苞的伸长在基部叶腋处萌生出不定根,形成新的植株。待植株长成又可以断枝再植待植株长成又可以断枝再植。目前在河蟹养殖池塘中进行人工栽培。

金鱼藻,金鱼藻科,金鱼藻属,拉丁学名:Ceratophyllum demersum L.(图片传不上去)

悬浮于水中的多年水生草本植物,植物体从种子发芽到成熟均没有根。叶轮生,边缘有散生的刺状细齿;茎平滑而细长,可达60厘米左右。金鱼藻多年生长于小湖泊静水处,曾经于池塘、水沟等处常见,可做猪、鱼及家禽饲料。

向左转|向右转

Copyright © 2019 网站地图 | 浙ICP备08014565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