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科普花卉养殖知识!
当前位置:首页 > 花谱百科 > 养殖方法 > 大岩桐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

大岩桐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

2019-10-13 13:12:53

这是有大岩桐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问题及大岩桐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问题解答,希望对你的家庭养花之路有所帮助,本内容由蓝妖花园花谱频道于2019-10-13 13:12:49发布。

大岩峝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

大岩桐,又名落雪泥。

株形矮小.高不盈尺。

叶茂翠绿,叶片肥厚而大,密牛绒毛。

钟形花冠,花大而艳美。

花色丰富,花期持久,是著名的室内优良夏季盆栽赏花佳品。

大岩桐喜温暖湿润及半阴环境。

宜含腐殖质多、疏松肥沃和微酸性土壤。

要使其开花鲜艳,在栽培中要注意配好培养土、夏季遮阴、冬季保温、肥水适时适量等。

盆栽用土可用腐叶土或泥炭土6份加珍珠岩2份、河沙2份及少量基肥配制而成。

当幼苗长出3~4片真叶时,即可定植于直径10厘米左右的小盆中。

植株栽植不能太深,以栽后不动摇的深度为宜。

缓苗后每7~10天施一次稀薄液肥,并经常保持盆土湿润。

生长期间要经常向花盆附近地面上洒水,以提高空气湿度。

其属半阴性花卉,从春末开始中午前后日光强烈时需要适当遮阴。

夏季需将花盆放在室内通风明亮处,但光线不能太强,若光照过强则生长缓慢,开花不良,易导致植株枯萎。

炎夏季节水分蒸发快,可在盆底放置一碟清水,以提高空气湿度。

开花期把温度逐渐降到12~15℃,则花开得长久。

栽植大岩桐不宜过深,一般待播种幼苗长出4~5片真叶时定植在小盆内,栽植深度以块茎顶芽与土面齐平为宜,过深则块茎易腐烂或生长不良。

栽后放室温较高(20℃左右)处。

缓苗后开始追施稀薄液肥。

生长期间一般每7~10天施1次薄肥。

生长前期重点是促叶生长,宜施含氮素较多的液肥;生长后期重点是催花,宜施含磷素较多的液肥。

大岩桐为多年生肉质草本植物,具有肥大块茎。

因此浇水必须注意均匀适量,不可过于或过湿,水温也不能忽冷忽热。

盆土过于植株生长不良,叶片发黄;盆土过湿,不仅容易引起徒长,花茎软垂,不开花或花蕾枯落,而且由于盆土长期积水易发生冠腐病。

不论浇水或施肥切忌将肥水沾污叶片或花蕾,因其花叶上均有绒毛,一旦沾水,极易腐烂。

生长季节应经常向地面上洒水,以提高空气湿度。

若室内过于干燥叶片易发黄,影响观赏。

大岩桐属半荫性花卉,春末以后阳光日渐强烈,中午需适当遮荫;夏季移放在室内稍见阳光的地方养护,注意适当通风,但不能使空气对流,维持室内较高的空气湿度,并注意降低温度,即可防止其休眠。

若温度超过30度,植株便进入休眠或半休眠状态。

开花后光照宜稍强些,以利种子成熟及块茎发育。

开花期温度逐渐降到15℃左右则可延长花期。

花谢后对于不准备留种的及时剪除花梗,防止养分消耗,以利继续开花和块茎生长。

入冬后叶片枯萎进入休眠期,可将花盆放室内荫蔽干燥处任其休眠,或者把块茎从盆内磕出,埋在盛有f沙的盆内,严防潮湿而引起腐烂。

冬季室温要保持在0度以上,越冬期间要停止施肥,控制浇水。

块茎一般可连续栽培7~8年。

对于老块茎应注意更新。

大岩桐该怎么养护?

多年生球根花卉。球茎扁圆形。春、夏季盆花。花冠钟形,大而美丽,有丝绒感,色彩丰富。种子播种,6~8月开花。用腐叶土或泥炭土盆栽;生长期每1~2周施肥一次;经常保持盆土湿润和较高的空气湿度,但禁止向叶面喷水。喜温暖和半阴环境,夏季遮阴50%左右。秋末叶面枯黄后,将球茎取出保存在10℃左右的干泥炭或沙土中。

大岩桐

大岩桐的养殖方法 八月份插的苗当年能开花吗

 

怎样养好大岩桐

若想使大岩桐多开花,首先应选择那些开花繁多、株型矮壮、抗病力强、生长迅速、管理容易的进口杂交一代优良品种做母株,单瓣品种较重瓣品种开花更多。

育苗一般采用播种法。

出苗后,要及时加强日常管理,并留意其中同时具有三枚子叶的小苗,这样的实生苗开花往往会更多,而且具有遗传性,可以通过无性繁殖来加以利用。

打顶催芽 传统栽培大岩桐,一般多做小品式独本栽培,这种栽培方法一般是盆小花少,难以达到“花团锦簇”的观赏效果。

要想改变这一状况,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抹顶摘心,促发更多的侧枝,这样才会开出更多更好的花来。

在一次栽培过程中,我意外地发现一株小苗不知不觉间竞长成两个侧枝(当时疑为虫害所致或外力所伤),结果在很小的盆中同时丌出了16朵花之多。

所以摘心宜早不宜迟,及早摘心有利于早日成型、开花。

摘心后,及时选留2~3个高矮一致、位置适巾的新芽。

加强肥水 传统栽培大岩桐所用花盆实在太小,虽然也可根据长势继续使用口径12厘米左右的小花盆,但最好的办法还是及时换入更大的花盆(如口径15~16厘米)中,以满足其生长需要。

新根遇新土,长势会更旺,而打顶后的大岩桐由于枝繁叶茂,需肥量大,要及时追肥育壮,最好是随水浇施。

此外,还可叶面喷肥,其浓度不能超过2~3%。

据同行介绍,他将一盆未经任何打顶的大岩桐,用“卉友”牌速效肥定期喷施,也同时开出7朵花,美不胜收。

虹吸取水 大岩桐叶片肉质,表而密布绒毛,浇水时很容易弄脏叶片,导致叶片局部腐烂,成为众病菌侵染的目标。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应利用虹吸原理,通过花盆底孔取水和供肥。

这种办法的最大好处,不仅是能有效地防止搞脏叶片,而且可使肥水得到更充分、更有效的利用,管理上十分方便。

实践中还发现,叶片上滞留水分也并非绝对不可以,只要是清水,或偶尔含有少量无机肥(含量不超过喷施浓度,即2—3‰),即使留在叶片上也无妨。

事实上,我们经常用清水喷洗叶片,并无大碍,生长更好。

栽培基质 为了促进大岩桐多开花、开好花,必须养好根系。

大岩桐根系纤弱,呈毛细状,不耐水渍和粘重土。

栽培用土应选用疏松透气利水的栽培介质,如腐叶土、珍珠岩、泥炭、锯末(已腐熟)、蛭石、松针、种菇废料(已腐熟)等,肥料可用麻酱渣(已腐熟)、禽粪及复合肥等。

播种用土,以素土较好,如泥炭和蛭石等。

尤其是苗期,肥分越少越好,以免出现肥害(可以通过淡肥勤施的方式来完成)。

适当遮荫 传统栽培大岩桐多进行遮荫养护,其不足之处是容易造成植株徒长、细弱。

所以有资料介绍,将其置于阳光下,在不引起叶片灼伤的情况下,充分满足其对光照的需求,可促株型矮壮,节问密实,开花更多。

但我在实践中发现,过分追求光照,而不考虑光照强度,叶片会出现生理性黄化,远不如遮荫环境下叶片碧绿光润,生机盎然。

囚此,我认为凡事要从实际出发,首先还足要适当遮荫,在不影响正常生k的情况下,稍稍加强光照,以保证其顺利安全度夏和正常生长。

开花处理 大岩制开花时,如果花朵四周的叶片妨碍花的开放,可根据需要剪掉其中部分叶片或将相关叶片剪掉半张,使花朵全部集中开放于植株顶部,形成一团花束。

安全越冬人冬以后,将大岩桐种球(块茎)保留一段无叶茎干(约3~4厘米长)并及时沙藏,保持温度不低于5℃。

越冬期间,沙上不能太湿,以防球茎腐烂。

如沙土过干,应酌情喷洒少量清水,以防块茎干瘪。

待到春暖花开时节,球茎发出芽来,根据需要酌情选留2~3个位置适当、高矮协调且饱满健壮的新芽,随之挖出种球移栽卜盆,进入正常养护。

经过上述方法栽培的大岩恫,最多可一次开出18朵花。

其中,一株用口径12厘米花盆栽培的大岩桐,株高不逾15厘米,仅2个分枝,即同时开出16朵花来,花团锦簇,甚为美丽。

大岩桐花在北方好不好养?

【学名】Sinningia speciosa Benth. 【别名】六雪尼,落雪泥 【分类】苦苣苔科(Gesneriaceae),大岩桐属 【产地】 [编辑本段] 原产巴西,现广泛栽培,一般作温室培养。

【形态】 [编辑本段] 多年生草本,块茎扁球形,地上茎极短,株高15-25 cm,全株密被白色绒毛。

叶对生,肥厚而大,卵圆形或长椭圆形,有锯齿;叶脉间隆起,自叶间长出花梗。

花顶生或腋生,花冠钟状,先端浑圆,,5-6浅裂色彩丰富,,有粉红、红、紫蓝、白、复色等色,大而美丽。

蒴果,花后1个月种子成熟;种子褐色,细小而多。

【性状】 [编辑本段] 生长期喜温暖、潮湿,忌阳光直射,有一定的抗炎热能力,但夏季宜保持凉爽,23℃左右有利开花,1-10月温度保持在18-23℃;10-翌年1月(休眠期)需要10-12℃,块茎在5℃左右的温度中,也可以安全过冬。

生长期要求空气湿度大,不喜大水,避免雨水侵入;冬季休眠期则需保持干燥,如湿度过大或温度过低,块茎易腐烂。

喜肥沃疏松的微酸性土壤。

【栽培要点】 [编辑本段] (1)适宜的温度。

大岩桐生长适温为1-10月为18-22℃,10月至翌年1月为10-12℃。

冬季休眠期盆土宜保持稍干燥些,若温度低于8℃、空气湿度又大,会引起块茎腐烂。

(2)适当遮光。

大岩桐为半阳性植物,喜半阴环境。

故生长期间要注意避免强烈的日光照射;环境也不可过于干燥。

在夏季,要放置在荫棚下有散射光且通风良好的地方养护,否则极易引起叶片枯萎。

供水应根据花盆干湿程度每天浇1-2次水。

(3)适当施肥。

大岩桐较喜肥,从叶片伸展后到开花前,每隔10-15天应施稀薄的饼肥水一次。

当花芽形成时,需增施一次骨粉或过磷酸钙。

(4)花期要注意避免雨淋,温度不宜过高,可延长观花期。

开花后,若培养土肥沃加上管理得当,它又会抽出第二批蕾。

花谢后如不留种,宜剪去花茎,有利继续开花和块茎生长发育。

(5)大岩桐叶面上生有许多丝绒般的绒毛。

因此,施肥时不可沾污叶面。

否则,易引起叶片腐烂。

(6)大岩桐不耐寒,在冬季,植株的叶片会逐渐枯死而进入休眠期,此时可把地下块茎挖出,贮藏于阴凉(温度不低于8℃)干燥的沙中越冬。

待到翌年春暖时,再用新土栽植。

块茎可连续栽培7~8年,每年开花两次。

老块茎需淘汰更新。

(7)土壤:盆栽大岩桐,常用腐叶土、粗沙和蛭石的混合基质。

【病虫害】 [编辑本段] 常见叶枯性线虫病危害严重,除及时拔除病株烧毁外,盆钵、块茎、土壤均需消毒。

幼苗期易发生猝倒病,注意播种和移栽土壤的消毒。

生长期常有尺蠖咬食嫩芽,可人工捕杀或在盆中施入呋喃丹防治。

病害主要为叶枯性线虫病,由线虫侵染所致,危害嫩茎、幼株、地际茎部和叶柄基部,呈水浸状软化腐烂,病部逐渐上延,从叶基扩展到叶片,被害叶皱缩褐变而枯死。

成熟植株从叶柄被害开始,逐渐扩大,不软化。

防治方法:(1)苗床用土和花盆用蒸汽或氯化苦等消毒。

(2)块茎放60℃温水中浸5分钟或用乌斯普隆(Uspulum)消毒。

(3)拔除被害株烧掉或深埋。

虫害主要有尺蠖,在生长期食植株嫩芽,会造成严重损失。

应及时捕捉或在盆土中施入呋喃丹防治。

在高温干燥条件下,易生红蜘蛛,须尽快喷洒药剂防治。

【繁殖方法】 [编辑本段] 大岩桐可用播种、叶插、枝插和分球茎等方法来进行繁殖。

(1)分球法。

选经过休眠的2年至3年老球茎,于秋季或12月至翌年3月先埋于土中浇透水并保持室温22℃进行催芽。

当芽长到0.5厘米左右时,将球掘起,用利刀将球茎切成2块至4块,每块上须带有一个芽,切口涂草木灰防止腐烂。

每块栽植一盆,即形成一个新植株。

大岩桐也可用经过休眠的2年至3年以上的老球茎直接栽入盆中,当新芽长出后保留一个壮芽,其余的弱芽全部抹掉。

生长期保持18℃ 至23℃,每周追施淡肥水1次至2次,植株长大增加浇水量,施肥时切勿将肥水溅到叶面和芽上,否则易发生斑点,甚至会腐烂。

一般栽植后3个月至4个月开花。

花谢后如不留种,剪去残花以利集中养料继续开花和供球茎生长。

大岩桐的球茎可连续栽植7年至8年,培养好可以每年开花两次。

(2)叶插法。

在花落后,选取优良单株,剪取健壮的叶片,留叶柄1厘米,斜插入干净的河沙中(如使用珍珠岩和蛭石混合的基质土效果更好),叶面的1/3插在河砂中,2/3留在地表面,适当遮荫,保持一定的湿度,在22℃左右的气温下,15天便可生根,小苗后移栽入小盆。

大岩桐扦插可用叶插,也可用芽插。

叶插是选用生长健壮、发育中期的叶片,连同叶柄从基部采下,将叶片剪去一半,将叶柄斜插入湿沙基质中,盖上玻璃并遮阴,保持室温25℃和较高的空气湿度,插后20天叶柄基部产生愈合组织,待长出小苗后移入小盆。

当年只形成小球茎,休眠后再由球茎上发出新芽,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翌年6月至7月开花。

芽插则在春季种球萌发新芽长达4厘米至6厘米时进行,将萌发出来的多余新芽从基部掰下,插于沙床中,并保持一定的湿度,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育,翌年6月至7月开花。

(3)枝插。

大岩桐块茎上常萌发出嫩枝,扦插时剪取2-3厘米长,插入细砂或膨胀珍珠岩基质中,注意遮荫,避免阳光趋向,维持室温18-20℃,15天即可发根。

(4)播种法 大岩桐大都自花不孕,因为它的雌蕊柱头高于花药,且雄蕊早熟,故自花传粉难以孕育。

为了取得优良种子,必须进行人工辅助授粉。

方法是在开花盛期将雄蕊的花粉采下,用毛笔轻轻涂在雌蕊的柱头上。

授粉后30天至40天种子成熟,剥离种子晒晾后贮藏,随时都可播种。

种子细小,每克种子28000粒左右。

播种不宜过密,播后将盆置浅水中浸透后取出,盆面盖玻璃,置半阴处。

温度在20℃至22℃时,约两周出苗,苗期避免强光直晒,经常喷雾,一般从播种到开花约需18周,即秋播后翌年4月至5月开花,春播于7月至8月开花。

大岩桐留种必须进行人工授粉。

大岩桐的花柱高于花药,雄蕊早熟,故自花难孕。

人工授粉后,可剪取花瓣,以免花瓣霉烂影响结实。

一般授粉后30~40天果实可成熟。

播种春秋两季均可。

播种前,先用将种子浸泡24小时,以促使其提早发芽。

用浅盆或木箱装入腐叶土、菜园土和细砂混合的培养土。

将土平整后,均匀地撒上种子,盆底润水后,上面盖上玻璃。

在18-20℃的湿度条件下,约10天后出苗。

出苗后,让其逐渐见阳光。

当幼苗长出3-4片真叶时,分栽于小盆。

苗期应适当遮荫,避免阳光趋向,经常用水喷雾,以保持较高的湿度。

每隔10天左右施一次稀薄的饼肥水,一般播种后6个月可开花。

【用途】 [编辑本段] 大岩桐花大色艳,花期又长,一株大岩桐可开花几十朵,花期持续数月之久。

是节日点缀和装饰室内及窗台的理想盆花。

用它摆放会议桌、橱窗、茶室,更添节日欢乐的气氛。

【品种】常见品种有威廉皇帝(EmperorWilliam),花深紫色,具白边。

挑战(Defiance),花深红色。

弗雷德里克皇帝(EmperorFrederick),花红色白边。

瑞士(Switzerland),花褶红色。

泰格里纳(Tigrina),花橙红色。

另外,还有火神(VulcanFire)、格雷戈尔?门德尔(GregorMendel).赫巴?奥塞纳(HebaOsena)、维纳斯(Venus)等。

重瓣种有芝加哥重瓣(DoubleChicago),花淡橙红色,重瓣。

巨早(EarlyGiant)系列,花色有深紫具淡紫边、深红等,开花早,从播种至开花只需4个月。

重瓣锦缎(DoubleBrocade),花有深红、红色具紫色花心和白边、玫瑰红具白边、深红具深紫色花心等,矮生,重瓣花,叶片小。

【近缘花卉】常见同属观赏种有: 细小大岩桐(S.pusilla),属迷你型大岩桐,花淡粉红色,其品种有白鬼怪(Whitesprite),花白色;小娃娃(DollBaby),花淡紫色。

王后大岩桐(S.regina),花淡紫红色。

优雅大岩桐(S.concinna),花淡紫色,喉部白色。

还有长叶大岩桐(S.speciosavar.macropHylla)和杂种大岩桐(S.hybrida)。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 编辑词条 1. 3.http://www.haagri.gov.cn/asp/showdetail.asp?id=36283

大岩桐的养殖视频直播

大岩桐可用播种、叶插、枝插和分球茎等方法来进行繁殖。

1、分球法 此法较简便:选择生长了2—3年的植株,于春季换盆前进行。

待块茎发芽后,用利刀将块茎分割成块,要求每块都带芽眼,否则仅能生根,不能形成生长枝。

分割后,切口涂抹草木灰,以防止块茎腐烂。

2、叶插法 在花落后,选取优良单株,剪取健壮的叶片,留叶柄1厘米,斜插入干净的河沙中(如使用珍珠岩和蛭石混合的基质土效果更好),叶面的1/3插在河砂中,2/3留在地表面,适当遮荫,保持一定的湿度,在22℃左右的气温下,15天便可生根,出小苗后移栽入小盆。

3、枝插法 大岩桐块茎上常萌发出嫩枝,扦插时剪取2—3厘米长,插入细砂或膨胀珍珠岩基质中,注意遮荫,避免阳光趋向,维持室温18—20℃,15天即可发根。

4、播种法 春秋两季均可。

播种前,先用将种子浸泡24小时,以促使其提早发芽。

用浅盆或木箱装入腐叶土、菜园土和细砂混合的培养土。

将土平整后,均匀地撒上种子,盆底润水后,上面盖上玻璃。

在18—20℃的湿度条件下,约10天后出苗。

出苗后,让其逐渐见阳光。

当幼苗长出3—4片真叶时,分栽于小盆。

苗期应适当遮荫,避免阳光趋向,经常用水喷雾,以保持较高的湿度。

每隔10天左右施一次稀薄的饼肥水,一般播种后6个月可开花。

大岩桐要怎么养护?

大岩桐最好3~6月初花期选购,7~8月高温,叶片和花朵都较小。11月后温度太低,花不易开出来。购买时看叶片,深绿色,无破损、缺刻、畸形,各张叶片大小相似,能盖住盆土,单张叶片不能过大。植株头太大,不健壮会摇晃,运输中破损多,歪脖弯脑亦不美观。5~6月和8~9月购买时,花少一点亦可以,但冬春最好选含苞欲放的花。大岩桐叶片特脆,包装运输先控水,基质稍干些,使叶片发软,用带孔塑料袋从底部小心往上套,如有小篮更好。

大岩桐性喜温暖湿润,不耐寒,耐半阴,忌强阳光直射。生长适温18~22℃,不能高于30℃,低于10℃,苗期生长适温20~28℃,蕾期为18~25℃,空气湿度80%左右。地下块茎5℃安全越冬。喜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沙壤土。

盆栽基质用河泥、蛭石和珍珠岩配制而成。定植10厘米以上的实生苗。大岩桐种子细小,在8~9月气温18℃时播种,床温20~24℃,10~15天出苗,2片真叶分苗,5~6片真叶移植在10厘米花盆内。

大岩桐喜阴,不能放在阳光下莳养,只能在明亮的散射光生长更好。浇水用浸水法,忌切叶片带水过夜,水温与气温相似,切忌冷水浇灌。大岩桐用无土栽培法效果很好。在春季3~4月,在新芽新根生长时取出球茎阴干,严格消毒盆与基质,栽于盆的中央,深度以球茎顶部与基质平齐为宜,存放两天后用浸盆法浇水,放在温暖向阳处15~20天发芽,生长好。以后每隔5~7天施一次红梅牌营养液。温度保持18~22℃,经20~30天即可开花,花后温度降到15℃左右。

大岩桐的习性,养植方法

我自己的经验是不要多浇,很容易烂死,一次浇透后等比较干了再浇,放在有阳光的地方。

百科有详细介绍,你可以自己看:http://baike.baidu.com/view/6914.htm

Copyright © 2019 网站地图 | 浙ICP备08014565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