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庙》“左庙遵古制,未遑右社筹。入京神主奉,于沈故宫留。别现三官祀,閟堂一律修。五朝藏册宝,名实正相投。”
故宫,亦称之为紫禁城,现为故宫博物院。提起故宫,相信大家并不陌生,甚至谁都可以说出几句自己的认识。最初的时候,很多人凭着《还珠格格》《金枝欲孽》《康熙大帝》《步步惊心》《甄嬛传》等清宫题材的影视剧,而对紫禁城的印象多了一丝传奇色彩。抛开文学小说和影视剧中故宫的故事色彩,深入了解故宫,从初建到历史传承,从建筑艺术到文物典藏,故宫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级文化艺术殿堂。
正是如此,前来故宫观赏的参观者络绎不绝。细心的参观者会发现,无论室外温度有多高,每当走进故宫的养心殿,总会觉得十分阴冷。为什么故宫养心殿总会有潮湿阴冷的感觉呢?为探究竟,专家撬开养心殿的地砖,当即被眼前的一幕给吓到。养心殿的地板之下究竟有什么呢?这还得从故宫的修建开始说起。
故宫的修建,源于大明王朝都城的迁徙。明朝时,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从他的侄子朱允炆手中夺取了明王朝的政权,成为大明王朝的第三任皇帝,改年号为永乐。历史上将这次皇家内部变革与争斗称之为靖难之变,这正是这次变革,才有了后来辉煌磅礴的故宫的出现。朱棣登上帝位之后,一改明太祖朱元璋建国以来的传统,时常将政务带到北京宫城处理,而非都城南京。
对永乐皇帝常常离开都城南京,而选择待在北京的惊人举动,人们有诸多猜想。而皇帝不好好待在都城南京,总是往北京走,怎么会不让人生疑?于是,有学者猜想,朱棣是因为对血腥的靖难之变的回避而选择离开南京。真实的答案已经无人知晓。姑且不论永乐皇帝如此热衷于去北京行宫的主观因素,随着王朝皇帝经常驾临北京城,使得北京人口剧增,经济文化也快速发展,可以说是大明王朝重要的“大都市”之一。
直到永乐四年,永乐皇帝下定决心,并与大臣们达成一致意见,将都城迁往北京。迁徙一个王朝的都城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能够代表皇权,象征国家最高领导,以及彰显皇家威严的宫殿群。朱棣与群臣商议后,决定仿造南京皇城的格局,在北京建造更加威严气派的宫殿。于是,明王朝的故宫,在经过历时11年的前期准备,终于在永乐十五年修建完成,施工耗时3年。
新的宫殿伴随着大明王朝的脚步,继续在这里上演政治权利以及后宫内讧的新故事。明朝故宫的修建,可以说是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与宫城形制的大成,无论是建筑细节还是礼仪文化,无不张扬明王朝的盛世国威。可惜没有永久的荣耀,几百年以后,大明王朝的光辉陨落在满清国的铁骑之下。泱泱黄土,已经不再是朱姓皇帝的天下。
曾经彰显国威的皇家宫殿,亦是更换新主,从此成为满清一朝的皇家宫殿。直至近代,末代皇帝溥仪被迫搬离故宫,故宫才结束了明清以来封建皇家宫殿的历史使命。新中国成立后,故宫成为人们参观学习的博物馆。
即使时隔百余年,故宫依旧屹立如初。虽历经朝代的更迭,故宫的建筑依旧保存十分完整。正是如此,每当前来观赏的游客感受到故宫养心殿的潮湿阴冷之后,总会猜想是否安装了空调。事实恰恰相反,故宫养心殿的阴冷并非空调造成的。那养心殿的潮湿阴冷是如何造成的呢?难道当初在建造故宫的时候,运用了什么不为人知的建造技术?
人们对故宫的潮湿阴冷心存疑问,这是很正常的,毕竟,故宫一直作为明清两个王朝的皇家宫殿,是皇帝的“家”,其代表的是一个国家的最高权力。而皇帝作为古代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自然有绝对的权利享受最高水平的物质生活。可是令人费解的是,皇帝处理政务,商议朝政的养心殿却如此阴冷潮湿,长时间待着会非常不适。这完全违背了正常规律,也许故宫养心殿还存在我们不曾了解的建筑“秘密”。
带着这个疑问,故宫的工作人员在一次全面故宫的建筑的时候,将养心殿的地砖撬开,终于解除了长久以来萦绕在无数人心中的疑惑。养心殿的阴冷潮湿果真有“科技秘诀”。故宫的研究专家看到养心殿地砖之下一排排密集有序的水管时,当场就被吓到,谁也不曾想到在金碧辉煌的养心殿之下还有这样的建筑构造,同时也更加惊叹古代先民的创造能力与智慧。
根据考察结果和文献资料,故宫的专家终于将养心殿地砖之下的水管的使用方法弄清楚。原来,早在故宫的修建之初,考虑到整个宫殿群全部是木质结构,要十分注意预防火灾。除此之外,皇家宫殿建筑的规模宏大,整体空间较为宽阔,要让皇帝住得舒心惬意,必然要解决冬寒夏暑的问题。特别是冬天,肯定是不能像烧炕一样为皇帝提供保暖御寒。
各种考虑之下,才有了地砖之下的水管。冬天寒冷,往水管注入热水,养心殿内便可以维持相对适宜的温度;夏天炎热,往水管注入冷水,养心殿内就可以清爽凉快。这样的水管“控温”,像极了“手动版”空调。
不得不说,古人的造物精神与劳动智慧是中华五千年灿烂文明的源头,可以为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活力。就像修建于明朝时期的故宫,建筑细节之精巧,技术含量之高超,令人赞叹不已。地砖之下的水管排布,将迷惑已久的问题解决,相信更多的人在以后参观故宫时,在感受养心殿的潮湿阴冷的同时,会在内心深处为其精湛的建筑技术而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