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蒜在我国的栽培历史悠久,有两千多年的栽培史,分布及其广泛,遍及全国城乡,是大众比较喜欢食用的一种蔬菜。大蒜的叶由叶片和叶鞘两部分组成。叶片互生,对称排列,扁平而狭长,暗绿色,肉质,叶面积较小,叶形较直立,叶片表面有蜡粉,具有耐旱的特性。大蒜叶片的健壮与否,对大蒜头的影响很大,在大蒜头形成前,要尽量促进大蒜叶面积的扩大,在大蒜头的形成期,要尽量防止叶片的早衰,这样才能长成大的蒜头,获得高产。
但在实际栽培大蒜的过程中,我们常会发现大蒜的叶片黄化干枯,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一,冻害
大蒜是比较耐寒的蔬菜,喜欢冷凉的环境条件,幼苗期可耐零下3–5℃的低温,可耐短时间的零下10℃的低温,但随着植株的生长,在超过4–5片叶子后,大蒜的耐低温能力逐渐下降,如果在此期间遭受低于零下10℃的低温冻害,大蒜的叶尖就会因冻害而发黄甚至干枯。
防治方法
对于因低温冻害造成的叶尖发黄,要注意播种期,播种不宜过晚。当有低温天气出现时,要注意加盖防寒物,以预防冻害的发生。
如果是因冻害而出现叶尖发黄,可以通过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云薹素内酯的方法来补救。
二,水分
大蒜叶片呈带状,叶面积较小,叶片表面有蜡粉,使大蒜具有一定的耐旱能力。但同时由于大蒜的根系分布范围小,根毛少,分布较浅,使根系吸水能力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因此对水分的需求较严格。
在大蒜幼苗期,要保证有充足的水分供应,如果土壤水分过大,容易造成烂母而叶尖发黄。土壤水分不足时,又因干旱导致叶尖发黄。在叶片旺盛生长期,需要消耗较多的水分,要注意浇水次数的相应增加,接近采收蒜薹时要控制浇水,采完后要立即浇水。
防治方法
对于因水分造成的叶片发黄,要注意水分的合理供应即可,同时叶面补充一下营养,可解决。
三,营养
当大蒜进入蒜头及花芽分化期,也就是植株长出7–8片叶子时,由于花芽和蒜头的分化,植株需要大量的养分,而此时母瓣的养分已经消耗殆尽,但植株完全靠自养又不能适应,处于养分供求不平衡的时候,所以大蒜植株1–4片的老叶尖部会枯黄。
防治方法
土壤及时追施肥料,同时叶片补充大量元素肥,以防止叶片的进一步发黄。
四,病虫害
1,病毒病
大蒜病毒病是一种常见病害,发病的大蒜植株上部叶片变小,呈现淡黄色褪绿条纹,抽出来的新叶淡黄色,呈线状,叶尖先发黄。
防治方法
(1),严格选种,增强抗病毒能力,减少种子带毒的概率。
(2),在蚜虫的潜飞季,及时喷药预防,杀灭蚜虫!,减少传毒概率。
2,白腐病
大蒜白腐病的表现为,大蒜外叶尖端在开始时呈现条状态发黄,并逐渐向叶鞘和内叶发展,植株生长不良,直到整株发黄坏亡。蒜瓣发病时,初期是水浸状病斑和灰白色的菌丝,不久后就呈白色腐烂,蒜头变黑。
大蒜白腐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病菌喜欢低温高湿,20℃以下发病较重,雨水多的季节里发病快,夏季高温发病慢。长期连作,排水不良,土壤肥力差的地块发病重。
防治方法
发生白腐病的地块不要再播种大蒜,最好是同非葱蒜类的作物进行3–4年的轮作。
播种大蒜前,可用甲基托布津或多菌灵进行拌种。加强田间管理,发现病株及时挖除。
3,大蒜叶枯病
大蒜叶枯病主要为害大蒜的叶片和花薹。
(1),发病症状
叶枯病一般是从大蒜叶片的尖端开始发病,病斑初期为白色圆点,逐渐扩大,颜色逐渐加深,呈现灰黄或灰褐色,形状不规则,大小不一,有时遍及整个叶片。湿度大时,病斑表面密生黑色霉状物,叶和花薹变黄枯亡,或从病部折断。危害严重时,大蒜不抽薹。
(2),发病规律
大蒜叶枯病菌是真菌,以菌丝体在病残体中越冬,是一种弱寄生菌。当大蒜植株健壮时,一般不会得病。大蒜叶枯病一般不是单发,常会同大蒜霜霉病和紫斑病相伴发生。
防治方法
加强田间管理,增施肥料,雨季注意排水,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
收获大蒜后要及时烧毁病株,清除被害叶片和花薹,结合用药防治,如百菌清,代森锌等药物都有效。
4,虫害
如蓟马危害可造成叶片有密集的小白点,危害新叶片时,斑点就是黄褐色。再如地下害虫的危害,导致根系受损,吸收能力的下降,从而出现叶尖发黄的现象。
防治方法
叶面喷施菊酯类农药,吡虫啉,灭蚜松等杀虫剂,随水灌药杀灭地下害虫。
总之,大蒜干尖原因很多,只有注意仔细观察,查找病因,针对病因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才能做到对症施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