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茜草
重点介绍梵茜草品种,让您了解更多有关梵茜草的生长特性及分布范围。
梵茜草的属性介绍
拉丁名:TetrastigmatonkinenseGagnep.
别名:芄兰、斫合子、白环藤、羊婆奶、婆婆针落线包、羊角、天浆壳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合瓣花亚纲
目:捩花目
科:萝藦科
种:萝藦
亚科:马利筋亚科
族:马利筋族
属:萝藦属
类型:藤本类
基本信息
学名RubiamanjithRoxb.exFlem.
别名茜草(西藏植物志)
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
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
合瓣花亚纲Sympetalae
茜草目Rubiales
茜草科Rubiaceae
茜草亚科Subfam.Rubioideae
茜草族Trib.Rubieae
茜草属Rubia
形态特征
草质攀援藤本;根状茎和根紫红色;茎、枝方柱形,有4直棱,棱上有倒生小皮刺,髓部常紫红色。叶4片轮生,叶片纸质,长圆状披针形至卵状披针形,较少卵形,长2.5-8.5厘米或过之,顶端长渐尖或有时尾尖,基部心形,边缘不反卷,有微小皮刺,两面粗糙,干时带紫红色或绿灰色;基出脉5条,偶有3条,线状,下面凸起,两面均生有微小皮刺;叶柄长通常1-6厘米,密生微小皮刺。聚伞花序多四分枝,圆锥状,长通常不过10厘米,顶生的有时可长至10余厘米,花序轴和分枝均有极微小的皮刺;小苞片长圆形或披针形,长通常不超过2毫米;花小,花冠红色或紫红色,辐状,冠管短,非杯状,盛开时冠檐直径2.5-3.5毫米,裂片5,星状展开,不反折,近卵形或披针形,长约1.5厘米,被微柔毛或近无毛。果小,球形,单生或双生,暗红色。花期7-8月,果期10月。
产地分布
产西藏西南部的札达、普兰、聂拉木和亚东、东南部和东部的加查、林芝、米林、波密、察隅、错那、墨脱、察雅和八宿等地。生于海拔700-3600米处的常绿阔叶林中,亦见于松林和灌丛中。分布于印度东北部、喜马拉雅东部至西部、不丹和缅甸等地。又据《西藏植物志》记载,本种在我国云南、四川和青海均产。
用途
种加词manjith源出梵语manjishtha,意为鲜红色的。
本植物的根含红色染料,为天然染料。又可入药,有凉血、止血和活血的功效。
声明:本文 梵茜草 由花友整理而来,如在内容上有不妥之处,可联系我们进行修改,若此内容无意中侵犯了你的权利,联系QQ:58589584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