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斑大戟
紫斑大戟(学名:Euphorbiahyssopifolia)为大戟科大戟属的植物。分布于美洲热带、台湾、美洲亚热带等地,多生长于逸生,目前已由人工引种栽培。
- 拉丁名
- Euphorbia hyssopifolia Linn.
- 别名
- 被子植物门
- 门
- 被子植物门
- 纲
- 双子叶植物纲
- 亚纲
- 蔷薇亚纲
- 目
- 金虎尾目
- 科
- 大戟科
- 种
- 大戟
- 亚科
- 大戟亚科
- 族
- 大戟族
- 属
- 大戟属
- 类型
- 草本类
与紫斑大戟相似植物
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根纤细,长约6厘米,直径约0.8-1.0毫米。茎斜展或近直立,极少匍匐,无毛,长约15厘米,直径约1毫米。叶对生,椭圆形,长1-2厘米,宽3-5毫米,先端钝,基部偏斜,不对称,近圆形,边缘具稀疏钝锯齿;叶面具数个紫色斑点;叶柄短,长约1.5毫米;托叶平截状,极短,先端唇齿状。花序单一或聚伞状生于叶腋,单生时具柄;总苞狭钟状,高8毫米,直径4-5毫米,边缘5裂,裂片三角形;腺体4,黄绿色,边缘具有比腺体宽的白色或粉色附属物。雄花5-15枚;雌花1枚。具较长的子房柄;子房光滑,无毛;花柱3,分离;柱头2浅裂。蒴果三角状卵形,长与直径均约2.5毫米,光滑无毛;果柄长达2毫米。种子卵状四棱形,长约1.1毫米,直径约0.8毫米,每面具3-4横沟,无种阜。花果期4-10月。
生长环境
生于山地草原、草甸和林缘。
分布范围
原产美洲热带和亚热带,并归化于旧大陆;近年发现台湾(台中、台南、高雄)有分布。
-
山漆茎
形态特征乔木,高达10米;枝条细;除叶片下面和蒴果外,全株均无毛。叶片坚纸质至革质,椭圆形、卵状披针形或斜卵形,长6-14厘米,宽3-7厘米,顶端短渐尖至钝、基部急尖、钝至圆,上面绿色,下面灰白色,被微柔毛至无毛;叶柄长3-5毫米。花小,多朵簇生于叶腋内;雄花:花梗长约5毫米
-
剑叶三宝木
形态特征灌木,高约3米;小枝暗褐色,粗糙。叶互生,密集于小枝上部,倒披针形至近匙形,长25-50厘米,宽7-11厘米,顶端短尖至渐尖,向着基部渐狭,基端钝,上半部边缘具疏细齿,齿端具腺点,两面无毛;侧脉每边14-22条,远离叶缘处弯拱连结;叶柄长3-6毫米,顶端具2枚腺体;托
-
长毛雀舌木
形态特征本变种与原变种的区别,在于本变种的叶片、花梗、萼片和子房等均被长柔毛。生长环境生长于海拔1860米山地灌木丛中。分布范围产于四川南部.
-
披针叶算盘子
形态特征小乔木;小枝无毛。叶片长卵形或披针形,长5-7厘米,宽2-3厘米,顶端渐尖,基部急尖或圆形,两侧不等大,上面苍白色,下面淡褐绿色;侧脉每边6-7条;叶柄长约4毫米。聚伞花序腋生或腋上生;雄花:萼片6,覆瓦状排列,长圆形;雄蕊4,合生,花药长圆形,药隔尖;雌花:萼片6,
-
泡腺血桐
形态特征乔木或灌木,高3-12米;嫩枝、叶被黄褐色茸毛,小枝具纵棱,无毛。叶纸质或稍革质,三角状卵形、卵圆形或近菱形,长10-21厘米,宽9-20厘米,顶端渐尖,基部截平或浅心形或阔楔形,浅的盾状着生,近叶柄两侧各具1个泡状的腺体,叶缘浅波状或全缘,具稀疏小腺齿,上面无毛,下
-
青灰叶下珠
入药部位根。性味辛、甘,温。归经肝、脾经。功效祛风除湿,健脾消积。主治主风湿痹痛,小儿疳积。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
-
重瓣一品红
分类为本属植物一品红的变种。其它繁殖、栽培、应用等参看“一品红”词条。样子重瓣一品红(Plenissima),叶灰绿色,苞片红色、重瓣。亨里埃塔·埃克(HenriettaEcke),苞片鲜红色,重瓣,外层苞片平展
-
滇越五月茶
形态特征乔木,高达12米;小枝、叶片、叶柄及托叶被短柔毛外,其余均无毛。叶片纸质,椭圆形、长圆形或倒卵形,长10-20厘米,宽4-8厘米,顶端急尖,有尖头,基部钝;侧脉每边8-10条,明显;叶柄长约6毫米;托叶披针形,长4-5毫米。圆锥花序腋生或顶生,长4-10厘米;花序梗长
-
假奓包叶
形态特征灌木或小乔木,高1.5-5米;小枝、叶柄、花序均密被白色或淡黄色长柔毛。叶纸质,卵形假奓包叶假奓包叶(5张)或卵状椭圆形,长7-14厘米,宽5-12厘米,顶端渐尖,基部圆形或近截平,稀浅心形或阔楔形,边缘具锯齿,上面被糙伏毛,
-
茎花算盘子
形态特征灌木或小乔木,高1-6米;枝条灰色,质脆,嫩梢绿色,新梢下段常呈淡紫色。叶片纸质,长圆形、椭圆形至长卵形,长10-15厘米,宽4-5厘米,顶端尾状渐尖,基部钝,上面深绿色,下面绿色,干时呈褐黑色,两面无毛;中脉两面均凸起,侧脉每边6-9条;叶柄长4-5毫米,无毛;托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