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铃猪笼草
风铃猪笼草(N.campanulata,拉丁语中campānulātus表示钟型)是一种带有风铃型捕虫笼的猪笼草,是一种特产于婆罗洲的热带植物。
- 拉丁名
- Nepenthes campanulata
- 别名
- 炮弹果、葫芦树
- 门
- 被子植物门
- 纲
- 双子叶植物纲
- 亚纲
- 合瓣花亚纲
- 目
- 石竹目
- 科
- 猪笼草科
- 种
- 箭羽竹芋
- 亚科
- 蓼亚科
- 族
- 蓼族
- 属
- 葫芦树属
- 类型
- 草本类
与风铃猪笼草相似植物
形态特征
风铃猪笼草整体短小,呈圆柱型。茎可有20~50cm长,4mm厚。叶片革质无柄,呈剑形至披针形,最长可达12cm,宽至2cm。叶尖圆形,略显盾状。叶片的基部包住茎。叶片两边各有2~3条纵脉。羽状脉不明显。笼蔓短而硬,很少超过4cm长。
不像其他的猪笼草,风铃猪笼草只有一种形态的捕虫笼。形状为钟型,黄绿色,可高达10cm,直径5.5cm。捕虫笼的翼(wing)变成了一对突起。在捕虫笼内,只有下部的四分之一是腺体区。笼口呈圆形且水平。唇非常的窄,变成一排小齿。盖子呈椭圆形至长椭圆形,没有附属物。一个1mm长的唇颈连接唇与盖子。风铃猪笼草的花是完全没有被毛的。
风铃猪笼草沿地面生长。通常一株有许多个生长点而长成一丛。
生长环境
风铃猪笼草是一个低地品种,生长在海拔300~500m潮湿且长满青苔的石灰岩壁上。
分布范围
1983年的一场森林大火,烧毁了风铃猪笼草的原产地。所有已知的野外分布在1991年底到1992年初全部消失。那时普遍认为风铃猪笼草已经灭绝了。但是1997年,李晨(Ch'ienLee)重新在沙捞越(Sarawak)的古农姆鲁国家公园(GunungMuluNational)内的石灰岩壁上找到了风铃猪笼草。
植物学史
1957年9月9日,A.J.G.'Doc'Kostermans第一次在IlasBungaan山发现风铃猪笼草。Kostermans是茂物(Bogor)植物园的林业研究所的负责人。在这次发现中,他还发现了马普鲁岩山猪笼草(N.mapuluensis)。他在记录中这样写道:“我但时在桑库利朗(Sangkulirang)的林业部工作,我刚刚完成了对于IlasBungaan上游地区的一个生长有类似开花植物的岩壁研究。经过了10天的寻找,我第一次看到了那个黄色的岩壁,走进才发现这个是黄色是因为这个约50m高的岩壁上面附满了猪笼草。我砍了一些树枝做成梯子爬上去。这种猪笼草没有开花也没有结实。”
风铃猪笼草在1973年被成雄仓田(ShigeoKurata)发表公布,是基于存于新加坡植物园标本馆的编号为Kostermans13764的标本。有一个标记为“spec.nov.!”的风铃猪笼草标本曾在法国巴黎国家自然博物馆(theMuseumNationald'HistoireNaturelle)展览。根据仓田的研究,风铃猪笼草应该生存在海拔约300m的石灰岩或砂岩壁上。
因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在野外找不到风铃猪笼草,很多人认为它在野外已经灭绝了。直到1997年,风铃猪笼草在野外又重新被找到。
分类学
根据仓田对风铃猪笼草的描述,他认为风铃猪笼草与苏门答腊特有的无刺猪笼草(N.inermis)有着近缘关系。但是,其他的分类学家并不认同。虽然这两种在株型和捕虫笼的形状上都很相似。但是它们之间存在地理隔离,原生地不在同一地区。风铃猪笼草生长在低地的石灰岩壁上,而无刺猪笼草(N.inermis)则生活在海拔1500~2600m的树林中。
参考文献
^Phillipps,A.&A.Lamb1996.Pitcher-PlantsofBorneo.NaturalHistoryPublications(Borneo),KotaKinabalu.
^Clarke,C.M.1997.NepenthesofBorneo.NaturalHistoryPublications(Borneo),KotaKinabalu.
^Hilton-Taylor,C.(2006).Nepenthescampanulata.2006.IUCNRedListofThreatenedSpecies.IUCN2006.Retrievedon06May2006.
^McPherson,S.R.2009.PitcherPlantsoftheOldWorld.RedfernNaturalHistoryProductionsLtd.,Poole.
^SpecimenDetails:NepenthescampanulataKurata(NYSpecimenID:39331).TheNewYorkBotanicalGarden.
^Kurata,S.1973.NepenthesfromBorneo,SingaporeandSumatra.Gardens'BulletinSingapore26(2):227–232.
^SpecimenDetails:NepenthescampanulataKurata(NYSpecimenID:39332).TheNewYorkBotanicalGarden.
^Lee,C.C.2006.Speciesprofile:Nepenthescampanulata.WildBorneo.
^Clarke,C.M.&C.C.Lee2004.PitcherPlantsofSarawak.NaturalHistoryPublications(Borneo),KotaKinabalu.
^Nerz,J.1994.Nepenthes-discussion.CarnivorousPlantMailingList.
^Steiner,H.2002.Borneo:ItsMountainsandLowlandswiththeirPitcherPlants.ToihaanPublishingCompany,KotaKinabalu.
^Hansen,E.2001.Whererockssing,antsswim,andplantseatanimals:findingmembersoftheNepenthescarnivorousplantfamilyinBorneo.Discover22(10):60–68.
^Lee,C.C.2004.NewrecordsandanewspeciesofNepenthes(Nepenthaceae)fromSarawak.Sandakania15:93–101.Abstract
^(Japanese)Kurata,S.2000.仓田重夫「再発见のネペンテス・カンパヌラータS.Kurata」.JournaloftheInsectivorousPlantSociety(Japan)51(3).
^Clarke,C.M.2001.NepenthesofSumatraandPeninsularMalaysia.NaturalHistoryPublications(Borneo),KotaKinabalu.
^vanSteenis-Kruseman,M.J.,etal.2006.CyclopaediaofMalesianCollectors:AndréJosephGuillaumeHenriKostermans.NationaalHerbariumNederland.
-
显目猪笼草
形态特征显目猪笼草为藤本植物。其茎为圆柱形,可长达6米,直径可达7毫米。节间距可长达10厘米。显目猪笼草的叶片革质,无柄。为椭圆形,可长达16厘米,宽至6厘米。叶片末端浑圆至急尖,渐缩至基部。中脉两侧的纵脉可多达6根。羽状脉通常不明显。笼蔓可长达25厘米。显目猪笼草的下位笼的
-
坎特利猪笼草
形态特征坎特利猪笼草捕虫笼的形态与二齿猪笼草非常相似,但其唇更接近于小猪笼草。二齿猪笼草特有的两个齿状附属物都大大缩小,仅剩下一对较小的凸起。该杂交种生长习性近似于小猪笼草,为沿地面生长。捕虫笼内的消化液的酸度类似于小猪笼草,pH值最低可达1.82。生长环境
-
博世猪笼草
植物学史彼得·威廉·科塔尔斯(PieterWillemKorthals)在其1839年发表的专著《猪笼草属(OverhetgeslachtNepenthes)》中正式描述了博士猪笼草。B·H·丹瑟(B.H.Danser)在其1928年发表的专著《荷属东印度群岛的猪笼草科植物(
-
汉密吉伊坦山猪笼草
形态特征汉密吉伊坦山猪笼草为藤本植物,可攀爬至4m的高处。茎为圆柱形,成年植株的茎直径约8~10mm。节间距约4~7cm。攀援茎的叶片带柄。叶片为椭圆形至长椭圆形,可长达25cm,宽至9cm。叶片末端为钝尖,基部渐渐缩窄成细管状。在中脉的两侧各有3条纵脉。羽状脉
-
柔毛猪笼草
形态特征B·H·丹瑟对于柔毛猪笼草的原始描述及所有后续的说明都基于存放于茂物植物园的那个单一的标本。柔毛猪笼草表现为藤本植物。其茎至少可长达4米,直径为6~9毫米。攀援茎为圆柱形,其他部分茎带钝棱角或扁平。节间距为10~15厘米。莲座状植株茎的形态特征未知。
-
阿里猪笼草
形态特征阿里猪笼草继承了父母本双方的性状,特别是它继承了马来王猪笼草捕虫笼巨大的尺寸。马来王猪笼草其他的杂交种都没有可以与之媲美的捕虫笼。阿里猪笼草区别于豹斑猪笼草的特点是,其唇更宽,笼盖更大。而区别于马来王猪笼草的特点是,其笼盖的结构不同,毛被为棕色且较短,唇较窄且更接近于
-
新几内亚猪笼草
形态特征叶片纸质带柄。呈披针形,可长达25cm,宽至4.5cm。叶片末端尖细,基部骤缩。在中脉的两侧各有3~4条纵脉。在中脉附近有明显的羽状脉,在叶片的外缘附近有网状脉。笼蔓直径可达4mm,约与叶片同长度。上位笼的笼蔓会形成直径7~23mm的卷曲。捕虫笼的下半部
-
两眼猪笼草
简介Nepenthesreinwardtiana两眼猪笼草生长于婆罗洲与苏门答腊(Sumatra)。分类系统纳奎友丁猪笼草NepenthesnaquiyuddiniiJ·H·亚当(J.H.Adam)和哈米德(HafizaA.Ham
-
豹斑猪笼草
植物学史1858年,休·洛和斯宾塞·圣约翰在基纳巴卢山发现了豹斑猪笼草。斯宾塞·圣约翰在马劳伊·帕劳伊高原寻找新物种时写下了以下的话:豹斑猪笼草"穿过红邦时,我们沿着西部的一条小路向上爬。在约海拔1200米的地方,休·洛发现了一种美丽的白色带斑点的猪笼草,他认
-
巴拉望岛猪笼草
基本介绍2010年2月,由JehsonCervancia和斯图尔特·麦克弗森发现了巴拉望猪笼草。该物种表现出与生长在维多利亚山(MountVictoria)附近的阿滕伯勒猪笼草(N.attenboroughii)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近缘关系。巴拉望猪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