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前胡
滇西前胡(学名:Peucedanumdelavayi)是伞形科前胡属的植物,是中国的特有植物。分布在中国大陆的云南等地,生长于海拔2,600米至3,400米的地区,多生长于山坡草地及岩石边,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 拉丁名
- Peucedanumdelavayi
- 别名
- 刺尖石防风(东北植物检索表)
- 门
- 被子植物门
- 纲
- 双子叶植物纲
- 亚纲
- 原始花被亚纲
- 目
- 伞形目
- 科
- 伞形科
- 种
- 渐尖叶独活
- 亚科
- 芹亚科
- 族
- 前胡族阿魏亚族
- 属
- 前胡属
- 类型
- 草本类
与滇西前胡相似植物
形态特征
根
根须粗短,径1.5-3厘米,多茎时,根颈呈头状,被褐色枯鞘纤维,木质化;根圆柱状,少有分枝,灰褐色。
茎
茎单一或多茎丛生,劲直,圆柱形,径3-5毫米,灰色微带紫色,有细纵条纹突起,至茎上部,条纹呈浅沟状,中部以上有1-3短小分枝,近无毛或有极短绒毛。
叶
基生叶多数,具长柄,叶柄长7-10厘米,基部具卵状披针形的叶鞘,边缘膜质,叶柄及叶鞘具极短绒毛;叶片轮廓卵状长圆形,长6-8厘米,宽3-4厘米,二回羽状分裂,具一回羽片3-4对,卵形,下部一对羽片远离,近无柄,具二回羽片1-2对,上部羽片无柄,羽片呈齿状浅裂或深裂,末回裂片线形或卵形,基部楔形,具1-3锯齿,齿端有小尖头,长0.6-1厘米,宽3-6毫米,叶轴及下表面叶脉有短柔毛;茎上部叶近无柄,有宽阔的叶鞘抱茎,一回羽状分裂,末回裂片形状与茎下部叶相似。
花
复伞形花序顶生,有少数分枝,花序梗密生短硬毛;总苞片3-4,形状各式,在同一伞形花序上,有线形、线状披针形,还常有1片特大,形状与茎上部的叶片相似;伞辐6-15(-24),近等长,长2-5厘米,具短硬毛;小总苞片4-7,比花柄长,长8-13毫米,宽5毫米,一回羽状分裂,裂片线状披针形,有毛;花柄不等长或近等长,有毛;花瓣倒卵形,白色,顶端凹陷,小舌片内曲;萼齿不显著;花柱长,初时直立,后微弯曲,花柱基圆锥形。
果实
分生果椭圆形,背部扁压,长约4毫米,宽2.5毫米,无毛或近无毛;背棱和中棱线形,轻微突起,侧棱呈狭翅状,稍厚;棱槽内有油管1-3,合生面油管4-6;胚乳腹面平直。花期7-8月,果期8-9月。
生长环境
生长于海拔2600-3400米的山坡草地或岩石边。
分布范围
产于云南(洱源、丽江)。模式标本采自洱源孟获营。
-
皱果棱子芹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匍伏生。根根粗壮,直伸,直径0.5-1厘米。茎茎粗壮,短缩,少分枝。叶叶连柄长7-10厘米,叶柄较叶片短,下部扩展呈膜质鞘状,叶片轮廓长圆形,2回羽状分裂,有4-5对羽片,
-
华北前胡
产地分布暂无形态特征暂无生长习惯暂无繁殖培育暂无园林用途暂无病虫害防治暂无
-
广序北前胡
产地分布产河北(杨家坪、小五台山)、陕西(华阴、武功、渭南、蓝田、眉县)。生长于海拔350—2000米多石山坡、干河谷或山沟中。模式标本采自陕西华山。形态特征本变种与原变种的区别在于花序较大,茎顶部中央伞形花序直径一般在10厘米以上,有至16厘
-
首阳变豆菜
产地分布国内分布:产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甘肃、四川、西藏等省区。生长在海拔1500—2900米的山坡林下、路边、沟边等处。模式标本采自陕西首阳山。国外分布:朝鲜也有分布。形态特征暂无生长习惯暂无
-
山芹
产地分布暂无形态特征暂无生长习惯暂无繁殖培育暂无园林用途暂无病虫害防治暂无
-
矮前胡
形态特征根根细瘦长圆锥形,下部有时分叉,表皮灰棕色;根颈粗短,径约1厘米,密集存留枯萎叶鞘。茎茎数个呈丛生状,劲直,圆柱形,不分枝,有显著条纹突起并有短硬毛。叶基生叶多数,近无柄,有宽阔的叶鞘;叶片轮廓卵状
-
钝裂天胡荽
产地分布产我国西藏(米林、林芝、察隅。易贡)。生长于海拔2500—3100米的林下草丛或水沟边。模式标本采自米林。形态特征本变种与原种的区别在于植物体矮小,高10—28厘米,叶肾圆形,通常7浅裂,裂片钝圆,边缘有细齿。花期7月。
-
绒果芹
产地分布产我国内蒙古及河北。生于石灰岩干燥山坡上。模式标本采自内蒙古萨尔沁。形态特征暂无生长习惯暂无繁殖培育暂无园林用途暂无病虫害防
-
长毛苞裂芹
形态特征根根颈短粗,有暗褐色残存叶鞘。根圆锥形,短粗或多分叉。茎茎单一,圆柱形,径2-5毫米,有明显纵条纹,光滑无毛,不分枝或有少数分枝,中空,叶基生叶和茎下部叶有长柄,叶柄基部扩展成鞘;叶片轮廓长圆形,3
-
窃衣
入药部位果实或全草。性味味苦、辛,性平。归经归脾、大肠经。功效杀虫止泻,收湿止痒。主治用于虫积腹痛,泄痢,疮疡溃烂,阴痒带下,风湿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