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连
黄连的相关资料,来自于网络内容整理而来,更多植物信息,尽在花探网。
- 类型
- 草本类
与黄连相似植物
黄连,(拉丁学名:CoptischinensisFranch.)别名:味连、川连、鸡爪连,属毛茛科、黄连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基徨,坚纸质,卵状三角形,三全裂,中央裂片卵状菱形,羽状深裂,边缘有锐锯齿,侧生裂片不等2深裂;叶柄长5-12cm。野生或栽培于海拔1000-1900m的山谷凉湿荫蔽密林中。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效。其味入口极苦,有俗语云“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即道出了其中滋味。
黄连形态特征根状茎黄色,常分枝,密生多数须根。叶有长柄;叶片稍带革质,卵状三角形,宽达10厘米,三全裂,中央全裂片卵状菱形,长3~8厘米,宽2~4厘米,顶端急尖,具长0.8~1.8厘米的细柄,3或5对羽状深裂,在下面分裂最深,深裂片彼此相距2~6毫米,边缘生具细刺尖的锐锯齿,侧全裂片具长1.5~5毫米的柄,斜卵形,比中央全裂片短,不等二深裂,两面的叶脉隆起,除表面沿脉被短柔毛外,其余无毛。
叶柄长5~12厘米,无毛。花葶1~2条,高12~25厘米;二歧或多歧聚伞花序有3~8朵花;苞片披针形,三或五羽状深裂;萼片黄绿色,长椭圆状卵形,长9~12.5毫米,宽2~3毫米;花瓣线形或线状披针形,长5~6.5毫米,顶端渐尖,中央有蜜槽;雄蕊约20,花药长约1毫米,花丝长2~5毫米;心皮8~12,花柱微外弯。蓇葖长6~8毫米,柄约与之等长;种子7~8粒,长椭圆形,长约2毫米,宽约0.8毫米,褐色。2~3月开花,4~6月结果。
生长习性黄连喜冷凉、湿润、荫蔽,忌高温、干旱。一般分布在1200~1800m的高山区,需要温度低、空气湿度大的自然环境。不能经受强烈的阳光,喜弱光,因此需要遮荫。根浅,分布于5~10cm的土层,适宜表土疏松肥沃,有丰富的腐殖质,土层深厚的土壤,pH5.5~6.5,为微酸性。生海拔1500~2300米间的高山寒湿的林荫下,野生或有时栽培。
地理分布分布于四川、贵州、湖南、湖北、陕西南部。
栽培技术繁殖方法
用种子繁殖。种子底胚后熟类型。5月上旬种子成熟采收后,选择阴凉较平坦的山坡用树枝搭荫棚,雨水能自然淋入棚内,挖20cm深地作窖,将种子与湿沙在窖内层积贮藏。经早晚及秋季低温,
胚逐渐发育形成。10~11月间种子裂口后撒播于高畦,每1hm2播种子22.5~37.5kg,用牛马粪覆盖。次年2月下旬在畦面搭矮棚遮荫,3月初出苗,拣去畦面落叶,并除净杂草。苗期5~6月间应追施速效性氮肥催苗,10~11月间撒细碎牛马粪及火灰腐殖土以利越冬。
传统的栽连技术都采用搭棚遮荫,于冬季砍树搭1.2m高荫棚,荫蔽度70%左右,棚内作1.6m宽高畦(厢)。播种后第3年3月间苗圃幼苗已长出4~6片真叶时移栽,行株距10cm×10cm,栽深3~5cm,每1hm2栽苗75~90万株。有用玉米间作与林间栽连技术,冬季在畦面以行株距1.6m见方,间隔栽植麻、桑等灌木及松、杉等乔木。早春2月末在塑料矮棚中作营养钵培育玉米苗。
苗高30cm左右时,在高畦沟两边以株距30cm,叶对叶定向移栽玉米苗,6、7月份玉米叶封垄后即在行间栽黄连。冬季玉米收获后,用玉米秆编织矮棚,为黄连遮荫。次年复栽玉米,约4~5年后灌木已成林,可为黄连遮荫,不再栽种玉米。
黄连收获后在林间整地,施足底肥,还可再栽连;灌木林栽黄连2~3季后,乔木已成林,便可砍伐灌木,在乔木林下栽连。采用玉米和造林遮荫技术栽连,不但不影响黄连产量,同时省工、省料、节约投资,活立木积蓄量比不栽黄连的树林快1倍。
栽培方式
选择土壤深厚、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质、排水力强、通透性能良好的油竹杂木林地,土壤以微酸性至中性,地势以早晚有斜光照射不超过30度的缓坡地为宜。忌连作。
黄连的种植需选种、育苗、移栽等过程。一般育苗2年后移栽,春、夏、秋季均可移栽,栽后前3年,应及时补苗、除草。移栽3~4年的黄连,每年除草3或4次。从第2年起,除留种植株外,均应及时摘除花苔。在种植栽培过程中,要根据种植年限和植物的生长要求,调整荫棚的郁蔽度。
栽种
栽种时期
每年有3个时期可以栽种:第一时期在2~3月雪化后,黄连新叶未长出前,栽后成活率高,移栽后不久即发新叶,长新根,生长良好,入伏后,死苗少,是比较好的栽连时间,群众称为“栽老叶子”。第二个时期是在5~6月,此时新叶已经长成,秧苗较大,栽后成活率高,生长亦好,群众称为“栽登苗”。但不宜迟过7月,因7月气温高,栽后死苗多,脱窝严重,生长亦差。第三个时期在9~10月,栽后不久即进入霜期,扎根未稳,就遇冬春冰冻,易受冰冻拔苗,成活率低,在低暖无冰冻地区,才在此时栽种。
准备秧苗
栽前从苗床中拔取粗壮的秧苗。拔苗时用右手的食指和大拇指捏住苗子的小根茎拔起,抖去泥土,放入左手中,根茎放在拇指一面,秧头放整齐,须根理顺,不可弯曲,100株捆成一把。拔苗时须根多已受损,失去生机,栽后须重生新根,故栽前在距头部1厘米处,剪去过长的须根。如果采用“通杆法”移栽,须根应留长一些,约1.2~2厘米。剪须根后,用水把秧苗根上的泥土淘洗干净,栽时操作方便,根茎易与土壤接触诱发新根,同时秧苗吸收了水分,栽时秧苗新鲜,栽后容易成活。通常上午扯秧子,下午栽种,最好当天栽完;如未栽完,应摊放在阴湿处,第二天栽前仍须用水浸湿后再栽。用钼酸铵1~2∶500千克的水溶液浸根2小时,能促进幼苗发根,加速长势;用高锰酸钾0.5~1∶500千克水溶液浸根2小时,也有加速发根和生长的作用。
栽种方法
秧苗须在阴天或晴天栽种,不可在雨天进行,因为雨天会踩紧畦面,使秧苗糊上泥浆,不易成活。栽种方法有3种:一是栽背刀,用具为专用木柄心形小铁铲。栽时右手握铲,并用大、食、中指兼拿秧苗一把,左手从右手中取1株秧苗,用大、食、中指拿住苗子的上部,随即将铁铲垂直插入土中,深4~6厘米,并向胸前平拉2~3厘米,使成一小穴,把秧苗端正地插入穴中,立刻取出小铲,推土向前掩好穴口,用铲背压紧秧苗。由上至下,边栽边退,并随之弄松畦土,弄平脚印。栽苗不宜过浅,一般适龄苗应使叶片以下完全入土,最深不超过6厘米,方易成活,行株距通常为10厘米,正方形栽植,每亩可栽5.5~6万株。二是栽杀刀,即用铁铲压住秧苗须根直插入土。这种栽法栽得快,但成活率不及栽背刀高,一般少采用。三是栽通杆,栽时一手拿秧苗,另一手食指压住根茎,插入土中,食指稍加旋转,抽出手指,随即推土掩盖指孔。此法栽苗较快,成活率也高。
田间管理
黄连栽植后,立即撒施少量牛马粪及熏土称刀口肥。每年早春、夏季种子收获后及冬季10~11月间各追肥1次,春夏以氮磷等速效性肥料为主,冬肥以牛马粪及熏土为主,施各肥后应培土。第1、第2年培土约1cm,第3、第4年2~3cm。追肥前应除草,移栽后一二年苗小露地孔隙大,易生杂草,每年应拔草4~5次,四五年生黄连已封垄,结合追肥每年拔草3次。搭棚栽连,当年5月种子采收后应揭去盖棚敞阳,抑制叶的生长,促使根茎充实;林间栽连,栽后第3年开始冬季应修枝亮棚,使荫蔽度由栽连时的70%左右降低到20%~30%。
补苗
栽种后常有程度不同的死苗脱窝,栽后第一、二、三年秧苗每年约有10%左右死亡,应及时进行补苗,一般补苗进行两次,第一次在当年的秋季,用同龄壮秧进行补苗,带土移栽更易成活。第二次补苗在第二年雪化以后新叶未发前。在冬季冰冻较大的高山地区,常把头年秋季栽种的秧苗拱出地面,故在雪化后要详细查看,将拱出地面的秧苗用手按人土内,仍能成活。发现死亡秧苗应进行补栽。此后若发现缺苗,应选用与栽苗相当的秧苗带土移栽,使栽后生长一致。
除草
因采取了苗前除草,故宜与化学除草相结合,在栽种当年和次年,每年除草4~5次,第三、四年每年3~4次,第五年1次,每次在草有2~3片叶时,用扑草净250克、西玛津25~30克、稻田一次净(永川产)2包(三种药施用时,只用其中的一种),与20~30千克沙或磷肥混合,在晴天下午或傍晚,以及阴天均匀撒施于亩黄连土中(只算厢面净面积),用竹竿或树枝扫落入地中。然后,认真观察,若有没有除净的杂草,人工拔除。
追肥
栽后2~3日内应施一次追肥,用稀薄猪粪水或菜饼水,也可每亩用细碎堆肥或厩肥1000千克左右撤施。这次肥料称“刀口肥”,能使连苗成活后生长迅速。栽种当年9~10月,第二、三、四、五年春季5月采种后和第二、三、四年秋季9~10月,应各施追肥1次,共8次。春季追肥每亩用人畜粪水1000千克和过磷酸钙20~30千克,与细土或细堆肥拌匀撒施,施后以细竹枝把附在叶片上的肥料扫落。秋季迫肥以农家厩肥为主,兼用火灰、油饼等肥料;肥料应充分腐熟弄细,撤施畦面,厚约1厘米,每次每亩用量1500~2000千克;若肥料不足,可用腐殖质土或土杂肥代替一部分。施肥量应逐年增加。干肥在施用时应从低处向高处撒施,以免肥料滚落成堆或盖住叶子,在斜坡上部和畦边易受雨水冲刷处,肥力差,应多施一些。
黄连的根茎向上生长,每年形成茎节,为了提高产量,第二、三、四年秋季追肥后还应培土,在附近收集腐殖质土弄细后撤在畦上。第二、三年撒约1厘米厚,称为“上花泥”;第四年撤约1.5厘米厚,称为“上饱泥”。培土须均匀,且不能过厚,否则根茎桥梗长,降低品质。
平衡施肥
在追肥上泥的基础上,广大连农为了提高产量,还在每一次除草之后施用化学肥料促其生长。经对比试验,每次每亩施用50千克过磷酸钙和10千克碳铵为最佳比例。
病虫防治
主要病害有白粉病,应降低荫蔽度增加光照并可用石硫合剂防治。虫害有蛴螬、蝼蛄等,可用毒饵诱杀。早春有麂子、锦鸡为害花苔和种子,应围以篱笆,加强人工捕杀,减较为害。
-
孔药短筒苣苔
孔药短筒苣苔基本信息学名BoeicaporosaClarke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合瓣花亚纲Sympetalae管状花目Tubiflorae苦苣苔科Gesne
-
复毛胡椒
形态特性攀援藤本;枝粗壮,被绒毛,干时变黑褐色。叶硬纸质,有腺点,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4.5-9厘米,宽22-50毫米,顶端渐尖,基部稍不等,两侧钝圆,腹面无毛或有时中脉基部被毛,背面被几乎全部分枝的绒毛,脉上尤甚;叶脉7条,最上1对互生,离基1-2厘米从中脉发出,余者均基出
-
皇后葵
形态特征乔木状,干高10-15米,直径20-40厘米。叶羽状全裂,长4-5米,羽片多,每2-5片靠近成组排列成几列,每组之间稍有间隔,线状披针形,最大的羽片长95-100厘米,宽约4厘米,顶端的稍疏离,较短,狭成线形(宽约2厘米),具1条明显的中脉,横脉细而密,
-
滇西海桐
产地分布国内分布:分布于云南西部。形态特征常绿小乔木,嫩枝无毛,皮孔不明显,老枝灰褐色,皮孔明显。叶散生于当年枝上,薄革质,倒披针形或矩圆形,长8-15厘米,宽2-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略下延;上面绿色,发亮,干后暗绿色,无光泽,下面浅绿
-
光果巴郎柳
产地分布产我国西藏东部、四川西北部。形态特征乔木,高约10米。小枝褐色,幼时稍有毛或近无毛,后无毛。叶披针形,长3-5.5厘米,宽8-15毫米,先端短渐尖,基部楔形,幼叶有疏长毛,后两面无毛,上面暗绿色,下面苍白色,边缘有细锯齿;叶柄短,长2-
-
辽冀茴芹
种名:辽冀茴芹学名:Pimpinellakomarovi(Kitag.)ShanetPu别名:科:伞形科属:茴芹属产地分布:国内分布:产辽宁、河北。生于河边或坡地草丛中。国外分布:分布于朝鲜北部。形态特征:
-
粗齿角鳞苔
产地分布暂无形态特征暂无生长习惯暂无繁殖培育暂无园林用途暂无病虫害防治暂无
-
伊贝母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鳞茎深埋土中,外有鳞茎皮,鳞茎由2枚鳞片组成,直径1.5-3-5厘米,鳞片上端延伸为长的膜质物,鳞茎皮较厚。植株长30-60厘米。叶通常散生,有时近对生或近轮生,但最下面的决非真正的对生或轮生,从下向上由狭卵形至披针形,长5-12厘米,宽1-
-
美人梅
形态特征园艺杂交种,由重瓣粉型梅花与红叶李杂交而成。落叶小乔木。叶片卵圆形,长5-9厘米,紫红色,卵状椭圆形。花粉红色,着花繁密,1-2朵着生于长、中及短花枝上,先花后叶,花期春季,花叶同放,花色浅紫,重瓣花,先叶开放,萼筒宽钟状,萼片5枚,近圆形至扁圆,花瓣15-17枚,小
-
夏天无
入药部位植物块茎。性味味苦、微辛,性温。归经肝经。功能有活血活络,行气止痛,祛风除湿有作用。主治用于中风偏瘫,头痛,跌扑损伤,风湿痹痛,腰腿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