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形薹草
细形薹草(CarextenuiformisLevl.etVaniot):是薹草属植物,产于黑龙江、内蒙古;生于林下、林缘草地或灌丛下,也见于山坡阳处。分布于俄罗斯东西伯利亚、远东地区和朝鲜、日本。
- 拉丁名
- Carex tenuiformis Levl. et Vaniot
- 别名
- 天鹅绒草、台湾草
- 门
- 被子植物门
- 纲
- 单子叶植物纲
- 亚纲
- 百合亚纲
- 目
- 莎草目
- 科
- 莎草科
- 种
- 湖北地黄
- 亚科
- 芹亚科
- 族
- 美味芹族
- 属
- 薹草属
- 类型
- 草本类
与细形薹草相似植物
形态特征
根状茎短。秆密丛生,高20-40厘米,较细,钝三棱形,平喙,上部稍粗糙,下部具叶,基部叶鞘淡褐色或带红褐色,老叶鞘常细裂成纤维状。叶稍短于秆,宽2-2.5毫米,平张,稍柔软,边缘微粗糙,具较长的叶鞘。
苞片叶状,通常短于小穗,具较长的苞鞘。小穗通常3个,间距稍长;雄小穗顶生,披针形或条形,1.2-1.7毫米,明显高于相邻的雌小穗;侧生的为雌小穗,条形或长圆状条形,长1.5-2厘米,疏生10几朵花;具细长的柄,最长可达6厘米,稍粗糙,稍下垂或直立。
雄花鳞片倒披针状长圆形,长约3毫米,顶端稍钝,膜质,锈色,边缘白色半透明,具1条中脉;雌花鳞片椭圆形或倒卵状长圆形,长约2.5-3毫米,顶端钝或急尖,膜质,锈色,上端具白色透明的宽边,中间淡绿色,具1条中脉。
果囊近直立,长于鳞片,长圆状披针形,扁三棱形,长3.5-4.5毫米,膜质,黄绿色,无光泽,无脉或基部具两条侧脉,基部渐狭为短柄,顶端渐狭为长喙,喙边缘粗糙,近喙口处稍带锈色,喙口斜截形。
小坚果稍疏松地包于果囊内,倒卵形,三棱形,长约2毫米,顶端具小短尖;花柱基部稍增粗,柱头3个。花果期6-7月。
(资料来源:中国植物物种信息)
生长环境
生长于林下、林缘草地或灌丛下,也见于山坡阳处。
分布范围
产于中国黑龙江、内蒙古;分布于俄罗斯东西伯利亚、远东地区和朝鲜、日本。
-
隐穗薹草
产地分布国内分布:产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云南。国外分布:分布于越南、泰国、马来半岛、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澳大利亚(昆士兰)。形态特征暂无生长习惯暂无繁殖培育暂无
-
高山藨草
产地分布产于四川西部(原西康)。形态特征暂无生长习惯暂无繁殖培育暂无园林用途暂无病虫害防治暂无
-
结状飘拂草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生长环境生长于海拔300-2600米低海拔地区山坡、路旁、草地。分布范围产于江苏、浙江、河南、湖北、江西、安徽、云南、四川、广东。也分布于缅甸、印度、菲律宾。
-
阳朔薹草
形态特征叶长于秆,宽7-10毫米,顶端渐狭。苞片短叶状,具长鞘。小穗3-4个,彼此远离,顶生1个雄性,圆柱形,长3-4.5厘米,宽3-4毫米;小穗柄长;侧生小穗雄雌顺序,顶端雄花长为雌花部分的1/3,圆柱形,长2.5-4.3厘米,花密生;小穗柄平滑。雄花鳞片长圆形或卵形,具短
-
爪哇黑莎草
形态特征植株秆粗壮,高大,圆柱状,坚突,有节。叶叶狭长,坚硬,硬纸质或几革质,长超过花序,宽8毫米,向上渐狭呈钻形,边缘通常内卷,边缘及背面脉上具刺状细齿;叶鞘长达10-15厘米。苞片叶状,有长鞘,向顶端渐狭而成鞭状,边缘及背面脉上亦
-
单性薹草
产地分布国内分布:产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云南。国外分布:分布日本。形态特征暂无生长习惯暂无繁殖培育暂无园林用途暂无病
-
肿胀果薹草
形态特征根状茎短或稍延长,木质,具长的匍匐地下茎。秆丛生,高45-75厘米,稍粗,三棱形,平滑,基部具少数紫褐色无叶片的鞘。叶稍短于秆,宽6-7毫米,平张,稍坚挺,上面两条侧脉明显,两面脉上和边缘粗糙,具长鞘,基部的叶鞘紫褐色,常开裂。苞片叶状,较小穗长很多,具鞘,向上面鞘渐
-
玛曲嵩草
产地分布暂无形态特征暂无生长习惯暂无繁殖培育暂无园林用途暂无病虫害防治暂无
-
高杆苔草
形态特征根状茎短,木质。秆密丛生,高40-80厘米,钝三棱形,粗糙,中部以下具叶,基部具少数淡褐色无叶片的叶鞘,有时稍细裂成纤维状。叶短于秆,宽2-3毫米,平张,边缘微粗糙。苞片下部的叶状,长于花序,上部的刚毛状至鳞片状。小穗9-22个,卵形至长圆状卵形,长5-12毫米,宽3
-
稗薹草
形态特征根状茎长,匍匐,木质。秆侧生,高30-45厘米,扁三棱形,上部稍粗糙,基部具褐色稍分裂的老叶鞘。叶与秆近等长,宽6-8毫米,平张,淡绿色,边缘粗糙。苞片短叶状,具长鞘。小穗2-3个,彼此远离,顶生1个雄性,棍棒状长圆形,长1.5-2厘米;侧生的雌性,长圆柱形,长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