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斯猪笼草
诺斯猪笼草是特产于婆罗洲的热带食虫植物。分布于海拔0~500m的地区。诺斯猪笼草得名于首先发现它的玛丽安娜·诺斯(MarianneNorth)。诺斯猪笼草相当的出名,在19世纪后半叶它作为沙捞越特有植物的一个代表。
- 拉丁名
- Nepenthes ovata
- 别名
- 王侯猪笼草、拉贾猪笼草
- 门
- 被子植物门
- 纲
- 双子叶植物纲
- 亚纲
- 五桠果亚纲
- 目
- 石竹目
- 科
- 猪笼草科
- 种
- 诺斯猪笼草
- 亚科
- 阿福花亚科
- 族
- 芦荟族
- 属
- 猪笼草属
- 类型
- 热带植物类
与诺斯猪笼草相似植物
形态特征
诺斯猪笼草是一种藤本植物。茎可长达10m,直径宽至15mm,呈圆柱形至三棱柱形。节间距可长达25cm。
叶片纸质,几乎无叶柄。叶片呈倒卵形至椭圆形,可长达40cm,宽至10cm。叶片末端尖锐,基部渐渐缩小至茎,包住茎,并向外翻形成两个脊。在中脉的两侧各有4条纵脉。羽状脉不明显。在叶片的下表面约有20~60个蜜腺。笼蔓可长达100cm。
地面笼和下位笼通常为卵形,偶尔上部为圆柱形。诺斯猪笼草是具有巨大捕虫笼的一种猪笼草,它高达40cm,宽至15cm,容积可达946ml。在每个捕虫笼的前部有一对翼,宽小于15mm。笼口为卵形,倾斜。诺斯猪笼草的巨大唇令人印象深刻,唇不宽于25mm,边缘常为波浪状。内缘短小且长度不一的唇齿。盖子为卵形至椭圆形,没有附属物,在盖子的末端尖起。在盖子基部的后侧有一根不长于20mm长的笼蔓尾。上位笼的形态与下位笼类似,但呈漏斗状。翼常缩小为一个凸起。诺斯猪笼草的茎和叶片为浅绿色,捕虫笼底色为浅绿色,上面有众多的红色斑点。唇为红色,上面有白色的条纹。
诺斯猪笼草的花序为总状花序。花梗可长达60cm,花轴可长达40cm。通常雄性的花序较短。一个小花梗带两朵花,可长达50mm。
诺斯猪笼草的种子与其他猪笼草一样,为梭状,两端有两个木质的附属物,中部为胚。这样的结构使得种子可以随风播撒但又不至于飞得太远以至于飞到不适宜生长的地方。
诺斯猪笼草没有明显的毛被,整个植株几乎无毛。
生长环境
它只生长在海拔0~500m的石灰岩基质地区。
诺斯猪笼草一般生长于有水浸润的石灰岩峭壁上,偶尔会在一些小山丘的灌木丛中发现它。它与劳氏箭叶海芋(Alocasialongilobavar.lowii)一样是一种专门生长于石灰岩基质上的植物。
分布范围
诺斯猪笼草分布于沙捞越古晋地区,特别是石隆门(Bau)镇附近的山上。
保护现状
诺斯猪笼草已被列入《2006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濒危物种名录(2006IUCNRedListofThreatenedSpecies)》,等级为易危(Vulnerable)。但世界保护监测中心(theWorldConservationMonitoringCentre)则将其列为濒危(Endangered)。
原生地的采石活动威胁着几个山头上诺斯猪笼草的生存。另外,因为诺斯猪笼草有着巨大的经济价值,在收集者中十分的抢手,所以它还受到人类的过度采集的威胁。1996年出版的安西娅·飞利浦(AntheaPhillipps)和安东尼·兰博(AnthonyLamb)的专著《婆罗洲的猪笼草(Pitcher-PlantsofBorneo)》中这样说:“过度的采集使得诺斯猪笼草已经到了灭绝的边缘。”
品种分类
诺斯猪笼草与产于婆罗洲东加里曼丹(EastKalimantan)由石灰岩构成的山上的马普鲁岩山猪笼草(N.mapuluensis)十分的相似。虽然它们之间的区别很小,但仍可以从几个稳定的差异来区分。相较于诺斯猪笼草而言,马普鲁岩山猪笼草(N.mapuluensis)的攀援茎上的叶片更细长,捕虫笼的颜色更深,上位笼更窄。值得注意的是诺斯猪笼草只分布于沙捞越的隆门地区,而马普鲁岩山猪笼草(N.mapuluensis)分布于几百公里以外的地区。
诺斯猪笼草与大型平庸猪笼草(N.macrovulgaris)相比,它们具有形状相同的叶片和叶柄,不同之处在于诺斯猪笼草的攀援茎为三棱柱形,而大型平庸猪笼草(N.macrovulgaris)为圆柱形。此外,后者叶柄的基部不向外翻成两个脊。
胡瑞尔猪笼草(N.hurrelliana)与维奇猪笼草(N.veitchii)只是表面上与诺斯猪笼草有些类似,但它们更小型,颜色也没有这么鲜艳。
自然杂交种
现已知诺斯猪笼草与三种猪笼草之间存在自然杂交种
自然杂交种1N.albomarginata×N.northiana
别名:雪线猪笼草(Nepenthes×cincta)
由于诺斯猪笼草(N.northiana)的分布很局限,通常只生长在沙捞越(Sarawak)石隆门(Bau)的石灰岩基质上,所以雪线猪笼草更为罕见。
白环猪笼草在杂交中很强势,使得与诺斯猪笼草杂交的后代完全失去了宽大的唇。捕虫笼为漏斗形,笼身为奶油色至暗紫色上面,布满了红色或黑色的斑点。
自然杂交种2N.gracilis×N.northiana
别名:石隆门猪笼草(Nepenthes×bauensis)
石隆门猪笼草为它们的父母本的中间型。它继承了小猪笼草(N.gracilis)喜攀藤的生活习性,但它的叶片和茎比小猪笼草的粗壮。而石隆门猪笼草继承了诺斯猪笼草捕虫笼的外形,唇比小猪笼草(N.gracilis)的更宽,且与诺斯猪笼草一样唇上有红色条纹。石隆门猪笼草的捕虫笼可高达15cm,底色为绿色,上面有紫红色的斑点。
和父母本一样,石隆门猪笼草是一种低地猪笼草,生长在海拔约100m的地区。它与诺斯猪笼草一样生长在由石灰岩构成的山丘上。
石隆门猪笼草并不常见,只发现了一个原生地。
自然杂交种3N.mirabilis×N.northiana
这种自然杂交种很少见,只在2007年发现过一次。
栽培技术
想要种好诺斯猪笼草相当困难,在种植者间它是以难种出名的。有一段时间内,人们猜测诺斯猪笼草必须使用石灰岩的基质才能健康生长,但事实并非如此。诺斯猪笼草需要一个少光照的环境,并且不能有阳光的直射。受到阳光的直射会让叶片上出现褐色的斑点,甚至会让植株减缓或停止生长。诺斯猪笼草需要一个空气湿度高,但又要有变化的环境。
在彼得·达马托(PeterD'Amato)所著的《萨维奇的花园(TheSavageGarden)》一书中这样写道:泥炭和水苔会阻碍诺斯猪笼草的生长。他认为使用两份粗蛭石、一份珍珠岩、一份浮石和一份河沙组成的混合基质更有利于诺斯猪笼草的生长。
植物学史
来历和命名
诺斯猪笼草最先由玛丽安娜·诺斯(MarianneNorth)在石隆门(Bau)地区发现。哈里·维奇(HarryVeitch)将其鉴定为一个新的物种,并派查尔斯·柯蒂斯(CharlesCurtis)去寻找,最后将诺斯猪笼草的种子寄往了英国。1881年,约瑟夫·道尔顿·胡克(JosephDaltonHooker)用玛丽安娜·诺斯的名字命名了诺斯猪笼草。1876年,编号为M.Norths.n.的诺斯猪笼草的模式标本收集于沙捞越(Sarawak)的燕窝山(Jambusan)。现存于英国皇家植物园(RoyalBotanicGardens)。
在玛丽安娜·诺斯的自传《一生快乐的回忆(RecollectionsofaHappyLife)》中,提到了诺斯猪笼草,她对诺斯猪笼草的发现这样写道:
“埃弗里特先生爬上附近的一座山,给我带下来了一种有巨大捕虫笼的猪笼草。我给最大的一个捕虫笼画了一幅画。这幅图后来引发了维奇先生的好奇,他觉得派人来寻找它的种子。最后他将采到的标本拿给了约瑟夫·道尔顿·胡克爵士,胡克把它命名为诺斯猪笼草。这种猪笼草的捕虫笼通常有一英尺长,上面覆盖着深红色的斑点。”
1896年,在《园丁纪事(TheGardeners'Chronicle)》中刊登了诺斯猪笼草的发现:
“婆罗洲公司的赫伯特·埃弗里特(HerbertEverett)先生行走在无人的森林中,要时时刻刻警惕着蛇与蚂蟥,才找到诺斯女士所画的那种猪笼草。诺斯女士这样说,若你们不处于这个环境中是不可能了解这是多么的艰难。这种猪笼草存在于沙捞越(Sarawak)海拔1000英尺以上的地区,常附着在树枝间生长。我最近收到了来自各地参观者的抱怨,他们说在这装饰隆重的展览馆中却只有一张小小的画。”
诺斯所画的诺斯猪笼草的画像现存放于英国国家植物的玛丽安娜·诺斯画廊(MarianneNorthGallery)中。
在发现诺斯猪笼草之后的十年间,诺斯猪笼草出现在各大植物学出版物上。1882年,弗雷德里克·威廉·伯比奇(FrederickWilliamBurbidge)说,他坚信诺斯猪笼草是血红猪笼草(N.sanguinea)与维奇猪笼草(N.veitchii)的自然杂交种。但后来的学者发现这个假设是完全错误的,因为在婆罗洲并不存在血红猪笼草(N.sanguinea)。1884年,爱德华·奥古斯特·冯·里格尔(EduardAugustvonRegel)在自己的一篇短文中提到了诺斯猪笼草。1895年,冈瑟·冯·曼那哥塔·勒驰奈·贝克(GünthervonMannagettaundLërchenauBeck)将一种猪笼草命名为N.spuria,现在认为这个就是诺斯猪笼草。在雅各布(JacobGijsbertBoerlage)发表于1900年的著作《荷兰属印度群岛植物指南(HandleidingtotdekennisderfloravanNederlandschIndië)》中将诺斯猪笼草的学名N.northiana错印为N.nordtiana。
约翰·缪尔黑德·麦克法兰(JohnMuirheadMacfarlane)在1908年对猪笼草进行了分类。一年以后,J·迪斯洛吉斯(J.Desloges)发现了诺斯猪笼草第一个变种(Nepenthesnorthianavar.pulchra)。
分歧
Nepenthesdecurrens
N.decurrens首次由约翰·缪尔黑德·麦克法兰(JohnMuirheadMacfarlane)描述于1925年,是基于约翰·休伊特(JohnHewitt)于1907年9月在沙捞越的峇兰河(BaramRiver)收集的编号为Hewitt100的模式标本。现存放于英国皇家植物园。
在B·H·丹瑟(B.H.Danser)出版于1928年的开创性著作《荷兰属印度的猪笼草属植物(TheNepenthaceaeoftheNetherlandsIndies)》中将其与诺斯猪笼草分为两个物种时是有些犹豫的,他这样写道:
“我在沙捞越博物院的植物标本馆看到了N.decurrens的标本:两片带捕虫笼的叶片,茎对折了,捕虫笼已经被压扁。
这种猪笼草的捕虫笼与刊登在1881年2月的《园丁纪事(TheGardeners'Chronicle)》中的诺斯猪笼草很相似。虽然在书中的插图里的捕虫笼的盖子下表面有两根盖龙骨,但这种差异并不是特别的明显。根据它们的描述,诺斯猪笼草的茎更细,且叶片没有叶柄。诺斯猪笼草的花序为松散的总状花序,小花梗有2~3mm长。而N.decurrens的花序更长更粗,并有更长的小花梗(对这两个物种花序的描述都不全面)。而我很难对沙捞越博物院的植物标本馆埃弗里特于1892年收集的N.decurrens标本进行判断。这个埃弗里特先生也许就是当年帮玛丽安娜·诺斯收集到诺斯猪笼草的赫伯特·埃弗里特是一个人。因此这3个捕虫笼的标本也许就是诺斯猪笼草的。这些捕虫笼为卵形至椭圆形,高分别为23cm、24cm和26cm,宽分别为10cm、11cm和10cm。唇很像N.decurrens,分别宽3cm、4cm和2.5cm。笼口非常倾斜,从正面看差不多有大半个捕虫笼的长。在盖子的下表面中间有一根盖龙骨,但和N.decurrens一样为褶皱状,并不是很立体。”
之后B·H·丹瑟并没有考虑到以这些区别而将它们分为两个独立的物种是不充分的。N.decurrens被认为与诺斯猪笼草是同一个物种。
-
白猪笼草
形态特征白猪笼草的下位笼可高达12厘米,宽至4.5厘米。其下半部为卵形,上半部较窄,通常具有明显的笼肩,为圆柱形或略为漏斗形。腹面的笼翼可宽达7毫米,翼须可长达10毫米。唇可宽达8毫米,唇肋可高达1毫米,间隔可达1毫米。唇为圆柱形,前部较窄,基部平展。唇齿长2毫米。笼盖为圆形
-
红瓶猪笼草
人为因素变种红瓶猪笼草作为春节花市必备的节庆植物被温室大量生产,然而红瓶猪笼草的捕虫瓶正常大小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视觉享受,所以在养殖中常常大量使用激素,促使捕虫瓶鲜亮巨大。然而。这样做的恶果便是,一旦停止施用激素,猪笼草便会生长停滞,出现顶芽发黑等症状,故如右图所示,一般的花
-
大猪笼草
形态特征一、茎猪笼草为多年生的藤蔓植物,其茎相当粗,直径可以超过5公分,长度超过10公尺,有些种类甚至可超过20公尺。猪笼草可攀附旁边的灌木或乔木,也可以在地面上匍匐生长。猪笼草的茎上,每一个节在靠近叶柄处都会含有一个生长点,通常都会呈现一个小
-
白环猪笼草
简介白环猪笼草是一种原产于婆罗洲、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的热带食虫植物。它的名字来自于唇下白色的环状绒毛。植物学史白环猪笼草由托马斯·洛布(ThomasLobb)于1848年发现。之后正式的描述由约翰·林德利(JohnLindley)发表于《园丁记
-
曼塔林加汉山猪笼草
形态特征曼塔林加汉山猪笼草的植株可长达30~60cm。其茎为圆柱形,且似乎不会出现攀援茎。曼塔林加汉山猪笼草的叶片带柄革质。叶片为宽披针形,可长达20cm,宽至6cm。其叶片的末端通常为急尖或钝圆,但其也可能为盾形,笼蔓与叶片的衔接处距离叶片末端可达4mm。叶片
-
安达曼猪笼草
形态特征安达曼猪笼草是一种藤本植物,其可攀爬约3m高。茎呈圆柱形,绿色至红色,直径约5mm。节间距可达3.5cm。叶片革质无柄。呈线形至披针形,可长达30cm,宽至3.5cm,厚约0.5mm。叶片末端为急尖至渐尖,基部缩小成叶柄,并约包住茎部周长的四分之三。在中
-
泉氏猪笼草
形态特征泉氏猪笼草为藤本植物,其可攀爬至8m的高处。茎的颜色为绿色至红色。泉氏猪笼草的叶片形态变化较大,可能是线形、披针形或匙形。其可长达28cm,宽至8cm。叶缘可能呈波浪状。叶片的末端为急尖,逐渐缩小,叶柄处再次变宽。纵脉不明显。笼蔓可长达30cm。叶片为绿
-
马兜铃猪笼草
形态特征马兜铃猪笼草为藤本植物。茎可分枝,可长达8米,直径约5毫米,呈圆柱形至钝棱柱形。节间距可长达15厘米。叶芽明显突出,位于叶腋上1.5至7毫米处。在马兜铃猪笼草的自然分布地中已发现了小的变种,但尚未有关于其种下类群的描述。叶片革质,无柄。呈汤
-
邦苏猪笼草
形态特征直立或攀援草本,高0.5-2米。基生叶密集,近无柄,基部半抱茎;叶片披针形,长约10厘米,边缘具睫毛状齿;卷须短于叶片;瓶状体大小不一,长约2-6厘米,狭卵形或近圆柱形,被疏柔毛和星状毛,具2翅,翅缘睫毛状,瓶盖着生处有距2-8条,瓶盖卵形或近圆形,内面密具近圆形的腺
-
无毛猪笼草
形态特征无毛猪笼草的藤本植物,其可攀爬至13m高的树上。其茎为圆柱形或略呈现出两个楞。节间距可达3cm。叶片无柄纸质。幼年的莲座状植物的叶片为线形。攀援茎上的叶片为窄椭圆形至舌形或为窄披针形。其可长达12cm,宽至3cm。其叶片末端急尖,与笼蔓的衔接处为盾状。叶片基部骤缩,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