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菁
田菁(学名:Sesbaniacannabina(Retz.)Poir.)是豆科田菁属一年生草本植物,高可达3.5米。茎有不明显淡绿色线纹。
- 拉丁名
- Sesbania cannabina (Retz.) Poir.
- 别名
- 碱青、涝豆
- 门
- 被子植物门
- 纲
- 双子叶植物纲
- 亚纲
- 原始花被亚纲
- 目
- 蔷薇目
- 科
- 豆科
- 种
- 田菁
- 亚科
- 蝶形花亚科
- 族
- 刺槐族
- 属
- 田菁属
- 类型
- 草本类
与田菁相似植物
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高3-3.5米。茎绿色,有时带褐色红色,微被白粉,有不明显淡绿色线纹。平滑,基部有多数不定根,幼枝疏被白色绢毛,后秃净,折断有白色粘液,枝髓粗大充实。
羽状复叶;叶轴长15-25厘米,上面具沟槽,幼时疏被绢毛,后儿无毛;托叶披针形,早落;小叶20-30(-40)对,对生或近对生,线状长圆形,长8-20(-40)毫米,宽2.5-4(-7)毫米,位于叶轴两端者较短小,先端钝至截平,具小尖头,基部圆形,两侧不对称,上面无毛,下面幼时疏被绢毛,后秃净,两面被紫色小腺点,下面尤密;小叶柄长约1毫米,疏被毛;小托叶钻形,短于或几等于小叶柄,宿存。
总状花序长3-10厘米,具2-6朵花,疏松;总花梗及花梗纤细,下垂,疏被绢毛;苞片线状披针形,小苞片2枚,均早落;花萼斜钟状,长3-4毫米,无毛,萼齿短三角形,先端锐齿,各齿间常有1-3腺状附属物,内面边缘具白色细长曲柔毛;花冠黄色,旗瓣横椭圆形至近圆形,长9-10毫米,先端微凹至圆形,基部近圆形,外面散生大小不等的紫黑点和线,胼胝体小,梨形,瓣柄长约2毫米,翼瓣倒卵状长圆形,与旗瓣近等长,宽约3.5毫米,基部具短耳,中部具较深色的斑块,并横向皱折,龙骨瓣较翼瓣短,三角状阔卵形,长宽近相等,先端圆钝,平三角形,瓣柄长约4.5毫米;雄蕊二体,对旗瓣的1枚分离,花药卵形至长圆形;雌蕊无毛,柱头头状,顶生。荚果细长,长圆柱形,长12-22厘米,宽2.5-3.5毫米,微弯,外面具黑褐色斑纹,喙尖,长5-7(-10)毫米,
果颈长约5毫米,开裂,种子间具横隔,有种子20-35粒;种子绿褐色,有光泽,短圆柱状,长约4毫米,径2-3毫米,种脐圆形,稍偏于一端。花果期7-12月。
分布范围
产海南、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广西、云南有栽培或逸为野生。通常生于水田、水沟等潮湿低地。伊拉克、印度、中南半岛、马来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新喀里多尼亚、澳大利亚、加纳、毛里塔尼亚也有分布。
生长环境
田菁适应性强,耐盐、耐涝、耐瘠、耐旱、抵抗病虫及风的能力强。在土壤含盐量0.3%的盐土上或pH值9.5的碱地上都能生长。田菁性喜温暖、湿润,春播土温达15℃时发芽,但出苗和苗期生长缓慢。夏播只要水分充足,出苗快而整齐。苗期50天左右,生长迅速,鲜草产量高。
繁殖方法
田菁种植方式有单播(作改良盐碱地时,多采用单播),与玉米、棉花间种,麦后复种,早稻田套复种以及晚稻秧田套种等。
栽培技术
①播种。田菁种子皮厚,表面有蜡质,吸水困难。播前须用60℃温水浸种或拌砂擦种。田菁播期较长,从3月至6月均可播种,具体播期根据种植方式而定。一般情况下留种地宜春播,作春绿肥用可夏播。间套作需根据本田作物生长,收获时间再具体确定。绿肥田播种量每公顷60~75千克。留种地播种量每公顷15~22.5千克。盐碱地适当加大播种量。
②施肥。田菁固氮能力强,对氮素要求不严,对磷素反映却十分敏感。施用磷肥不仅增加田菁鲜草产量,且能提高体内氮磷含量。留种田,施用过磷酸钙,可使成熟荚数增加,产种量提高。
③留种。田菁属无限花序植物,花序自下而上自里向外开放,种子成熟时间不一,易造成熟荚炸裂,而青荚正在形成,为了保证花期相对集中、种子成熟一致,常采用打顶和打边心的措施,控制养分无效消耗,提高产种量。当有70%荚果变黄即可收获。
主要价值
茎、叶可作绿肥及牲畜饲料。
根(向天蜈蚣):甘、苦,平。清热利尿,凉血解毒。用于胸膜炎,关节扭伤,关节痛,带下病。叶:用于尿血,毒蛇咬伤。
田菁茎秆直立,根系发达,富集深层土壤养分及活化土壤中难溶性养分能力强、结瘤多、固氮能力强,受淹后茎部形成通气的海绵组织,在接近水面处长了许多水生根,并能正常结瘤和固氮。田菁含有丰富的氮(N)、磷(P)、钾(K)和微量元素,其养分含量随生育期和部位的不同存在差异。苗期植株鲜嫩、干物质少。花期以后,干物质大量积累,产草量增加,养分总含量高于苗期。叶片中氮、磷含量较高,茎中钾含量高。干叶片中含N量为4.03%,含P2O5为1.00%,含K2O为0.85%。茎秆中N为1.16%,P2O5为0.16%,K2O为1.42%。田菁种子含粗蛋白32.9%、灰分含量为0.71%、脂肪为0.94%、含氮物为2.3%、糖为9.76%、木质素为16.3%,并含有皂角甙。
利用方式田菁鲜草产量高,养分含量丰富,耐盐性较强,是改良盐碱土的先锋作物。种植田菁除用其改良盐碱土外,主要用作肥料,可直接耕翻,也可利用其秸秆与畜粪尿堆沤后施用。可作基肥,也可作追肥。翻压时间以不影响后作播种及幼苗生长,并以鲜草产量和其养分总含量最高时为原则。但是,不同地区因气候条件、种植方式不同,翻压时间亦有差异。南方稻田翻压时因气温高,在嫌气条件下分解易产生还原性物质使秧苗受害,为此,必须提前翻压,使后作种子发芽或幼苗生长尽量避开高峰期的还原性物质的危害。翻压数量以每公顷7.5~15吨为宜。茎秆要切断铡碎完全埋入土层15~25厘米左右,使土壤和茎秆紧密结合,防止跑墒。在中国华北地区,旱地田菁翻压后一个月左右青体消失率达50%左右。200天左右达70%。分解过程中硝态氮(NO3-N)的释放量一般出现两次高峰。即翻压后的一个月和200多天左右。翻压田菁后使土壤水稳性团粒总量增加,土壤容重降低,孔隙度增加,能抑制土壤返盐。收种后的田菁秸秆,还可剥皮做麻的代用品。
-
克氏棘豆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高1-4厘米。根粗壮,粗3-9毫米。茎缩短,匍匐,丛生,被贴伏白色疏柔毛。羽状复叶长2-5厘米;托叶披针状锥形,于中部与叶柄贴生,彼此合生至中部,被纤毛。叶柄与叶轴上面有小沟,被贴伏疏柔毛;小叶17-25(29),线状披针形或长卵形,长2-3(-5)毫米,
-
白羽扇豆
形态特征一年生草本,高20-120厘米。茎直立,粗壮,被贴伏或伸展的绢状长柔毛。掌状复叶,小叶5-9枚;叶柄长于小叶片;托叶钻形,先端锥尖,长1.5-2厘米,基部稍与叶柄连生,被毛;小叶长圆状披针形至倒卵形,长25-40毫米,宽12-18毫米,先端钝至锐尖,基部楔形,边缘睫毛
-
囊托羊蹄甲
形态特征木质藤本;枝与小枝初时被伏贴短柔毛,后变无毛;卷须纤细,略扁,一面被丝质柔毛。叶纸质,近圆形,长3.5-6(-7)厘米,宽4-6.5(-8)厘米,基部心形,先端分裂达叶长1/6-1/5,裂片先端圆钝,上面无毛,下面初时略被极稀疏柔毛,以后除脉上和脉腋间有锈色柔毛外其余
-
二色野豌豆
形态特征多年生缠绕草本,高60-200厘米。茎直立,具棱,被疏柔毛。偶数羽状复叶长8-12厘米;托叶对生,扇形或披针形,具2-3齿;小叶4-6对,互生,纸质,狭长圆披针形至披针形,长2.5-4.9厘米,宽0.6-0.9厘米,先端圆或渐尖,具短尖头,脉羽状,侧脉7-8对,由中脉
-
紫花猪屎豆
形态特征植株:草本,体高100-150厘米;茎圆柱形,被锈色长柔毛。叶:托叶线形或丝状,长5-8毫米,宿存;单叶,叶片线状长圆形或椭圆状倒披针形,长5-8厘米,宽约2厘米,两端渐尖,上面近无毛,下面被稀疏的长柔毛;叶柄近无。花:总状花序顶生及腋生,
-
长柄羊蹄甲
形态特征木质藤本;茎上部具浅沟和钝棱,沟内、嫩枝和叶柄均被褐色短茸毛;卷须初时扁平,渐变近圆柱形,一面被毛。叶纸质,近圆形,长3.5-4.5厘米,宽3-5厘米,基部截平,有时心形,先端分裂仅及叶长的1/8-1/6,罅口阔,裂片狭圆或钝,上面无毛,下面初时疏被短柔毛,脉上毛较密
-
狭叶山黧豆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根具块根。茎直立,高60-80厘米,无毛,具明显纵沟。托叶半箭形,披针形至线形,长1-2.5厘米,宽2-5毫米;叶轴末端具披针状短尖;小叶2-4,线形,有时长圆状披针形,长5-13厘米,宽0.3-1.6厘米,先端渐尖,具细尖,基部楔形,上面绿色,下面灰绿色
-
冷棘豆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高7-16厘米。根粗壮。茎缩短,具分枝和短枝,灰绿色,或灰白色。羽状复叶长5-15厘米;托叶膜质,披针形,与叶柄贴生很高,边缘疏具纤毛,1脉;叶柄与叶轴被贴伏白色短柔毛;小叶17-33,卵状披针形、披针形,长3-10毫米,宽2-4毫米,两面被贴伏绢状柔毛。
-
背扁黄耆
形态特征主根圆柱状,长达1米。茎平卧,单1至多数,长20-100厘米,有棱,无毛或疏被粗短硬毛,分枝。羽状复叶具9-25片小叶;托叶离生,披针形,长3毫米;小叶椭圆形或倒卵状长圆形,长5-18毫米,宽3-7毫米,先端钝或微缺,基部圆形,上面无毛,下面疏被粗伏毛,
-
托木尔峰棘豆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根木质,较短。茎缩短,粗壮,丛生,被贴伏白色绒毛。羽状复叶长1-1.5(-2)厘米;托叶膜质,长2.5-3毫米,与叶柄贴生,彼此合生,被贴伏白色疏柔毛;叶柄与叶轴被贴伏白色疏柔毛;小叶11-13,椭圆形,长2-3毫米,宽1-1.5毫米,两面密被贴伏白色柔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