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锦草
地锦草,中药名。为大戟科植物地锦或斑地锦的干燥全草,夏、秋二季采收,除去杂质,晒干。其性味辛平,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利湿退黄之功效。用于痢疾,泄泻,咯血,尿血,便血,崩漏,疮疖痈肿,湿热黄疸。
- 拉丁名
- Euphorbia lathylris L
- 别名
- 血见愁、红丝草、奶浆草
- 门
- 被子植物门
- 纲
- 双子叶植物纲
- 亚纲
- 原始花被亚纲
- 目
- 牻牛儿苗目
- 科
- 大戟科
- 种
- 地锦、斑地锦
- 亚科
- 大戟亚科
- 族
- 大戟族
- 属
- 大戟属血见愁、红丝草、奶浆草
- 类型
- 草本类
与地锦草相似植物
入药部位
为大戟科植物地锦或斑地锦的干燥全草。
性味
味辛,性平。
归经
归肝、大肠经。
功效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利湿退黄。
主治
用于痢疾,泄泻,咯血,尿血,便血,崩漏,疮疖痈肿,湿热黄疸。
相关配伍
治妇女崩漏,可单用为末,姜,酒调服。(《世医得效方》)
用法用量
9~20g。外用适量。
禁忌
血虚无瘀及脾胃虚弱者慎用。
炮制方法
除去杂质,喷淋清水,稍润,切段,干燥。
生理特性
1、地锦常皱缩卷瞌,根细小。茎细,呈叉状分枝,表面带紫红色,光滑无毛或疏生白色细柔毛;质脆,易折断,断面黄白色,中空。单叶对生,具淡红色短柄或几无柄;叶片多皱缩或已脱落,展平后呈长椭圆形。绿色或带紫红色,通常无毛或疏生细柔毛;先端钝圆,基部偏斜,边缘具小锯齿或呈微波状。杯状聚伞花序腋生,细小。蒴果三棱状球形,表面光滑。种子细小,卵形,褐色。气微,味微涩。其喜温暖湿润气候,常生于田野路旁及庭院间。
2、斑地锦叶上表面具红斑。蒴果被稀疏白色短柔毛。其喜温暖湿润气候,常生于平原荒地、路边、田间。
产地
除广东、广西外,全国各地均产。
相关论述
1、《中药学》:本品既能凉血止血,又能活血散瘀,具有止血而不留瘀的特点,帮用于血热所致的咯血、衄血、便血、尿血、痔血、崩漏以及外伤出血。
2、《本草纲目》:“主痈肿恶疮,金刃扑损出血,血痢,下血,崩中,能散血止血,利小便。”
3、《无误蒙药鉴》:“味苦。”
4、《蒙药学》:“止血,燥协日乌素,愈伤,清脉热。”
5、《本草汇言》:“凉血散血,解毒止痢之药也。善通流血脉,专消解毒疮。凡血病而因热所使者,用之合宜。设非血热为病,而胃气薄弱者,又当斟酌行之。”
-
湖北大戟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全株光滑无毛。根粗线形,长达十多厘米,直径35毫米。茎直立,上部多分枝,高50一100厘米,直径3--7毫米。叶互生,长圆形至椭圆形,变异较大,长4—10厘米,宽1—2厘米,先端圆,基部渐狭,叶面绿色,叶背有时淡紫色或紫色;侧脉6—10对;叶柄长3—6毫米
-
缘腺雀舌木
形态特征叶片膜质至薄纸质,椭圆形或长卵形,长3-7厘米,宽1.5-3厘米,叶面绿色,叶背浅绿色;侧脉每边4-6条,在叶面扁平,在叶背稍凸起;叶柄长3-10毫米,腹面具槽;托叶早落。花雌雄同株,单生或2-3朵簇生于叶腋;雄花:花梗纤细,长8-10毫米;萼片5,长卵形,长1.5毫
-
阿拉套大戟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根圆柱状,长达10厘米以上,直径4-8毫米。茎自基部多分枝,丛状着生,每个分枝向上不再分枝,高20-50厘米,直径约3毫米,被白色柔毛或无毛;植株有时略呈红褐色。叶互生,长卵状椭圆形,长2-3厘米,宽8-10毫米,先端渐尖,基部圆形,边缘具不明显细齿;侧脉
-
坏女人花
毒性这种植物的真正可怕之处是向外渗出的一种具有腐蚀性的乳状液体,这是大戟属植物家族很多成员的一个共同特征。这种液体能够导致令人痛苦的皮肤刺激以及不雅观的变色现象。斯图尔特说:一些人对我说,他们曾不小心将大戟属植物渗出的液体弄到眼睛里,令他们感到非常吃惊的是,这种液体能对眼睛造
-
余甘
形态特征余甘属大戟科叶下珠属落叶小乔木或灌木,株高1-3m,果实球形、扁球形、梨形等,10-11月成熟,既可生食又可加工。干燥果实呈圆形或不规则的圆形,微显六瓣状,径约2厘米;表面棕褐色,粗糙不平,有细小的疣状突起,基部遗有圆点伏的果柄痕迹。质坚实,不易破碎,破碎后内显黄白色
-
鹅銮鼻大戟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茎自基部多分枝,常呈匍匐状,长20-40厘米,直径仅1-2毫米;茎节略膨大。叶对生,革质,圆卵形至倒卵形。长8-12毫米,宽6-8毫米,先端圆,基部偏斜;具极短的叶柄;托叶短三角形。边缘撕裂,长0.2-0.5毫米;苞叶卵形,长约3毫米,宽约2.5毫米,无柄
-
布赫塔尔大戟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根圆柱状,长10-17厘米,直径约6毫米。茎自基部多分枝,每个分枝向上不再分枝,高约20厘米,直径约3毫米,被白色柔毛。叶互生,长圆形,长2-3厘米,宽3-6毫米,先端渐尖,基部渐狭;侧脉不明显,边缘具细锯齿;无叶柄;总苞叶3枚,三角状卵形,
-
观赏蓖麻
形态特征一年生粗壮草本或草质灌木,高达5米;小枝、叶和花序通常被白霜,茎多液汁。叶轮廓近圆形,长和宽达40厘米或更大,掌状7-11裂,裂缺几达中部,裂片卵状长圆形或披针形,顶端急尖或渐尖,边缘具锯齿;掌状脉7-11条。网脉明显;叶柄粗壮,中空,长可达40厘米,顶端具2枚盘状腺
-
酸味子
形态特征乔木或灌木,高2-8米;小枝初时被短柔毛,后变无毛。叶片纸质至近革质,椭圆形、长椭圆形至长圆状披针形,稀倒卵形,长3.5-13厘米,宽1.5-4厘米,顶端通常尾状渐尖,有小尖头,基部楔形、钝或圆,除叶脉上被短柔毛外,其余均无毛;侧脉每边5-10条,在叶面扁平,在叶背略
-
灰岩棒柄花
形态特征小乔木,高5-15米;小枝无毛。叶薄革质,互生,卵状椭圆形或卵形,长(5-)9-19厘米,宽4-9厘米,顶端短渐尖或急尖,基部圆饨,具斑状腺体2-4个,叶下面侧脉腋具髯毛,叶缘具疏齿;侧脉5-7对,网脉两面均明显;叶柄长(0.7-)2-7厘米;托叶小。雌雄异株,雄花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