柞薹草
柞薹草,莎草科薹草属植物。柄状薹草之变种。生于海拔500-600米森林下;产于黑龙江、吉林、内蒙古一带,朝鲜、俄罗斯(远东地区)也有分布。
- 拉丁名
- Carex pediformis C. A. Mey. var. pedunculata Maxim
- 别名
- 勃逻回、勃勒回、菠萝筒、大叶莲、三钱三等
- 门
- 被子植物门
- 纲
- 单子叶植物纲
- 亚纲
- 原始花被
- 目
- 莎草目
- 科
- 莎草科
- 种
- 柄状薹草
- 亚科
- 薹草亚科
- 族
- 薹草族
- 属
- 薹草属
- 类型
- 草本类
与柞薹草相似植物
形态特征
根状茎短或长而斜生。秆密或疏丛生,高25-40厘米,纤细,粗约1.5毫米,三棱形,稍粗糙,略坚挺。叶短于秆或与之等长,平张,宽2-3毫米,稍坚挺,基部具褐色或暗褐色分裂成纤维状的宿存叶鞘。苞片佛焰苞状,苞鞘下部褐色,背部绿色,上部边缘白色膜质,苞叶甚短,或呈刚毛状。小穗3-4个,下部的1个略疏远,其余的较接近,或全部均彼此较疏远;顶生的1个雄性,不超出、微超出或明显超出其下的雌小穗,棒状圆柱形,长8-20毫米,粗约3毫米,具少数或多数密生的花;侧生的2-3个小穗雌性,长圆形或长圆状圆柱形,长1-2厘米,粗3-3.5毫米,具多数稍密生或疏生的花;小穗柄通常不伸出或微伸出苞鞘外;小穗轴直。雄花鳞片长圆形,长4-4.5毫米,顶端渐尖,纸质,两侧褐色,有宽的白色膜质边缘,中间绿色,具1条中脉;雌花鳞片倒卵形、卵形、卵状长圆形或长圆形,长4-4.5毫米,顶端钝或急尖,具短尖或短芒,纸质,两侧褐色或褐红色,有宽的白色膜质边缘,中间绿色,有1-3条脉。果囊稍短于鳞片,倒卵形或倒卵状长圆形,钝三棱形,长3.5-4.5毫米,淡绿色,密被白色短柔毛,背面通常无脉或具不明显的短脉,腹面具2侧脉并具数细脉或短脉,少有无脉,基部渐狭成长柄,顶端圆,骤缩成外弯的短喙,喙口微凹。小坚果倒卵形,三棱形,长2.5-3毫米,成熟时黄褐色,基部具短柄,顶端具极短而外弯的喙;花柱基部增粗,柱头3个。柄状薹草(原变种)
本变种仅以果囊背腹两面均有多条突起的纵脉与原变种区别。
生长环境
生长于海拔500-600米森林下。
分布范围
分布于黑龙江(伊春)、吉林(长白山和科尔沁右翼前旗)、内蒙古(兴安盟);朝鲜、俄罗斯(远东地区)也有分布。
-
阳朔薹草
形态特征叶长于秆,宽7-10毫米,顶端渐狭。苞片短叶状,具长鞘。小穗3-4个,彼此远离,顶生1个雄性,圆柱形,长3-4.5厘米,宽3-4毫米;小穗柄长;侧生小穗雄雌顺序,顶端雄花长为雌花部分的1/3,圆柱形,长2.5-4.3厘米,花密生;小穗柄平滑。雄花鳞片长圆形或卵形,具短
-
绿白穗莎草
产地分布冀,晋形态特征暂无生长习惯暂无繁殖培育暂无园林用途暂无病虫害防治暂无
-
发杆嵩草
产地分布暂无形态特征暂无生长习惯暂无繁殖培育暂无园林用途暂无病虫害防治暂无
-
毛芙兰草
形态特征根状茎短。秆丛生,三稜形,具槽,被疏柔毛,高7-40厘米,基部通常有1-2个鞘,鞘顶端无叶片,被疏柔毛。叶秆生,平张,向顶端渐狭,缘被疏柔毛,有时叶片两面的脉上亦被毛,宽3-7毫米,下部叶较短;鞘长10-35毫米,初被疏柔毛,后来无毛,叶舌膜质,干后锈色或带红色,截形
-
单穗水蜈蚣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具匍匐根状茎。稈散生或疏丛生,细弱,扁锐三稜形,基部不膨大。叶通常短于稈,宽2.5-4.5毫米,平张,柔弱,边缘具疏锯齿;叶鞘短,褐色,或具紫褐色斑点,最下面的叶鞘无叶片。苞片3-4枚,叶状,斜展,较花序长很多;穗状花序1个,少2-3个,圆卵形或球形,长5-
-
短苞薹草
产地分布产江西、四川。形态特征暂无生长习惯暂无繁殖培育暂无园林用途暂无病虫害防治暂无
-
光果石龙刍
产地分布国内分布:中国不产。国外分布:本种分布于越南南部、马来亚甚至澳洲和马尔加什。形态特征暂无生长习惯暂无繁殖培育暂无园林用途暂无
-
棒穗薹草
形态特征叶长通常为秆的1/2或稍长于1/2,宽1-2毫米,平张,中脉和两侧脉明显,上端边缘粗糙,具短叶鞘,鞘一侧常开裂。苞片下面的2-3枚叶状,长于小穗,具中等长苞鞘,上面的鞘状,膜质。小穗4-6个,间距较短,顶生小穗为雄小穗,倒披针形或棒形,长约6-10毫米,具较短的柄;其
-
根花薹草
产地分布产福建、广东、广西和云南。形态特征暂无生长习惯暂无繁殖培育暂无园林用途暂无病虫害防治暂无
-
莎草
形态特征小穗轴上具白色透明的狭边;鳞片顶端圆,具较长的短尖。生长环境莎草属植物:多生长在潮湿处或沼泽地。褐果薹草:生于山坡、山谷的疏密林下或灌木丛中、河边、路边的阴处或水边的阳处,海拔250-1800米。分布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