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茎薹草
扁茎薹草,根状茎短。秆密丛生,1-2个出自一叶腋内,高8-18厘米,纤细而扁,宽约1毫米,质软,平滑。产于海南;生于林下石坡上或溪边草地,海拔1600-2800米。模式标本采自五指山。
- 拉丁名
- Setcreasea pallida
- 别名
- 紫叶草、紫竹梅、紫锦草
- 门
- 被子植物门
- 纲
- 单子叶植物纲
- 亚纲
- 鸭跖草亚纲
- 目
- 莎草目
- 科
- 莎草科
- 种
- 扁穗牛鞭草
- 亚科
- 薹草亚科
- 族
- 薹草族
- 属
- 薹草属
- 类型
- 草本类
与扁茎薹草相似植物
形态特征
根状茎短。秆密丛生,1-2个出自一叶腋内,高8-18厘米,纤细而扁,宽约1毫米,质软,平滑。叶长于秆两倍或更长,扁平,宽3.5-7毫米,柔软,无毛,边缘粗糙,基部具褐色的宿存叶鞘。苞片鞘状,具鳞片状苞叶。小穗通常1或2个,侧生小穗生于秆之上部并与顶生者疏远,雄雌顺序,圆柱形,长5-10毫米,宽2-3毫米,雄花部分长为雌花部分的2倍或更长,极少二者近等长,前者具较多数密生的花,后者具少数花;侧生小穗如存在,其小穗柄短而扁平。雄花鳞片长圆形,长1.5-2毫米,顶端圆,纸质,淡黄色;雌花鳞片宽卵形或长圆形,长1.5-2毫米,顶端钝,纸质,淡黄色,具狭的膜质边缘,具1条绿色中脉及数条细脉。果囊卵状椭圆形,扁三棱形,长2-3毫米,淡绿色,纸质,上部疏被短柔毛,后变光滑,具缘毛,具2侧脉及数条细脉,基部近圆形,上部渐狭,喙不明显,喙口斜裂。小坚果椭圆形,三棱形,长约2毫米,成熟时暗褐色,棱面微凹,基部楔形,几无柄,上部渐狭,具扭曲的短喙;花柱圆柱形,基部略膨大,具褐色细颗粒状突起,柱头3个。
(资料来源:中国植物物种信息)
生长环境
生长于海拔1600-2800米的林下、石坡上或溪边草地。
分布范围
主要分布于中国海南。
-
垂穗薹草
产地分布产我国台湾。形态特征暂无生长习惯暂无繁殖培育暂无园林用途暂无病虫害防治暂无
-
针叶薹草
产地分布国内分布:产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陕西、甘肃、浙江。国外分布:分布于日本、朝鲜、俄罗斯(远东地区)。形态特征暂无生长习惯暂无繁殖培育暂无园林用途
-
弯柄薹草
产地分布暂无形态特征暂无生长习惯暂无繁殖培育暂无园林用途暂无病虫害防治暂无
-
林氏薹草
产地分布产于浙江和福建。形态特征暂无生长习惯暂无繁殖培育暂无园林用途暂无病虫害防治暂无
-
线柄薹草
产地分布暂无形态特征暂无生长习惯暂无繁殖培育暂无园林用途暂无病虫害防治暂无
-
伞莎草
入药部位茎叶。性味味酸、甘、微苦,性凉。功效行气活血,解毒。主治用于瘀血作痛,蛇虫咬伤。相关配伍1、治产后下血腹痛:鲜(九龙吐珠)茎连叶60g。放锅
-
纸莎草
形态特征纸莎草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茎秆直立丛生,三棱形,不分枝。叶退化成鞘状,棕色,包裹茎秆基部。总苞叶状,顶生,带状披针形。花小,淡紫色,花期6~7月。瘦果三角形。其栽培品种有:细叶伞草(C.a.'Gracilis'),植株较矮小,高30~45厘米。花叶伞草(C.a.
-
帚状薹草
形态特征根状茎具匍匐茎。秆高60-90厘米,锐三棱形,平滑,基部叶鞘棕色,有光泽。叶短于秆,宽6-8毫米,平张,坚挺。苞片叶状,长于花序,无鞘。小穗4-9个,狭圆柱形,长5-10厘米,花密生,上部小穗接近,下部1-2个稍远离,具柄,下垂,顶端1-4个雌雄顺序(少有顶端的几为雄
-
汾河莎草
产地分布产于山西,生于河边沙土上。形态特征暂无生长习惯暂无繁殖培育暂无园林用途暂无病虫害防治暂无
-
窄叶薹草
形态特征根状茎木质,具匍匐茎。秆丛生,高5(2)-15厘米,纤细,粗约0.8毫米,钝三棱形,平滑,基部叶鞘紫红色。叶短于秆,宽约1毫米,淡绿色,内卷,边缘具细锯齿,顶端拳卷。苞片下部的刚毛状,上部的鳞片状,基部具鞘。小穗通常2个,稀3-4个,较接近,顶端1个雄性,偶尔基部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