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植物 > 草本植物 > 肿柄菊

肿柄菊

编辑:夏润泽发布时间:2021-02-21 10:09:29

肿柄菊(学名:TithoniadiversifoliaA.Gray)菊科肿柄菊属植物,一年生草本,高2-5米。

拉丁名
Tithonia diversifolia A. Gray
别名
假向日葵、黄斑肿柄菊、墨西哥向日葵、太阳菊、王爷葵、五爪金英
被子植物门
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
合瓣花亚纲
桔梗目
菊科
肿柄菊
亚科
管状花亚科
向日葵族
肿柄菊属
类型
草本类

与肿柄菊相似植物

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高2-5米。茎直立,有粗壮的分枝,被稠密的短柔毛或通常下部脱毛。

叶卵形或卵状三角形或近圆形,长7-20厘米,3-5深裂,有长叶柄,上部的叶有时不分裂,裂片卵形或披针形,边缘有细锯齿,下面被尖状短柔毛,沿脉的毛较密,基出三脉。

头状花序大,宽5-15厘米,顶生于假轴分枝的长花序梗上。总苞片4层,外层椭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基部革质;内层苞片长披针形,上部叶质或膜质,顶端钝。舌状花1层,黄色,舌片长卵形,顶端有不明显的3齿;管状花黄色。

瘦果长椭圆形,长约4毫米,扁平,被短柔毛。花果期9-11月。

产地生境

原产墨西哥及中美洲地区曾作为观赏植物、绿肥和防止土壤侵蚀植物被广泛引种到亚洲、非洲、北美、澳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在东南亚、南非、太平洋一些地区成为入侵草地、河岸、路边的杂草,在泰国北部山地肿柄菊广泛蔓延形成单一优势种,中国广东、云南曾作为观赏植物引种在广东、广西、云南及台湾地区有逃逸种群分布,福建省的福州、莆田、泉州、厦门等地广为栽培

生长习性

肿柄菊为喜光植物,有多样化的生境,在大小河流两侧、公路旁、荒野山坡、村寨附近、农田周围、丢荒地、向阳林窗等地常见。水平分布集中在北纬24度10分以南的热带、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地区,分布地区的最冷月平均气温大于8.4℃,年平均气温大于16.0℃,分布区年降雨量在800毫米以上,在水平分布区内,肿柄菊分布的海拔变幅为100-2000米,而在海拔1500米以下的地区较为集中,在山间的大小坝子中最为普遍。

繁殖方法

播种

一朵花从开花到种子成熟要25-30天。播种实际上是播瘦果。瘦果成熟时黑褐色,易从果盘脱落,要注意适时收集。一般于3-4月播种。种子发芽温度宜在15度以上,如在20度-25度,只要4-5天就能发芽,一个月左右即开始分枝。种子发芽率通常只有20%-30%。

扦插

肿柄菊靠近基部较粗壮的枝条,在生长期具有发生气生不定根的特性,以此作插条,成活率可达100%。嫩枝扦插成活率较低,仅20%左右。插条长10-20厘米,留2-3芽去叶,15-25天长出新根。春、夏、秋均可扦插。扦插苗比实生苗生长快。春季播种或扦插的肿柄菊,当年即可开花结果。

扦插繁殖可于5月中旬进行。取植株基部粗壮的木质化硬枝作插条,茎粗2-3厘米,直接横卧于盆土表面,留2-3厘米芽露出土,保持土壤湿润,即可成活。以砂壤土或黄壤土作培养土。成活后置于光照充足处养护。

栽培技术

修剪

扦插成活后进行3次短截修剪,分别于6月、7月、8月下旬进行,最后一次修剪不能超过9月,不然影响花期,9月后只进行分疏修剪。

水肥

生长期要控水,干湿结合。扦插成活后至8月下旬,为促进分枝和茎加粗,结合修剪施1-2次稀有机肥水,9-10月各以0.2%磷酸二氢钾或过磷酸钙进行叶面追肥一次,促进开花。

控株

生长抑制剂的使用。每次修剪后,新枝条有2-3片新叶时,以B9或CCC喷顶心,浓度为1000ppm-1500ppm。隔10天后再喷一次,共喷6次,9月中下旬追加1次,这样株高可控制在50厘米以内。

主要价值

药用

在中国民间,肿柄菊茎叶或根入药,有清热解毒,消暑利水之效,用于治疗急慢性肝炎、B型肝炎、黄疸、膀胱炎、青春痘、痈肿毒疮、糖尿病等。

生物体外实验表明肿柄菊的浓缩热水提取物无细胞毒素能很好抑制滤过性病毒HSV的感染和抗白血病作用,从肿柄菊地上部分分离出来8种化合物有对结肠癌细胞和人类骨髓性血癌细胞有抑制作用,具有潜在的抗癌商品药物开发价值,从肿柄菊中分离到的圆叶肿柄菊素,是一种抗疟原虫的倍半萜内酯,具有很好的抗疟疾作用,肿柄菊乙醇提取物的抗疟疾效果和氯喹及乙胺嘧啶相似,肿柄菊干叶甲醇提取的动物实验表明传统中药的抗炎症和止痛效果。动物实验表明肿柄菊能减轻胰岛素抵抗,改善葡萄糖代谢,因此有治疗二型糖尿病的作用。肿柄菊在卢旺达作为传统治风湿的药物,而经体外检测具有抗人类获得性免疫缺陷1型(HIV-1)病毒的活性,动物体内实验证明肿柄菊具有抗阿米巴痢疾和解痉活性,肿柄菊所含倍半萜内脂对引起创伤和血肿的枯草芽孢杆菌有明显抑制作用,从肿柄菊叶片中分离出的化学物质:acetylt

相关植物
  • 山地蒲公英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根颈部被黑褐色残存叶基,叶基腋部有少量暗褐色柔毛。叶狭倒披针形,长4-10厘米,宽10-40毫米,不分裂、具波状齿,先端钝圆,两面无毛。花葶长于叶,高10-25厘米,有时带紫红色,顶端被少量的蛛丝状毛,稀少无毛;头状花序直径25-30毫米;总苞宽钟状,长1

  • 蓍状亚菊

    形态特征小半灌木,高10-20厘米。根木质,垂直直伸。老枝短缩,自不定芽发出多数的花枝。花枝分枝或仅上部有伞房状花序分枝,被贴伏的顺向短柔毛,向下的毛稀疏。中部茎叶卵形或楔形,长0.5-1厘米。二回羽状分裂。一二回全部全裂。一回侧裂片2对。末回裂片线形或线状长椭圆形,宽0.5

  • 针叶火绒草

    形态特征火绒草Leontopodiumleontopodioides(EDELWEISS),又名雪绒花。多年生草本。植株被白色或灰白色绵毛覆盖。叶互生,全缘。苞片数个,围绕花序,开展,形成星状苞叶群;头状花絮多数,排列

  • 北方还阳参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高8-30厘米。根垂直直伸或偏斜,根颈粗厚。茎单生或2-4茎成簇生,基部被褐色或黑褐色的残存的叶柄,不分枝或上部有1-3条长分枝,裸露,无叶或有少数(1-3)片茎叶,全长被极薄的蛛丝状毛,接头状花序下部的毛较稠密,或全茎无蛛丝状毛或全长或上部茎枝被黄绿色的

  • 长锥蒲公英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根颈部无残存叶基。叶狭倒卵圆形、长椭圆形或少为狭倒披针形,长6-20厘米,宽15-40毫米,全缘或具波状齿至羽状深裂,后者的顶端裂片大,三角形、宽三角形或少为菱形,全缘,少具齿,先端急尖或圆钝,每侧裂片3-5片,三角形至三角状线形,裂片先端急尖或渐尖,全缘

  • 旋复花

    形态特征植株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短,横走或斜升,有多少粗壮的须根。茎茎单生,有时2-3个簇生,直立,高30-70厘米,有时基部具不定根,基部径3-10毫米,有细沟,被长伏毛,或下部有时脱毛,上部有上升或开展的分枝,全部有叶;节间长2-4

  • 普西莉菊

    繁殖方法主要是扦插和播种繁殖,扦插除用枝条外,也可用藕根扦插繁殖,效率比枝插要好。栽培技术生长适温15-25度,冬季不低于10度;配土一般可用泥炭、蛭石和珍珠岩的混合土;生长期浇水干透浇透,夏季高温半休眠,注意通风并控制浇水,冬季保持盆土干燥;

  • 德国甘菊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高达1m。茎基部常匍匐,上部多分枝。叶互生,卵状三角形或卵状椭圆形,长3~9cm,羽状分裂,裂片边缘有锯齿,两面有毛,下面较密;叶柄下有明显的假托叶。头状花序直径2~2.5cm,排成聚伞状;总苞半球形,总

  • 红花蓟

    简介很少近无茎的,叶互生,有锯齿或羽状分裂,裂片常有利刺;头状花序同性,单生或聚生或圆锥花序式排列于茎顶,或沿茎顶排成穗状花序;花全部两性,结实;总苞卵状或球形,总苞片多列,覆瓦状,外面的渐短,有刺;花序托有刺毛;花冠管纤细,5深裂;花药基部矢形,有尾,花丝常有长毛;瘦果乔净

  • 分枝亚菊

    形态特征灌木,高80-150厘米。老枝浅褐色;当年花枝长14-20厘米,被绢毛,上部及花序枝上的毛稍多。花枝中部叶全形椭圆形、倒披针形或倒长卵形,长4-5厘米,宽2-2.5厘米。羽状深裂。裂片3-4对,长椭圆形、披针形、镰刀形,宽3-4.5毫米;羽轴宽3-5毫米。向上及向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