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茎白点兰
抱茎白点兰(学名:Thrixspermumamplexicaule(Bl.)Rchb.f.):该种附生于临海的海台石上。茎细长,稍扁三棱形,长约35厘米,粗约2毫米,具多节,节间长约2厘米,每节长出1条气根。叶疏生,质地薄,卵状披针形,长2-2.5厘米,基部上方宽约7毫米,先端稍尖而微2裂,基部无柄呈心形抱茎。花序纤细,花序轴较长,花苞片二列;蒴果细长,圆柱形。
- 拉丁名
- Thrixspermum amplexicaule (Blume) Rchb. f.
- 门
- 木贼门
- 纲
- 木兰纲
- 亚纲
- 百合亚纲
- 目
- 天门冬目
- 科
- 兰科
- 种
- 抱茎白点兰
- 亚科
- 蔷薇亚科
- 族
- 野芝麻族
- 属
- 白点兰属
- 类型
- 花卉类
与抱茎白点兰相似植物
形态特征
抱茎白点兰附生于临海的海台石上。茎细长,稍扁三棱形,长约35厘米,粗约2毫米,具多节,节间长约2厘米,每节长出1条气根。叶疏生,质地薄,卵状披针形,长2-2.5厘米,基部上方宽约7毫米,先端稍尖而微2裂,基部无柄呈心形抱茎。花序纤细,花序轴较长,花苞片二列,
蒴果细长,圆柱形。尚未见到花,但从植物体的形态来看无疑是此种。
产地生境
产中国海南(琼山)。分布于菲律宾、泰国、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至巴布亚新几内亚。模式标本产于印度尼西亚(爪哇)。
栽培方式
浇水
浇水在兰花生长盛期,夏季一旦缺水,则盆兰生长不良,兰花需八分干、二分湿。浇水应本着“干则浇,湿则停,适当偏干”的原则。浇水必须浇透,不可浇半截水。浇水次数可视盆兰的植料而定。如火山石、红砖粒、浮水石等硬质疏水植料,每天可供水1次;塘泥、腐殖土等吸水性强的植料,则可两三天供水1次。浇水一般在清晨或傍晚进行,切忌在中午浇水和当头倾注。应以清洁无污染、微酸性水(pH值5.5-6.5)为好。兰花烂根,叶面出现黑点,叶芽腐烂等病态,多与供水不当有关。
花卉植物栽种后,第一次浇水被称为“定根水”。定根水必须浇足浇透。一般上盆后要连续浇水两次,第一次浇水,见水从盆底孔流出后,再重浇一次。选择适宜的浇水方法。通常采用喷浇法,既能增加空气湿度,又能冲洗叶面灰尘。但对于叶片有绒毛或正在开花的花卉,不宜喷浇,而应将整个花盆放在水盆里,做到水不淹盆口,利用盆底孔渗水,使盆土湿润。注意水温。如果水温与土壤温度相差较大(超过6℃),冬季先将水放置在室内一段时间,或稍加温水,使水温升到15℃左右再浇花;夏季应避免在烈日暴晒下和中午高温时浇水。浇水时间。在春、秋、冬三季,上午10点左右和下午4点以后是浇花的最适宜时间。
施肥
农家肥是很好的有机肥,但一定要堆放腐熟一年以上才能施用。可用这种肥液对水10-20倍浇施,尽量施在盆沿处,不接触根部,不沾兰叶。施用化肥时,要注意氮、磷、钾的平衡,并严格控制浓度,叶艺苗要控制叶绿素的合成,不宜施氮肥,也不可施含锰、镁的肥料(如钙镁磷肥等),因为锰、镁元素能加速叶绿素的合成对花艺兰,如果培育大瓣型花,可适量增施氮肥。以叶面喷肥为主,叶面喷肥既可通过兰叶吸收补充兰株的营养,又不会使肥接触根部引起肥害,对兰花来说是一种最好的施肥方式。只要在生长发育期,坚持10天左右进行一次叶面喷肥,完全可以养好兰花,不需要往盆里施肥。可用1∶1000的磷酸二氢钾和1∶1000的硼肥,也可用芦荟液。因为芦荟中含有大量的多糖和氨基酸等营养物质,并含有二十多种矿物质,可满足兰花所需要的养分,且芦荟里含有遥芦荟酊几乎可杀死所有的病菌和病毒,施用后无需再施农药防病。施肥要勤施薄施,少吃多餐:兰花在发育生长期需要的肥料不多,对生长旺盛的健壮兰株,可每隔10-15天施一次稀薄液肥。以天然有机物为主。天然有机肥营养元素比较全面,不必再施其他肥料,且性情平和,对植物没有副作用,而化肥容易使基质板结,且化肥大多为酸性,长期施用,会造成基质过酸,引起病害。
病虫防治
鞘锈菌
通常在叶的上下表面,较少在茎上出现凸起的小疱,内含黄色、橙色、锈色或甚至紫黑色的粉状孢子。锈病并不致命,叶亦不至死亡,但使植株生长衰弱。防治方法除剪去病叶外,可用65%代森锌粉剂500-600倍液或含铜杀菌剂喷洒。
白绢病
多发生于霉雨季节。初发病时、叶基布满白色茵丝.导致根茎腐烂。防治方法:去掉带菌盆土,撒上五氯硝基苯粉剂或石灰。根治方法:注意通风透光,盆土排水良好。严重的病株要烧毁。
炭疽病
终年都有,高温多雨季节更为猖撅,而以建兰感染尤多。病斑先从叶尖向根茎处延伸,初为褐色,然后逐渐扩大增多,出现许多干黑点,严重时导致整株死亡。防治方法:除积极改菩环境条件外,在发病期内,可先用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500倍液喷治,每7-10天一次;然后再辅以1%等量式波尔多液,每半月一次,连续喷3-5次。
介壳虫
俗称“兰虱”。在高温多湿、空气流动不畅的情况下,繁殖最快。可于孵化期内用1%氧化乐果或1500倍50%马拉硫磺喷治。如盆数不多,亦可人工刷除。
植物文化
兰花是中国最古老的花卉之一,早在帝尧之世就有种植兰花的传说。古人认为兰花“香”、“花”、“叶”三美俱全,又有“气清”、“色清”、“神清”、“韵清”四清,是“理想之美,万化之神奇”。最早赋予兰花一定人文精神的是孔子,据东汉蔡邕《琴操》载:孔子自卫反鲁,隐谷之中,见幽兰独茂,蔚然叹曰:“兰当为王者香”。真正的兰花文化则起源于战国时期楚国的爱国诗人屈原,他种兰、爱兰、咏兰,以兰花为寄托,千百年来一直影响着后人。后世诗人在咏兰时,也有许多的名句,比如陈子昂的“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刘克庄的“一从夫子临轩顾,羞伍凡葩斗艳涛”。诗人们将兰花的高洁与人格的完美联系起来,使得兰花文化不断得以拓展和延续。兰花以高洁、清雅、幽香而著称,叶姿优美,花香幽远。自古以来,兰花都被誉为美好事物的象征,已广泛在民间人格化了。兰花对社会生活与文化艺术发生了巨大的影响。父母以兰命名以表心,画家取兰作画以寓意,诗人咏兰赋诗以言志。兰花的形象和气质久已深入人心,并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古代舞剧以“兰步”、“兰指”为优美动作,把优秀的文学作品和书法作品称为“兰章”,把真挚的友谊叫做“兰交”,把人的芳洁、美慧喻为“兰心蕙质”。又把杰出人物的去世比作“兰摧玉拆”。兰花在中国人民心目中,已经成为一切美好事物的寄寓和象征。
-
滇南石豆兰
产地分布产云南南部至东南部(勐腊、石屏、文山、景东、河口)。生于海拔达1500米的山地疏林中树干上或向阳山坡的岩石上。分布于越南、泰国、缅甸。模式标本产于缅甸。形态特征假鳞茎卵形,卧伏在根状茎上,彼此无明显的间隙,仅上部稍抬起,长15—30毫米
-
乐东石豆兰
形态特征乐东石豆兰根状茎匍匐,粗1-2毫米,分枝。根出自生有假鳞茎和不生假鳞茎的节上。假鳞茎在根状茎上彼此相距1-4厘米,圆柱状或椭圆形,直立或稍弧曲上举,长8-13毫米,中部粗3-5毫米,顶生1枚叶,幼时在基部具3枚大小不等的膜质鞘。叶革质,长圆形,长1.5-3厘米,中部宽
-
中华盆距兰
形态特征茎茎匍匐状,细长,长10-20厘米或更长,粗约2毫米。叶叶绿色带紫红色斑点,二列,彼此疏离,互生,与茎交成90度角而伸展,椭圆形或长圆形,长1-2厘米,宽5-7毫米,先端锐尖并且稍3小裂,基部具极短的柄。花
-
鹭草
鹭草简介鹭兰、日本鹭草、狭叶白蝶兰鹭草植株高18-35厘米。块茎椭圆形或近球形,长1.5-2厘米,直径约1.5厘米,肉质。茎细长,直立,基部具3-5枚叶,其下具1-2枚筒状鞘,在叶之上常具1-3枚苞片状的小叶。叶片线形,长5-10厘米,宽3-6毫米,向上伸展,先
-
细枝龙血树
形态特征灌木状,高1-3米。茎不分枝或稍分枝,有疏的环状叶痕,皮灰色。叶生于茎上部或近顶端,彼此有一定距离,条状倒披针形,长20-30(-45)厘米,宽1.5-3(-5.5)厘米,中脉在中部以下明显,基部渐窄成柄状,有时有明显的柄,柄长2-6厘米。圆锥花序长30-50厘米;花
-
宝岛美冠兰
形态特征宝岛美冠兰假鳞茎卵球形,长约3厘米,直径约2.2厘米,白色,位于地下。叶2-3枚,线形,长约5厘米,宽约5毫米,在开花时凋萎。花葶侧生于假鳞茎上部节上,高20-40厘米,中部以下有数枚紫色鞘;总状花序直立,具10余朵花,无分枝;花苞片披针形,长约1.1厘
-
凹舌兰
形态特征凹舌兰植株高14-45厘米。块茎肉质,前部呈掌状分裂。茎直立,基部具2-3枚筒状鞘,鞘之上具叶,叶之上常具1至数枚苞片状小叶。叶常3-4(-5)枚,叶片狭倒卵状长圆形、椭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直立伸展,长5-12厘米,宽1.5-5厘米,先端钝或急尖,基部收狭成抱茎的鞘。
-
辐花蜘蛛抱蛋
形态特征辐花蜘蛛抱蛋根状茎近圆柱状,8-10mm,密被鳞片。叶单生;叶柄22-28mm,坚硬;叶片长圆状倒披针形,25-45×5.5-8cm。花葶长约5.5cm;苞片3或4,白色,有紫色斑点,花单,花被深紫色,6浅裂先端;筒长约8×18mm;裂片平展,卵状披针形,1.8-2.
-
广东石豆兰
产地分布产浙江(遂昌、天台、开化、新昌、青田)、福建(崇安、德化、龙岩、漳浦)、江西南部至西部(安福、寻乌)、湖北(巴东一带)、湖南西南部(洞口)、广东(大埔、和平、紫金、肇庆、乳源)、香港、广西中部至北部(象州、融水)、贵州东南部(榕江)、云南东南部(富宁)。通常生于海拔约
-
垂枝斑叶兰
形态特征该种的显著特点:植株在树干上附生,花序下垂后再上升,呈“L”型,花序密被腺毛,花朵密集,生于一侧,不完全开张。凭证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标本馆(IBSC)。分布范围垂枝斑叶兰(GoodyerapendulaMaxim.),先前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