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丽贝母兰
华丽贝母兰(Coelogynemagnifica)为兰科贝母兰属附生或石生植物,是东南亚中心在缅甸北部葡萄地区发现的贝母兰属一新种。该种与眼斑贝母兰(Coelogynecorymbosa)和高山贝母兰(C.taronensis)近似,但该种花较贝母兰属眼斑组(sect.Ocellatae)已知种类都大,花瓣长4.0–4.9cm,因此将其中文名拟为华丽贝母兰,其种加词magnifica意为其具有大而美丽的花。
- 拉丁名
- Coelogyne magnifica Y.H. Tan, S.S. Zhou & B. Yang,
- 别名
- 丁香贡戈拉兰
- 门
- 被子植物门
- 纲
- 百合纲
- 亚纲
- 百合亚纲
- 目
- 兰目
- 科
- 兰科
- 种
- 茎花石豆兰
- 亚科
- 红门兰亚科
- 族
- 树兰族
- 属
- 贝母兰属
- 类型
- 花卉类
与华丽贝母兰相似植物
形态特征
附生或石生植物,11-15厘米高。根状茎粗壮,直径3-4毫米,被棕色鳞状鞘覆盖。假鳞茎丛生,连续发育,间距不大于1厘米,卵圆形或长圆形卵形,干燥时有强烈皱褶,3-3.5×1.1-1.7厘米,基部被褐色鞘,叶三角状狭卵形,1.5–4.5×0.7-1.5厘米;双叶在先端。叶片倒卵形长圆形或狭卵形,革质,8-11.2×1.8-2.6厘米,具6-7脉,锐尖;叶柄有凹槽,长0.4-0.8厘米。花序具长柔毛,长5-6厘米,被中间以下的鞘包围,花序轴长1.5-2厘米;总状花序2-至3花(同时开放);花苞片长圆状披针形,1.9–2.1×0.4–0.5厘米,锐尖,早落。花肉质,白色,唇正面在中叶上,两个明亮的黄色斑块被闪亮的棕红色包围,并连接到每个旁叶的前部,龙骨由两个平行的白色波状突起组成。花梗和子房约1.8-2.5厘米长,无毛。萼片披针形,4–6×1–1.3厘米,具7-9脉,急尖或短渐尖;外侧萼片类似于背萼片,萼片稍窄,5–5.5×0.9–1.5厘米,具5-7脉,锐尖或短渐尖;花瓣披针形,4–5.3×0.6–1厘米,锐尖或短渐尖;唇狭卵形,扁平,3.8–4.9×1.7–2.2厘米,3浅裂;侧裂片直立,近圆形,2–2.5×0.7–1厘米,边缘有流苏或裂片,正面红棕色纵向条纹;中部裂片卵形三角形或三角形披针形,1.8–2.5×1–1.2厘米,锐尖至边缘流苏状或裂片裂;两个低侧面龙骨,从嘴唇基部延伸到中部裂片的基部,边缘流苏状或不规则撕裂状;圆柱形,2–2.5×0.4–0.6厘米,先端黄色,两侧具翅,翼部从中部向顶端渐宽,顶端边缘白色,不规则齿;花药顶椭圆形三角形,正面淡黄绿色,背面白色,边缘膜质在基部,先端钝;花粉块两;蕊喙舌状三角。
植物学史
2017-10-16,中国科学院东南亚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植物多样性与保护研究组的科研人员与中缅科考队员齐心协力和合作,对该地区野生植物的多样性研究取得了系列新的进展。
缅甸北部是东南亚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现有文献资料记载缅甸分布的野生兰科植物150属800余种,其中贝母兰属植物有40多种。据我们的不完全统计,自2001年至今,在缅甸有超过10新种和40个新纪录种的兰科植物被发表。
中缅双方科研人员在对2016至2017年缅甸北部葡萄地区科考过程中采集到的部分贝母兰属植物标本材料整理鉴定过程中,通过形态、文献和模式标本研究,发现了其中1新种。该种与眼斑贝母兰(Coelogynecorymbosa)和高山贝母兰(C.taronensis)近似,但该种花较贝母兰属眼斑组(sect.Ocellatae)已知种类都大,花瓣长4.0–4.9cm,因此将其中文名拟为华丽贝母兰,其种加词magnifica意为其具有大而美丽的花。
该研究得到中国科学院东南亚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的项目资助(Y4ZK111B01),成果以Coelogynemagnifica(Orchidaceae),anewspeciesfromnorthernMyanmar为题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PhytoKeys上。
-
南贡隔距兰
产地分布国内分布:产云南南部(勐腊)。生于海拔约1700米的常绿阔叶林中树干上。形态特征植株悬垂,具细长的茎。茎圆柱形,长达40余厘米,粗约3毫米,分枝或不分枝,节间长约2厘米,具多数叶。叶二列互生,纤细,半圆柱形,肉质,长达17厘米,粗约3毫
-
苞舌兰
形态特征苞舌兰假鳞茎扁球形,通常粗1-2.5厘米,被革质鳞片状鞘,顶生1-3枚叶。叶带状或狭披针形,长达43厘米,宽1-1.7(-4-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收窄为细柄,两面无毛。花葶纤细或粗壮,长达50厘米,密布柔毛,下部被数枚紧抱于花序柄的筒状鞘;总状花序长
-
矮角盘兰
形态特征茎植株高4-15厘米。块茎椭圆形或圆球形,长1-2厘米,直径1-1.5厘米,肉质。茎直立,较粗壮,直径达2毫米,无毛,基部具2-3枚筒状鞘,其上具叶。叶叶(1-)2枚,极罕为3枚,近对生,直立伸展,叶片长圆形、椭圆形、匙形或狭
-
大花五味子
形态特征落叶木质藤本,全株无毛;小枝直径3-10毫米,紫色或紫褐色,老枝常灰色。叶纸质,狭椭圆形,椭圆形,狭倒卵状椭圆形,卵形,长(5)8-14(16)厘米,宽(1.8)3-5(7)厘米,先端渐尖或尾状渐尖,基部楔形,具稀疏腺质小齿或近全缘,上面深绿色,下面稍苍
-
兜蕊兰
产地分布产陕西、甘肃、青海、贵州。生于海拔1600—3900米的高山林下或草地、河滩草地。模式标本采自贵州。形态特征植株高8--21厘米。块茎圆球形、肉质,直径5—8毫米。茎直立,纤细,无毛,基部具2枚筒状鞘,近基部具1枚叶。叶片长椭圆形至长椭
-
白肋线柱兰
形态特征白肋线柱兰植株高17-25厘米。根状茎伸长,茎状,匍匐,肉质,具节。茎直立,具4-6枚叶。叶卵形或长圆状卵形,具长1-2厘米的柄,叶片长3-3.5厘米,宽1.8-2.5厘米,先端急尖,基部钝,上面绿色,沿中肋具1条白色的条纹。花茎几乎无毛,具1-2枚鞘状
-
窄唇蜘蛛兰
形态特征窄唇蜘蛛兰茎伸长,达50厘米,粗7-10毫米,质地硬,具多数节和互生多数二列的叶。叶革质,带状,长15-30厘米,宽1.6-2.2厘米或更宽,先端钝并且具不等侧2裂,基部具抱茎的鞘;叶鞘套叠,宿存。花序斜出,长达1米,具分枝;花序柄和花序轴细圆柱形,圆锥
-
宽叶线柱兰
形态特征宽叶线柱兰植株高13-30厘米。根状茎伸长,匍匐,肉质,具节。茎直立,暗红褐色,向上转成绿褐色,具4-6枚叶。叶片卵形、卵状披针形或椭圆形,花开放时常凋萎,向下垂,常带红色,长2.5-4厘米,宽1.2-2.5厘米,先端急尖或钝,基部收狭成长达1厘米的柄。
-
盆距兰
形态特征盆距兰茎长5-30厘米,粗5-8毫米,常弧形弯曲,具多数叶。叶二列互生,稍肉质,常镰刀状狭长圆形,长达23厘米,宽1.5-2.5厘米,先端钝并且不等侧2圆裂,基部具宿存的叶鞘;鞘紧抱于茎,长约1厘米。伞形花序数至10余个,侧生于茎的上部,与叶对生,具多数
-
耳唇兰
形态特征耳唇兰植株长数十厘米或更长。假鳞茎圆筒形,两端常略收狭,长2.5-11厘米,粗7-13毫米,干后绿黄色,有疏的纵皱纹,在互相连接处生数条根。叶狭椭圆形至狭椭圆状披针形,长7-20厘米,宽2.1-4.1(-5.7)厘米,先端渐尖或钝,中脉位于中央,不偏于一侧;叶柄长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