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植物 > 常绿植物 > 乌饭子

乌饭子

编辑:邱曦泽发布时间:2021-02-07 10:52:22

乌饭子,原名:南烛,别名:乌桐子、染菽、乌饭树、米饭树、乌饭叶、捻子等,杜鹃花科、越桔属常绿灌木或小乔木,总状花序顶生和腋生,有多数花,序轴密被短柔毛稀无毛;熟时紫黑色,外面通常被短柔毛、稀无毛。

拉丁名
Vaccinium bracteatum Thunb.
别名
乌饭子、乌饭树、米饭树、乌饭叶、当梨等
被子植物门
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
五桠果亚纲
杜鹃花目
杜鹃花科
山棯子
亚科
越桔亚科
荚蒾族
越桔属
类型
常绿花灌木类

与乌饭子相似植物

形态特征

整体特征

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2-6(-9)米;分枝多,幼枝被短柔毛或无毛,老枝紫褐色,无毛。叶片薄革质,椭圆形、菱状椭圆形、披针状椭圆形至披针形,长4-9厘米,宽2-4厘米,顶端锐尖、渐尖,稀长渐尖,基部楔形、宽楔形,稀钝圆,边缘有细锯齿,表面平坦有光泽,两面无毛,侧脉5-7对,斜伸至边缘以内网结,与中脉、网脉在表面和背面均稍微突起;叶柄长2-8毫米,通常无毛或被微毛。

花的特征

总状花序顶生和腋生,长4-10厘米,有多数花,序轴密被短柔毛稀无毛;苞片叶状,披针形,长0.5-2厘米,两面沿脉被微毛或两面近无毛,边缘有锯齿,宿存或脱落,小苞片2,线形或卵形,长1-3毫米,密被微毛或无毛;花梗短,长1-4毫米,密被短毛或近无毛;萼筒密被短柔毛或茸毛,稀近无毛,萼齿短小,三角形,长1毫米左右,密被短毛或无毛;花冠白色,筒状,有时略呈坛状,长5-7毫米,外面密被短柔毛,稀近无毛,内面有疏柔毛,口部裂片短小,三角形,外折;雄蕊内藏,长4-5毫米,花丝细长,长2-2.5毫米,密被疏柔毛,药室背部无距,药管长为药室的2-2.5倍;花盘密生短柔毛。

果实特征

浆果直径5-8毫米,熟时紫黑色,外面通常被短柔毛,稀无毛。花期6-7月,果期8-10月。

生长环境

气温条件

乌饭树为喜酸性植物,喜湿润怕积水,萌发力强,喜光耐旱、耐寒、耐瘠薄。

地形条件

生于丘陵地带或海拔400~1400米的山地,常见于山坡林内或灌丛中。[1]生于山坡灌木丛或马尾松林内,向阳山坡路旁,多生长在酸性土壤中。

分布范围

中国分布

广布于长江以南各省区、台湾省、广东、福建、华东地区、华中地区、华南地区至西南地区。

国外分布

分布与朝鲜、日本(南部),南至中南半岛诸国、越南、马来半岛、泰国、印度尼西亚。

主要价值

药用价值

乌饭树性味:甘;酸;性温。

功能主治:安神;止咳。主治心悸怔忡;夜不安眠;久咳。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

化学成分:树皮含鞣质;花含乌索酸、荭草素、异荭草素、莽草酸、山楂酸,据文献报导并含乌饭树甙(vaccinoside);叶含槲皮素及酚甙类;果实含垫付,醣类,游离酸(林檎酸和少量枸橼酸、酒石酸)。

着色价值

天然着色剂,对蛋白质、毛发、淀粉、白醋及色拦油有良好的着色能力。

园林价值

可作南方自然风景区的地被植物。

繁殖方式

乌饭子的繁殖多以扦插和播种为主。

扦插繁殖

于春季取一年生刚刚木质化的健壮枝条,剪去下部叶片,在梅雨季节前扦插。插穗基部最好用吲哚丁酸或生根粉等溶液浸蘸处理。扦插基质可用河沙、蛭石、珍珠岩等,入土深度为插穗的1/3至1/2,插后需遮阴和喷水,约1个月左右即可生根,当年即可移栽或上盆。

播种繁殖

将上一年秋季采摘的浆果用0.3%高锰酸钾液浸种后,于早春直接播种即可。播种宜用浅盆、木箱或地床,以排水良好的粗砂粒铺于底部。撒播后,薄覆一层细土。灌水少量多次。出苗后,每周喷1次0.5%~1%的波尔多液,幼苗长出2~3片真叶时移植。

栽培技术

肥料配比

盆栽土可将腐殖土、炉灰按1:1的比例配制。春季可每月追施1次磷肥,花后施以氮磷为主的混合肥料,幼果期喷施壮果蒂灵,果实膨大期施用追肥,此期氮、磷施用量要分别占到年施肥总量的10%、5%和10%,确保有足够的营养供树体生长发育。碱性土质地区浇水可在水中加入少量硫酸亚铁及食醋。

整形修剪

整形修剪一般在早春或冬季进行,剪去枯枝、斜枝、徒长枝、病虫枝及部分交叉枝,以保证树冠和树型的完美。修剪口涂抹愈伤防腐膜。

病虫害防治

红蜘蛛

常见的虫害是红蜘蛛,多在6~8月高温干旱时危害严重,可用73%克螨乳油2000~3000倍液、0.9%齐螨素乳油5000~6000倍液、20%螨死净2500倍液、20%三氯杀螨醇乳油800~1000倍液,交替轮换使用,效果较好。

褐斑病

常见的病害是褐斑病,主要发生在梅雨季节,可将波尔多液和其他保护性杀菌剂交替使用,每隔15d左右喷洒1次,降雨多时7~10d喷1次。

品种分类

小叶南烛

(原变种)V.bracteatumvar.bracteatum

与原变种不同在于叶较小,长1.1-4厘米,宽0.7-1.4厘米;植株各部分近于无毛或少毛。

产广东、香港、广西南部。生于海拔830-1220米的山地林下。模式标本采自香港。

倒卵叶南烛

V.bracteatumvar.obovatum

与原变种不同在于叶小,倒卵形,长1.2-1.4厘米,宽约0.9厘米,顶端钝圆,边缘具齿,基部楔形渐狭。

产广东东南部。生于路边草丛。模式标本采自海丰莲花山。

淡红南烛

V.bracteatumvar.rubellum

与原变种不同在于花淡红色而非白色,花冠筒较窄,直径(1.6-)2-3(-3.2)毫米。

产江西(分宜)、浙江(平阳)。生于山坡灌丛或岩边。模式标本采自江西分宜。

植物文化

乌饭子乌米饭原为民间食品,据典籍考证唐代即有。江浙一带每逢浓历四月初八,人人家中用乌饭树叶煮乌米饭,已成习俗。在中国浙江、江苏、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地,人们仍保留着农历四月吃乌米饭这一古老的习俗。有的地方在清明寒食节吃,而更多的则是在四月初八这天吃。

四月初八原是佛教浴佛节,所以乌米饭还和佛教文化有一定的联系。江浙一带至今流传着地藏王入地狱为母亲送乌米饭的故事。

乌米饭是一种紫黑色的糯米饭,是采集野生植物乌饭子的叶子煮汤,用所煮的汤将糯米浸泡半天,然后捞出放入木甑里蒸熟而成。乌米饭油亮清香,由糯米泡入乌树叶中几小时后煮成的。吃乌米饭可以祛风解毒,防蚊叮虫咬,而且人们相信在立夏这天吃乌米饭,就会护佑人们平安如意。

相关植物
  • 长蒴杜鹃

    形态特征常绿灌木,高3(-9)米;幼枝细长,干后淡红褐色,无毛或具疏刚毛,老枝灰褐色,无毛。叶厚纸质,近于轮生,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8-14厘米,宽2.5-4厘米,先端渐尖或斜渐尖,呈弯拱状尾尖,基部楔形,边缘微反卷,上面绿色,下面淡白色,中脉在上面凹陷,下面凸出,侧脉1

  • 照山白

    形态特征常绿灌木,高可达2.5m,茎灰棕褐色;枝条细瘦。幼枝被鳞片及细柔毛。叶近革质,倒披针形、长圆状椭圆形至披针形,长(1.5-)3~4(-6)cm,宽0.4~1.2(-2.5)cm,顶端钝,急尖或圆,具小突尖,基部狭楔形,上面深绿色,有光泽,常被疏鳞片,下面黄绿色,被淡或

  • 黑红血红杜鹃

    形态特征本变种与原变种的区别在于小枝有宿存的芽鳞,子房毛被至少有部分的分枝毛有腺体,花冠深黑红色。生长环境生于海拔3000—3800(--4500)米的高山草地、灌丛或岩石上。分布范围产于云南省、西藏自治区。

  • 羊毛杜鹃

    形态特征羊毛杜鹃是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3-6(-8)米;小枝粗壮,直径7-9毫米,密被黄锈色绒毛,老枝无毛。叶厚革质,坚硬,宽倒披针形至倒卵形,长7-14厘米,宽4-7.5厘米,先端圆或近截形,有小突尖头,基部钝,边缘反卷,上面暗深绿色,有粗糙的皱纹,除中脉有绒毛外其余无毛,

  • 香缅树杜鹃

    形态特征香缅树杜鹃属乔木,高达15米;枝粗壮,径4毫米,幼时被疏刚毛和微柔毛,老时被细刚毛或近于无毛。叶厚革质,集生枝顶,狭倒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8-13厘米,宽3.5-4.5厘米,先端渐尖或呈短尾状,基部楔形或宽楔形,边缘微内卷,上面干后灰褐色,具光泽,无毛,下面淡棕褐

  • 岩檀香

    入药部位球根。性味味甘、辛,性平。归经归脾、胃经。功效理气,消食。主治食积不化,胸腹胀痛。

  • 银叶杜鹃

    形态特征银叶杜鹃(原亚种):常绿小乔木或灌木,高约3-7米;树皮灰褐色,粗糙;小枝淡绿色或紫绿色,常无毛。叶常5-7枚密生于枝顶,革质,长圆状椭圆形或倒披针状椭圆形,长8-13厘米,宽2-4厘米,中部以上最宽,先端钝尖,基部楔形或近于圆形,边缘微向下反卷,幼时上面微被短绒毛,

  • 泰顺杜鹃

    形态特征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2-5米;枝圆柱形,顶端具刚毛。叶3-4片集生枝顶,近于轮生,革质,椭圆状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3.5-9厘米,宽1.2-3.2.厘米,先端渐尖或尾状渐尖,基部心形,微反卷,有刺状锯齿或刺毛,中脉在上面下凹,下面凸出,侧脉9-12对,下面不明显,

  • 滇南杜鹃

    形态特征常绿灌木或乔木,高1-4米,稀8-13米;小枝粗壮,灰褐色,无毛。叶革质,集生枝顶,倒卵形或长圆状倒披针形,长8-13厘米,宽2.5-5厘米,先端短渐尖,向基部渐狭,边缘微反卷,有时具不明显的刚毛状小睫毛,上面干后深绿色,下面淡灰褐色,中脉和侧脉在上面明

  • 长蕊杜鹃

    形态特征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约3-7米;幼枝纤细,无毛。叶常轮生枝顶,革质,椭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6.5-8厘米,稀达10厘米以上,宽2-3.5厘米,先端渐尖或斜渐尖,基部楔形,边缘微反卷,上面深绿色,具光泽,下面苍白绿色,两面无毛,稀干时具白粉,中脉在上面凹陷,下面凸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