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叶黄杨
小叶黄杨(学名:Buxussinica(Rehd.etWils.)Chengsubsp.sinicavar.parvifoliaM.Cheng)是黄杨科,黄杨属灌木,生长低矮,枝条密集,枝圆柱形,小枝四棱形,叶薄革质,阔椭圆形或阔卵形,叶片无光或光亮,侧脉明显凸出;头状花序,腋生,密集,花序被毛,苞片阔卵形.雄花无花梗,外萼片卵状椭圆形,内萼片近圆形,无毛,雌花子房较花柱稍长,无毛,蒴果近球形,无毛。3月开会花,5-6月结果。
- 拉丁名
- Buxus sinica (Rehd. et Wils.) Cheng subsp. sinica
- 别名
- 瓜子黄杨
- 门
- 被子植物门
- 纲
- 双子叶植物纲
- 亚纲
- 原始花被亚纲
- 目
- 无患子目
- 科
- 黄杨科
- 种
- 黄杨
- 亚科
- 素馨亚科
- 族
- 英莲族
- 属
- 黄杨属
- 类型
- 常绿花灌木类
与小叶黄杨相似植物
形态特征
灌木,生长低矮,枝条密集,节间通常长3-6毫米,枝圆柱形,有纵棱,灰白色;小枝四棱形,全面被短柔毛或外方相对两侧面无毛。
叶薄革质,阔椭圆形或阔卵形,长7-10毫米,宽5-7毫米,叶面无光或光亮,侧脉明显凸出;叶柄长1-2毫米,上面被毛。
花序腋生,头状,花密集,花序轴长3-4毫米,被毛,苞片阔卵形.长2-2.5毫米,背部多少有毛;雄花:约10朵,无花梗,外萼片卵状椭圆形,内萼片近圆形,长2.5-3毫米,无毛,雄蕊连花药长4毫米,不育雌蕊有棒状柄,末端膨大,高2毫米左右(高度约为萼片长度的2/3或和萼片几等长);雌花:萼片长3毫米,子房较花柱稍长,无毛,花柱粗扁,柱头倒心形,下延达花柱中部。蒴果近球形,蒴果长6-7毫米,无毛。花期3月,果期5-6月。
近种区别
四川城口后坪、冉家坪海拔2300米的物种的叶和小叶黄杨相同,但小枝被毛较密,节间长0.8-2厘米,果亦被轻微短柔毛。应否视为另一变种,1980年中国植物志编委们指出再研究。
生长环境
生于岩上,海拔1000米。性喜温暖、半阴、湿润气候,耐旱、耐寒、耐修剪,属浅根性树种,生长慢,寿命长。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安徽(黄山)、浙江(龙塘山)、江西(庐山)、湖北(神农架及兴山)。
繁殖方法
扦插时间:于4月中旬和6月下旬随剪条随扦插。
扦插方法:扦插深度为3-4厘米,扦插密度为278株/平方米。插前罐足底水,插后浇封闭水.然后在畦面上做成拱棚.用塑料薄膜覆盖,每隔7天浇1次透水,温度保持在20-30℃,温度过高要用草帘遮荫,相对湿度保持在75%-85%。
栽培技术
种植:小叶黄杨喜光,在阳光充足和半阴环境下均能正常生长,选择四周开阔、阳光充足、水肥土壤条件良好的地段种植。除去杂草和砾石,施入腐熟基肥,地耙平,深翻,确保土壤相对含水量在75%-80%。
浇水:4-6月,由于小叶黄杨苗木为萌动至开花期,生长量较大,应及时补充水分。6-9月,由于本地区温度高且干旱,要满足苗木对水分的需求,尽量多叶面喷雾,且不积水。10-11月,苗木生长趋缓,应适当控水,并于11月底浇冬水,来年3月中旬浇返青水。
追肥:结合浇水,增施磷酸二铵45千克/公顷,尿素30千克/公顷,分次施肥。尿素应在7月后停止,防止苗木徒长,冬季来临时,苗木来不及木质化,容易遭受冻害。
除草:全年共除草4-5次,把圃地杂草除净为原则,除草应不伤苗木根部,除草较深,可提高地温,有利于加快小叶黄杨苗木的生长。
修剪:小叶黄杨都属于极耐修剪灌木,修剪后枝条易抽生,根据景观需要可多次修剪,维持一定造型。
越冬管理:由于有些地区冬天寒冷,昼夜温差大,对于2年生的小叶黄杨要做好越冬前的防护措施,如入冬前用竹竿搭架盖无纺布,将无纺布底部四周压实等。
病虫防治
小叶黄杨易受到粉蚧和蚜虫的攻击,针对粉蚧,可用蚧宝1000倍液、杀扑灵800倍液,连喷2-3次即可。针对蚜虫,可用啶虫脒1500-2000倍液喷施,可有效控制病情。
主要价值
园林
小叶黄杨枝叶茂密,叶光亮、常青,是常用的观叶树种,其不仅是常绿树种,而且抗污染。能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对大气有净化作用,特别适合车辆流量较高的公路旁栽植绿化,绿绿葱葱,煞是好看。青海在室内盆栽,需要时放置在大会主席台两侧,增加绿色气氛。
小叶黄杨因叶片小、枝密、色泽鲜绿,耐寒,耐盐碱、抗病虫害等许多特性,多年来为华北城市绿化、绿篱设置等的主要灌木品种。
药用
民间用来治疗心血管病、疟疾、梅毒、风湿、皮炎和狂犬病等,用该药的浸泡液坐盆治疗梅毒早期、阴道消炎及收缩阴道获得较好的疗效。生物碱成分进行研究,发现其对心绞痛、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有较好的作用。另有研究表明该药治疗皮肤病如结节性红斑、银屑病、荨麻疹,还可治疗糖尿病足合并感染。
-
头花黄杨
形态特征小灌木,高30-60厘米.分枝极密;枝四棱形,直径0.5-1毫来,被轻微短柔毛,节间长3-5毫米。叶薄革质,倒卵状匙形或匙形,长8-12毫米,宽3-4毫米(如贵州龙里蒋英8403号),或匙状线形,长1.5-2厘米,宽2.5-4毫米(如广西北部无名92839号),先端均
-
大花黄杨
形态特征灌木,高约3米;枝圆柱形;小枝四棱形(多少歼方相对两侧面边缘延伸成纵梭),无毛,稀末梢的1-2节小枝内方两侧面稍被微细毛,节间长1.5-3厘米。叶薄革质,披针形、长圆状披针形或卵状长圆形,长4-7厘米,宽1.5-2.5(-3.5)厘米,先端钝或微急尖,基部楔形或急尖,
-
变光软毛黄杨
形态特征异于原变种处,为小枝和叶无毛,或仅叶面中脉下半段有微细毛。灌木,高约3米;枝亚圆柱形,小枝近四棱形,直径约2毫米,被短柔毛。叶革质,卵形、长圆形或椭圆形,稀长圆状披针形,长3-5厘米,宽1.2-1.8(-2)厘米,先端圆或钝,稍有凹口或有小尖凸头,基部急
-
雀舌黄杨
形态特征雀舌黄杨是灌木植物,高3-4米;枝圆柱形;小枝四棱形,被短柔毛,后变无毛。叶薄革质,通常匙形,亦有狭卵形或倒卵形,大多数中部以上最宽,长2-4厘米,宽8-18毫米,先端圆或钝,往往有浅凹口或小尖凸头,基部狭长楔形,有时急尖,叶面绿色,光亮,叶背苍灰色,中脉两面凸出,侧
-
瓜子黄杨
形态特征黄杨是灌木或小乔木,高1-6米;枝圆柱形,有纵棱,灰白色;小枝四棱形,全面被短柔毛或外方相对两侧面无毛,节间长0.5-2厘米。叶革质,阔椭圆形、阔倒卵形、卵状椭圆形或长圆形,大多数长1.5-3.5厘米,宽0.8-2厘米,先端圆或钝,常有小凹口,不尖锐,基部圆或急尖或楔
-
矮生黄杨
形态特征本变种和越橘叶黄杨不同处,为叶极小,长5-7(-9)毫米,宽3.5-5(-6)毫米,果无毛。和小叶黄杨异处,为表皮极厚,常无侧脉,有皱纹,蒴果球形,长4毫米,具极短花柱。本变种亦可能为小叶黄杨的高山型。生长环境生长于山坡林下,海拔210
-
线叶黄杨
形态特征小灌木,高约1米,枝圆柱形,灰白色;小枝四棱形,直径不达1毫米,被轻微的短柔毛,节间长4-6毫米。叶薄革质,密集,线形,稀线状披针形,长1.5-2.5厘米,宽3-5毫米,两端均同样渐尖,顶钝,往往有小凹口,基部甚狭,叶面中脉凸出,叶背中脉略平,侧脉在叶面极细密、显著,
-
岩生黄杨
形态特征灌木,高1-2米;小枝密被疏软毛。叶长圆形、椭圆形、倒卵形或狭倒卵形,长1-1.6厘米,宽6-8毫米,先端圆或有浅凹口,基部渐狭或急尖,两面初时被长软毛,后渐变无毛,但至少叶背和叶缘仍被长软毛,干后两面无光,叶面通常无侧脉,有明显的羽状皱纹,稀全无皱纹,叶柄密被长软毛
-
顶花板凳果
形态特征亚灌木,茎稍粗壮,被极细毛,下部根茎状,长约30厘米,横卧,屈曲或斜上,布满长须状不定根,上部直立,高约30厘米,生叶。叶薄革质,在茎上每间隔2-4厘米,有4-6叶接近着生,似簇生状,叶片菱状倒卵形,长2.5-5(-9)厘米,宽1.5-3(-6)厘米,上部边缘有齿牙,
-
平卧皱叶黄杨
形态特征灌木,高30-120厘米;分枝极多;小枝被微细密毡毛。叶椭圆形、倒卵状椭圆形或长圆形,长8-11(-14)毫米,宽5-8毫米,先端圆或有浅凹口,基部急尖或稍带圆,少数叶面有侧脉,其他叶干后仅有羽状皱纹,叶面中脉上被微细毛,叶柄上面及边缘被毛。雄花:花梗长约1毫米,萼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