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科普花卉养殖知识!
当前位置:首页 > 花谱百科 > 养花知识 > 青蒿

青蒿,新鲜青蒿能当菜吃吗

2019-10-08 12:06:48

这是有青蒿问题及青蒿问题解答,希望对你的家庭养花之路有所帮助,本内容由蓝妖花园花谱频道于2019-10-08 12:06:44发布。

青蒿有哪些作用?

青蒿的主要有效成分青蒿素具有高效、速效、低毒的抗疟作用,是抗疟药物的重大突破。青蒿素具有抗血吸虫、抗菌、抗病毒作用,能增强免疫功能;能减慢心率,有一定抗心率失常作用,并能抗辐射、解热、镇痛、抗矽肺、驱蚊等。现代临床主要应用于抗疟,治疗盘状红斑狼疮,治疗血吸虫感染以及慢性气管炎等。特别在抗疟药的开发上,现已从青蒿的提取物中研制出不少新药,如复方青蒿酯片、蒿甲醚注射液等,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供不应求。

青蒿有哪些特征?

(李先恩)

青蒿(Artemisia annua L.)别名臭蒿、苦蒿、香青蒿、细叶蒿、草蒿等。为菊科艾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全国各地均产。以全草入药。全草中含青蒿素、青蒿素Ⅳ、青蒿酮、青蒿醇、青蒿酸及其甲酯、侧柏酮、泽兰黄醇、二甲基泽兰黄醇、东莨菪素、东莨菪甙、香豆素、α-石竹烯、β-石竹烯、γ-石竹烯、石竹烯氧化物、枯醛、(-)-樟脑、β-蒎烯、丁香烯、胺油精及倍半萜衍生物等。味苦,微辛,性寒。有抗疟、清热、解暑的功能。用于温病、暑热、骨蒸劳热、疟疾、痢疾、疮痒等症。

一、形态特征

株高40—150cm,有特异香气味。茎直立,上部多分枝,光滑无毛。叶互生,初时绿色,老时黄褐色;叶片通常为三回羽状分裂,裂片短而细,先端尖,上面有极小的粉末状短柔毛,下面具细小的毛或粉末状腺状斑点;叶轴两侧具狭翅;叶柄基部稍扩大抱茎。头状花序多数,细小球形,排列成圆锥状;总苞片2—3层;花皆为管状花,黄色,雌花较少围于外层;内为两性花,雄蕊5,聚药。瘦果椭圆形。淡绿色,种子千粒重0.02—0.048g(图16—18)。

图16—18 青蒿形态图

1.植株 2.花二、生物学特性

(一)生长发育及其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青蒿多生长于海拔50—300m低山丘陵地带,尤其是山村附近及丘陵沟谷中,在600m以上地区仅有零星分布。山区丘陵地带较平原分布量大且生长良好,而平原又较滨海平原区分布量多。喜温暖、阳光,忌水浸,不耐荫蔽。对土壤条件要求不严,在阳光充足、土壤肥沃松润及排水良好砂质壤土及粘壤土生长良好。在土壤瘠薄或荫蔽而生长密集的情况下,长势较弱,植株矮小,在排水不良的潮湿地带生长差。

种子发芽温度为8—25%,春季播种,3—6天发芽,子叶小,圆形,约12天长出真叶。30天左右,株高约2cm,叶片5—6片,60—80天间在茎生叶腋内始长出侧枝,营养期呈一次总状分枝,花期呈二次分枝。在广州8月上旬花蕾形成,长势茂盛,9月中下旬花盛开,叶逐渐变黄,茎基部的枝叶干枯,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果形成,大部分枝叶脱落,10月下旬至11月种子成熟。人工栽培的比野生的植株高大,枝叶茂盛,叶片中青蒿素含量也高。

(二)有效成分积累动态

1.青蒿根部不含青蒿素,茎部含量甚微,主要含于叶、花蕾、花、果实中。花果中含量稍低于叶,但在蕾中则高达叶中含量的1.5倍。整株叶片的含量随生长期而逐渐增加,花蕾期含量最高,同一株上部嫩叶比下部老叶含量高。

2.不同产地的青蒿的有效成分含量差异明显(表16—18),其中酉阳的含量是山东的3倍左右。同地生长于不同生态条件下的植株含量也有差异(表16—19),故大田栽培时注意选向阳地,合理密植,并以南北行为宜。

表16—18 不同地区的青蒿种子在厦门种植的青蒿素含量

3.播种期也影响青蒿素含量,在厦门地区,2—3月播种比4—5月播种青蒿素含量高得多(表16—20),故应适当早播。

表16—19 生态条件对青蒿素含量的影响

三、栽培技术

(一)选地整地

选择阳光充足,土壤肥力较高的砂质壤土及排水良好的环境。将土壤耕翻,平整,去杂草,开沟作畦,畦高20cm,宽1m,畦面东西向,种植行南北向,以利于充分吸收阳光,并施土杂肥或草木灰作基肥。

(二)繁殖方法

1.直播

在采种后至翌年3月份之前(10—15℃)播种为宜,将混合有少许细砂的种子均匀撒播或条播,每亩用种量为50—100g,用细土覆盖(以盖住种子为度)和洒水。

2.育苗移栽

可提前两个月育苗,当苗高5—10cm时移栽,这种方法比较费工,一般生产上不宜采用。

3.自繁

青蒿种子小而多,萌发能力强,且野生适应性强,能在自然条件下大量繁殖,因此可在上年采收时,适当地留下母株,让其自繁自生,这种方法比较简单,省工而且产量不低,但鉴于植株对土壤肥力的要求及为了防治病虫害,最好是2—3年轮作一次,以利,提高土壤肥力和产量。

此外,还可以采用无性繁殖。

(三)田间管理

1.间苗

在苗高4—5cm时进行,保持株距5cm,使其均匀生长。

2.松土、除草、施肥

播种后一个月须作首次松土除草和施肥,以后视情况而定,施肥主要以人粪尿和速效肥为主。

(四)病虫害及其防治

青蒿病虫害较少,偶有根腐病、菌核病、蚜虫为害。

(五)留种

10—11月份种子成熟后,采收晒干或阴干,并过筛、去杂、净种,置通风干燥处保存。

四、采收与加工

在花蕾期采收。青蒿素系倍半萜内酯化合物,具特殊过氧基团,易受湿、热和还原性物质影响而分解,故采收后须及时切碎晒干,置通风干燥处。据分析,刚采收的青蒿素含量为0.61%,存放一年为0.48%,故不宜久存。

青蒿具有什么药用价值?

为菊科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青蒿(Artemisia annua L.)(见图2-69),以全草入药。全草中含青蒿素、青蒿素Ⅳ、青蒿酮、青蒿醇、青蒿酸、香豆素、α-石竹烯、β-石竹烯、丁香烯、胺油精及信半萜衍生物等。味苦、微辛,性寒。有抗疟、清热、解暑的功能。全国各地都有分布。目前,在重庆市酉阳县建立了通过GAP认证的生产基地。

图2-69 青蒿植株形态图

1.植株2.花

青蒿的适应性强,可在各种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中生长。但适宜生长在海拔50~300米低山丘陵地带,尤其是山村附近及丘陵沟谷中。喜温暖、阳光充足,忌水涝,不耐荫蔽。

茵陈蒿和青蒿有什么区别?

一、叶子区别

茵陈蒿的叶子很柔软而且皱缩,把它的叶子展平后叶片呈1到3回羽状分裂,叶子长1到3厘米,宽大约1厘米,小裂片呈线形、卵形或是倒披针形,全缘。

青蒿的叶子互生,叶子两面青绿色或是淡绿色,茎中部的叶子呈羽状分裂,有线形的小裂片,裂片呈长圆形,基部呈楔形,先端尖锐,具有小锯齿。

二、花朵区别

茵陈蒿头状花序,呈卵球形或近球形,花朵多数,直径在1.5到2毫米。

青蒿长有头状花序,呈半球形或近半球形,直径3.5到4毫米,花序下垂,开出的花朵淡黄色。

三、功效区别

中药青蒿之正品,中药青蒿,为菊科植物青蒿的干燥地上部分。花蕾期采收,割取地上部分,切碎,晒干。清热解暑,除蒸,截疟。用于暑邪发热,阴虚发热,夜热早凉,骨蒸劳热,疟疾寒热,湿热黄疸。

青蒿是一种廉价的抗疟疾药。青蒿茎圆柱形,上部分枝,长30至80厘米,直径0.2至0.6厘米;表面黄绿色或棕黄色,具纵棱线;质略硬,易折断,断面中部有髓。叶互生,暗绿色或棕绿色,卷缩易碎,完整者呈三回羽状深裂,小裂片矩圆形或长椭圆形,两面被短毛。气香特异,味微苦,有清凉感。以色绿,叶多,香气浓者为佳。

茵陈蒿别称茵陈蒿(本草衍义)因尘、因陈、茵陈、茵陈蒿、绵茵陈(神农本草经等),白茵陈(中药志),日本茵陈(俗称),家茵陈(湖北),绒蒿(广西),臭蒿、安吕草(江苏)为菊科、蒿属植物。早春采收幼苗,为菊科、蒿属植物,茵陈蒿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茵陈蒿的嫩苗。早春采收幼苗,除去老茎及杂质晒干。

 

青蒿素汉语怎么读

青蒿素的汉语读音是:[qīng hāo sù]。

青蒿素是从复合花序植物黄花蒿茎叶中提取的有过氧基团的倍半萜内酯的一种无色针状晶体,提取自中医使用的中药黄花蒿。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是现今所有药物中起效最快的抗恶性疟原虫疟疾药。使用包含青蒿素衍生物在内的青蒿素联合疗法是现今全球范围内治疗恶性疟原虫疟疾的标准方法。

化学上,青蒿素是少见的一种含有过氧桥的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普遍认为这种过氧化结构与青蒿素的抗疟活性有关。已知其他多种天然来源的含有过氧桥的化合物。

1969年-1972年间,中国科学家屠呦呦领导的523课题组发现并从黄花蒿中提取了青蒿素。屠呦呦也因此获得2011年拉斯克奖临床医学奖和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

向左转|向右转

1、物理性质

青蒿素在常温下是一种无色针状晶体,几乎不溶于水,易溶于氯仿、乙酸乙酯和苯;常压下熔点156℃-157℃。青蒿素属于正交晶系,空间群D2-P212121。其红外光谱具有δ-内酯羰基的吸收和过氧键的吸收;其质谱具有质荷比为250的峰,对应的物种为分子脱去过氧桥后形成的分子离子。

2、化学性质

青蒿素是一种内酯,因而可以与盐酸羟胺发生反应,产物遇铁离子显色。虽然青蒿素含有过氧键,但相较于其他的过氧化物,青蒿素化学性质较为稳定,加热到熔点仍不分解。

青蒿素可被三苯膦或碘离子定量地还原,这一反应可用于定量分析。在常压和钯-碳酸钙催化下,青蒿素的过氧键可被氢气还原,生成氢化青蒿素。以硼氢化钠处理青蒿素,则内酯的羰基被还原,生成半缩醛还原青蒿素。

:——青蒿素

青蒿素是什么有什么用 屠呦呦怎么研究出青蒿素的

青蒿素是从复合花序植物黄花蒿茎叶中提取的有过氧基团的倍半萜内酯的一种无色针状晶体,其分子式为C15H22O5,由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在1971年发现 。

青蒿素是继乙氨嘧啶、氯喹、伯喹之后最有效的抗疟特效药,尤其是对于脑型疟疾和抗氯喹疟疾,具有速效和低毒的特点,曾被世界卫生组织称做是“世界上唯一有效的疟疾治疗药物”。

1972年,屠呦呦和她的同事在青蒿中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一种熔点为156℃~157℃的活性成份,他们将这种无色的结晶体物质命名为青蒿素。

青蒿素为一具有“高效、速效、低毒”优点的新结构类型抗疟药,对各型疟疾特别是抗性疟有特效。1986年“青蒿素”获得了一类新药证书(86卫药证字X-01号)。1979年获“国家发明奖”。

1973年为确证青蒿素结构中的羰基,合成了双氢青蒿素。又经构效关系研究,明确在青蒿素结构中过氧是主要抗疟活性基团,在保留过氧的前提下,羰基还原为羟基可以增效,为国内外开展青蒿素衍生物研究打开局面。

屠呦呦- 青蒿素-

新鲜青蒿能当菜吃吗

可以。

主料:炒水肘子500g、青蒿250g

辅料:油适量、盐适量、味精适量

步骤一:青蒿摘洗干净备用。

步骤二:将焯水的肘子和姜一起放入砂锅中炖到汤色发白接着放入青蒿。

步骤三:接着放入青蒿 再次烧开后放盐,味精调味,

步骤四:再次烧开后放盐,味精调味,

步骤五:最后可以出锅了

青蒿素的发明者是谁,她的事件有哪些

屠呦呦。

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1972年成功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命名为青蒿素。

2011年9月,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获得拉斯克奖和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中心“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

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青蒿素食品”

据媒体报道,自从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后,“青蒿素”一路蹿红进入大众视野。

各路商家更是耐不住寂寞,他们凭着炒作不息、战斗不止的“精神”,围绕“青蒿素”展开了一轮又一轮的折腾,“诺贝尔奖青蒿饼”和青蒿素补充剂等这些打着青蒿素概念的“青蒿素食品”,无疑就是他们创造力的展现。在商家的推波助澜下,“青蒿素”大有被神化的趋势。

人们推崇青蒿素,一方面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科学,关注科学研究成果,关注诺贝尔奖,因为是诺奖把青蒿素和青蒿联系到了一起。

另一方面也折射出现在的人们生活条件好了,在追求物质和精神享受的同时,也更加看重健康。但我们必须警惕,一些商家利用人们对诺奖和健康的关注,打起了发歪财的主意。

美国食品技术协会高级会员、科学松鼠会成员云无心指出,迄今为止,青蒿素确认的功能是治疗疟疾。获得了诺贝尔奖并不意味着它就有淘宝店主们鼓吹的各种神效。

它或许还有其他的功效,但是在医学研究确认之前,淘宝店主们的广告文案实在过于不靠谱——无异于拿着自己的身体去做试验,还要自己出钱。

因此,作为普通公众,关注身体健康乃人之常情,追求养生也是一种生活品质,但也要有点基本的科学素养。面对当前商家对“青蒿素”各种各样的误导营销,在狼烟四起的“蒿”之战中,我们一定要擦亮眼睛,审慎、科学地讲究养生之道,莫跟风。

唯有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青蒿素食品”,才能更好地维护科学研究之成果,才能保证身体健康,提升生活品质。

-没事别吃“青蒿素”

青蒿的用法与功效?

【别称】黄花蒿、菊叶青蒿、臭蒿、香蒿、香青蒿。

【形态特征】一年生草本植物,高60~150厘米。茎直立,圆柱形,有浅纵条纹,无毛,多分枝,下部灰棕色,近木质化,上部绿色。叶互生,三回羽状细裂,叶面深绿色,背面淡绿色或淡黄绿色,密被细柔毛。秋季开花,头状花序球形,排列成圆锥状,生于枝梢,花黄绿色。瘦果极小,淡褐色。全株有特异气味,幼嫩时搓之有臭气,老后呈浊香气。夏秋采全草,春、初夏采幼苗,鲜用或晒干。

【生长环境】我国南、北各省均产。多生于田野、荒地、路旁。

【性味功效】味苦、辛,性寒。清热解暑,凉血退虚热。

【验方精选】第一方:鲜青蒿15克,鲜车前草15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小儿暑热,口渴,腹泻,小便频赤。第二方:青蒿15克,鳖甲30克,山药15克,红枣60克,冰糖30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骨蒸潮热。第三方:青蒿根30克,猪脚1只半斤。

用法:加水炖烂,吃肉喝汤。

主治:风湿性关节炎。第四方:青蒿10克,薄荷3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夏令感冒。第五方:青蒿适量。

用法:煎水洗患处。

主治:皮肤湿疹,疥癣。第六方:青蒿30克,算盘子根25克。

用法:水煎去渣,于疟发前2小时服。连服3~5次。

主治:疟疾。第七方:青蒿6克,凤尾草6克,马齿苋6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小儿热泻。第八方:青蒿根10克,地骨皮20克,炙鳖甲6克,兰花参15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虚劳发热。

Copyright © 2019 网站地图 | 浙ICP备08014565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