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科普花卉养殖知识!
当前位置:首页 > 花谱百科 > 养殖方法 > 红花茜草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

红花茜草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

2019-10-18 12:20:37

这是有红花茜草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问题及红花茜草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问题解答,希望对你的盆栽花卉之路有所帮助,本内容由蓝妖花园花谱频道于2019-10-18 12:20:32发布。

茜草怎么吃

【茜草】茜草的食用方法: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或入丸、散;或浸酒。

茜草用药禁忌: 1、脾胃虚寒及无瘀滞者慎服茜草。

2、茜草畏鼠姑。

《本草经集注》 3、茜草勿犯铜铁。

《本草蒙签》 4、精虚血少者,脾虚胃弱者,阴虚火胜者,俱禁用茜草。

《本草汇言》 5、无瘀滞者忌投茜草。

《本草从新》 6、血虚发热者忌用茜草。

《本草求真》 7、病人虽见血症,若加泄泻、饮食不进者,勿服茜草。

《本草经疏》 8、气虚不摄血及脾寒者勿用茜草。

《本草正》 茜草汤 功效:滋阴清热,凉血止血。

阴虚血热,迫血外溢。

组成:茜草根30克,生地15克,元参12克,丹皮10克,防风10克,阿胶10克,白芍10克,黄芩10克,甘草6克。

茜草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宋廷廉方 茜草蛇舌汤 功效:清热解毒利湿,凉血活血祛瘀。

适用于慢性乙型肝炎。

组成:茜草20克,丹皮12克,人中白12克,丹参20克,垂盆草30克,茵陈30克,半枝莲30克,柴胡6克,蛇舌草30克,穿山甲10克,生米仁30克,猫人参30克。

制法:每日1剂,3个月为1疗程,观察治疗4个疗程。

来刘靖.江苏中医,2000;21(6):33 蚤休茜草白芍汤 功效:柔肝健脾,化湿泄火。

适用于乙型肝炎病毒健康携带者。

组成:炒白芍、茜草、蚤休、半枝莲、白花蛇舌草、虎杖、生大黄、土茯苓、生炙芪、生甘草。

其中除白花蛇舌草、生炙芪各用30克而生大黄仅用3克之外,余均可以授之于常量。

制法:水煎1日1剂,3周为1疗程。

随症加减:如头胀身重者可加茵陈、苍白术等,口干咽痛者可加野菊花、马勃等,右胁胀痛者可加丹参、红花、佛手等,溲黄便秘者可重用生大黄并加炒车前子、赤小豆等,大便溏薄者可去生大黄并加苡仁、升麻等,腰膂痠痛者可加桑寄生、怀牛膝等,鼻齿衄血者可加白茅根、旱莲草等。

来张笑平.中医杂志,1991;(5):56 茜草茵陈茶 功效:活血化瘀,清热利湿。

主治: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症见发热,食少疲倦,厌油腻,巩膜、皮肤黄染,尿黄便秘,或伴肝脾肿大,舌红苔黄,脉弦滑。

组成:茜草、茵陈、淮山药各20克,甘草15克,白糖适量。

制法:上方前四味药量加大20倍,共研为末。

每次用50——70克,置于保温瓶中,冲入适量沸水,盖闷20分钟后,代茶频频饮用。

饮时取清汁,加入适量糖。

每日1剂。

宜忌:脾胃虚寒、消化不良患者不宜长期饮服。

按语: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属中医“阳黄”范畴。

多因内外合邪,致使湿热蕴结于脾胃,阻滞于肝胆,导致湿热瘀阻,肝胆大于疏泄,湿热郁蒸,胆汁泛溢肌肤而成黄疸。

治宜清利湿热,活血化瘀。

茜草性味苦寒,是凉血活血,通经止血药,用以疏利肝经之瘀滞,改善肝脏的血液循环,促进肝细胞的恢复,有加速退黄的作用。

茵陈能清利湿热,为治黄之专药。

淮山药滋补脾肾,扶助正气,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

甘草助脾解毒。

四药合用,扶正祛邪,攻补兼施。

出处:《急难重症新方解》

六月雪怎么养 盆景的养殖方法

六月雪是茜草科常绿小灌木。

叶细小,对生椭圆形,全缘。

花期6~9月,花小而密,白色,小白花犹如雪片挂满枝头,故名六月雪。

其枝条纤细,分枝浓密,适合整枝修剪造型,适宜庭院栽培,作低篱、盆栽或作盆景。

原产中国东南、中部及越南,现各地广泛栽培,北方适盆栽或作盆景。

喜排水良好的沙壤土,喜温暖、阳光充足、湿润的环境。

除原种六月雪外,栽培有金边六月雪及红花六月雪2个变种,金边六月雪在半阴处栽培。

六月雪可修剪成丛生或单株疏枝形,平时注意摘心,修剪病枯枝、过密枝,短截徒长枝。

北方在秋季移入室内栽培,可放在茶几、书桌角等半阴处。

冬季不要施肥,1~2天可向叶面喷水1次,使叶面保持洁净。

盆土应保持半湿。

用黄酒红花茜草熬的中药分量应该怎么分配?是不是可以治来月经时肚子

 

草药大黄,芒硝,栀子,金银花,茜草,红花一块水煎后治疗什么病

中医,开方,不是一方对一病。

主要是看病机,搭配开方、用药。

看其方意,主要是去实。

托盘根,丹叁,益母草,红花,茜草,姜片,这一付药昰治疗什么病的?

 

红花的主要作用

红花的花入药,通经、活血,主治妇女病。 性味:辛,温。①《开宝本草》:辛,温,无毒。②《汤液本草》:辛而甘温苦。归经:入心、肝经。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肝二经。②《本草经解》:入足厥阴肝经,手太阴肺经。③《本草再新》:入肝、肾二经。功能主治:活血通经,去瘀止痛。治经闭,症瘕,难产,死胎,产后恶露不行、瘀血作痛,痈肿,跌扑损伤。①《唐本草》:治口噤不语,血结,产后诸疾。②《开宝本草》:主产后血运口噤,腹内恶血不尽、绞痛,胎死腹中,并酒煮服。亦主蛊毒下血。③《本草蒙筌》:喉痹噎塞不通,捣汁咽。④《纲目》:活血,润燥,止痛,散肿,通经。⑤《本草正》:达痘疮血热难出,散斑疹血滞不消。⑥《本草再新》:利水消肿,安生胎,堕死胎。成方功能⑴红蓝花酒方(《金匮要略》),具活血行瘀,利气止痛之功。⑵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养血,活血,逐瘀。与桃仁、当归、川芎、生地黄、赤芍药等同用。⑶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活血祛瘀,行气止痛,主治胸中血瘀,血行不畅,胸痛,头痛日久不愈,痛如针刺而有定处等症。⑷通窍活血汤(《医林改错》),活血通窍,主治瘀阻头面的头痛头昏,或白癜风,以及妇女干血痨,小儿疳积等。⑸身痛逐瘀汤(《医林改错》),活血行气,祛瘀通络,通痹止痛,主治气血痹阻经络所致的肩痛,臂痛,腰痛,腿痛,或周身疼痛,经久不愈。⑹复元活血汤(《医学发明》),活血祛瘀,疏肝通络,主治跌打损伤,瘀血留于胁下,痛不可忍。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2钱;入散剂或浸酒,鲜者捣汁。外用:研末撒。注意事项:孕妇忌服。中毒反应:主要表现为腹部不适、腹痛、腹泻,甚或胃肠出血,腹部绞痛,妇女月经过多。主要与红花对肠管及子宫有兴奋作用有关。中毒发生时,有的可出现神志萎靡不清、震颤,严重者可致惊厥,呼吸先兴奋后抑制,以至循环、呼吸衰竭;少数病人出现头晕、皮疹和一过性寻麻疹等。与红花对神经系统的兴奋作用和过敏反应有关。红花中毒的主要原因一是误用,二是用量过大。因此临床上对孕妇应忌用,有溃疡病及出血性疾病者应慎用用量(煎服)不宜大,以3~9g为宜。用药配伍⑴用于冠心病,可与川芎、丹参等同用。⑵用于跌打损伤瘀血肿痛,瘀血肋痛,痈肿及吐血而有瘀滞者,可与桃仁、乳香、没药等同用。药方选录①治女子经脉不通,如血膈者:好红花(细擘)、苏枋木(捶碎)、当归等分。细切,每用一两,以水一升半,先煎花、木:然后入酒一盏,并当归再煎,空心食前温服。(《朱氏集验医方》) ②治热病胎死:红花酒煮汁,饮二、三盏。(《妇人良方补遗》) ③治胎衣不下:红花酒煮汁,饮二、三盏。(《产乳集验方》) ④治妇人六十二种风及腹中血气刺痛:红蓝花一两。以酒一大升,煎减半,顿服一半,未止再服。(《金匮要略》红蓝花酒) ⑤治一切肿:红蓝花,熟揉捣取汁服之。(《外台秘要方》) ⑥治喉痹壅塞不通者:红蓝花捣绞取汁一小升,服之,以差为度。如冬月无湿花,可浸干者浓绞取汁,如前服之。(《海上集验方》) ⑦治聤耳,累年脓水不绝,臭秽:红花一分,白矾一两(烧灰)。上件药,细研为末,每用少许,纳耳中。(《圣惠方》) ⑧治跌打及墙壁压伤:川麻一分,木香二分,红花三分,甘草四分。均生用,研末,黄酒送下。(《急救便方》) ⑨治褥疮:红花适量,泡酒外搽。(《云南中草药》) 古代可以染红色的染料虽然还有茜草,但茜草为土红、又需要较为复杂的媒染工序,而红花所染为“真红”,而且可直接在纤维上染色,故在红色染料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红色曾是隋唐时期的流行色,唐代李中的诗句“红花颜色掩千花,任是猩猩血未加”形象地概况了红花非同凡响的艳丽效果。根据现代科学分析,红花中含有黄色和红色两种色素,其中黄色素溶于水和酸性溶液,在古代无染料价值,而在现代常用于食物色素的安全添加剂;而红色素易溶解于碱性水溶液,在中性或弱酸性溶液中可产生沉淀,形成鲜红的色淀沉积在纤维上,获得具有一定牢度的红色衣物。古人采用红花泡制红色染料的过程如下:将带露水的红花摘回后,经“碓捣”成浆后,加清水浸渍。在中性条件下,黄色素溶解,用布袋绞去黄色素(即黄汁),这样一来,残花中剩下的大部分已为红色素了。之后,再用已发酸的酸粟或淘米水等酸汁冲洗,进一步除去残留的黄色素,即可得到含有红色素的残花饼。这种提取红花色素的方法,古人称之为“杀花法”,此方法在隋唐时期就已传到日本等国。如要长期使用红花,只须用青蒿(有抑菌作用)盖上一夜,捏成薄饼状,再阴干处理,制成“红花饼”存放即可。待使用时,只须用碱水或稻草灰澄清几次,红色素溶解出来,便可进行染色了。最后用乌梅酸性水处理一道,相当于固色,红色淀生成,染色过程结束。“红花饼”在宋元时期之后得到了普及推广。另外古代把红花素浸入淀粉中,也可以做胭脂。

我不怀孕,一喝炒红糖加红花茜草就怀孕,什么原因

 

王不留行,红花,茜草,菖蒲,黄柏,滑石,艾叶,香附各10克有什么作用

王不留行治痛经。。。

求这种红花植物的名称。谢谢!

繁星花,是茜草科、五星花属的植物,直立或半直立被毛亚灌木,宿根性多年生草本花卉,花期持久,主要集中在5-10月间。有粉红、绯红、桃红、白色等花色,数十朵聚生成团,十分艳丽悦目。

Copyright © 2019 网站地图 | 浙ICP备08014565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