牯岭野豌豆
重点介绍牯岭野豌豆品种,让您了解更多有关牯岭野豌豆的生长特性及分布范围。
牯岭野豌豆(学名:Viciakulingiana)是豆科野豌豆属的植物,为中国的特有植物。分布于中国大陆的华东、湖南、河南等地,生长于海拔200米至1,200米的地区,一般生长在山谷竹林、湿地、草丛或沙地,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牯岭野豌豆为双子叶植物药豆科植物牯岭野豌豆的全草,始载于《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豆科》。
牯岭野豌豆的属性介绍
拉丁名:ViciakulingianaBailey
别名:菾菜、红菜头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原始花被亚纲
目:蔷薇目
科:豆科
种:牯岭野豌豆
亚科:蝶形花亚科
族:野豌豆族
属:野豌豆属
类型:草本类
形态特征
多年生直立草本,高50-90厘米。根近木质化,茎基部近紫褐色,常数茎丛生。偶数羽状复叶长2-3.5厘米,叶轴顶端无卷须,具短尖头;托叶半箭头形或披针形,长0.8-1.3厘米,宽0.3-0.5厘米,边缘齿裂;小叶2-3对,卵圆状披针形或长圆披针形,长4-8厘米,宽1.8-3.4厘米;纸质或厚纸质,两面微被绒毛;侧脉5-8对,直达叶缘呈波形相连,全缘或齿蚀状。总状花序长于叶轴或近等长,长2-5厘米;花萼近斜钟状,长约0.6厘米,萼齿长仅0.1厘米;具花5-18朵,着生于花序轴上部,花较大,长1.5厘米,宽0.4厘米;小花梗长0.15厘米,基部有宿存小苞片;花冠紫色、紫红色或蓝色,旗瓣长圆状提琴形或近长圆形,长1.3-1.5厘米,宽0.5-0.7厘米,翼瓣与旗瓣近等长,龙骨瓣略短于翼瓣;子房线形,胚珠5,子房柄细长,花柱上部四周被毛。荚果长圆形,长4-5厘米,宽0.7-0.8厘米,两端渐尖,表皮黄色,网脉清晰。种子1-4,扁圆形,长约0.4厘米,宽约0.3厘米;黑褐色;种脐线形,棕黄色,长相当于种子周长的1/2。花期4-6月,果期6-9月。
生长环境
生境:草丛,路边草丛中,山谷疏林中,山坡林中。
海拔200-1200米山谷竹林、湿地及草丛或沙地
分布范围
华东、河南、湖南。
主要价值
【功效】:清热解毒、止咳、消食化积。
【主治】:用于疮毒、瘰疬、毒蛇咬伤、寒咳、小儿食积。
【性味归经】:辛,微寒。入肺、肝、脾三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一15克。
声明:本文 牯岭野豌豆 由花友整理而来,如在内容上有不妥之处,可联系我们进行修改,若此内容无意中侵犯了你的权利,联系QQ:58589584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