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绣线菊
蒙古绣线菊的相关资料,来自于网络内容整理而来,更多植物信息,尽在花探网。
- 拉丁名
- Spiraea mongolica Maxim.
- 别名
- 被子植物门
- 门
- 被子植物门
- 纲
- 双子叶植物纲
- 亚纲
- 原始花被亚纲
- 目
- 蔷薇目
- 科
- 蔷薇科
- 种
- 柔瓣美人蕉
- 亚科
- 绣线菊亚科
- 族
- 黍族.
- 属
- 绣线菊属
- 类型
- 落叶花灌木类
与蒙古绣线菊相似植物
形态特征
灌木,高达3米;小枝细瘦,有稜角,幼时无毛,红褐色,老时灰褐色;冬芽长卵形,先端长渐尖,较叶柄稍长,外被2枚棕褐色鳞片,无毛。叶片长圆形或椭圆形,长8-20毫米,宽3.5-7毫米,先端圆钝或微尖,基部楔形,全缘,稀先端有少数锯齿,上面无毛,下面色较浅,无毛稀具短柔毛,有羽状脉;叶柄极短,长1-2毫米,无毛。伞形总状花序具总梗,有花8-15朵;花梗长5-10毫米。无毛;苞片线形,无毛;花直径5-7毫米;萼筒近钟状,外面无毛,内面有短柔毛;萼片三角形,先端急尖,内面具短柔毛;花瓣近圆形,先端钝,稀微凹,长与宽各为2-4毫米,白色;雄蕊18-25,几与花瓣等长;花盘具有10个圆形裂片,排列成环形;子房具短柔毛,花柱短于雄蕊。蓇葖果直立开张,沿腹缝线稍有短柔毛或无毛,花柱位于背部先端,倾斜开张,沿腹缝线稍有短柔毛或无毛,具直立或反折萼片。花期5-7月,果期7-9月。
产地分布
产内蒙古、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四川、西藏。生于山坡灌丛中或山顶及山谷多石砾地,海拔1600-3600米。模式标本采自甘肃内蒙古交界处。
蒙古绣线菊毛枝
本变种与原变种的异点在其小枝、叶柄及冬芽多少密被短绒毛。
产内蒙古、甘肃、宁夏、新疆。生于阳坡岩石上,海拔1500-1700米。模式标本采自宁夏阿拉善左旗。
-
五叶山莓草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根茎粗壮,匍匐。花茎丛生、矮小,高2-5厘米。叶为掌状5出复叶,边缘两小叶较中间3个小叶小,连叶柄长1-1.5厘米,叶柄被绢状长柔毛,小叶倒卵形或倒卵长圆形,长3-8毫米,宽2-5毫米,顶端截形或圆钝,有2-3齿,基部楔形,两面绿色,密被白色疏柔毛或绢状柔
-
狼牙委陵菜
形态特征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多须根。花茎直立或上升,高50-100厘米,被长硬毛或长柔毛,或脱落几无毛。基生叶3出复叶,开花时已枯死,茎生叶3小叶,叶柄被开展长柔毛及短柔毛,有时脱落几无毛;小叶片长圆形至卵披针形,长2-6厘米,常中部最宽,达1-2
-
三桠绣线菊
产地分布产我国东北及华南各省形态特征落叶灌木,高1.5m。叶近圆形,长1.5~3cm,基部圆形,常3裂,叶缘中部以上有少数圆钝齿,具掌状脉,无毛。花小,白色,呈伞房花序。花期5生长习惯喜光,稍耐荫,耐严寒,对土壤
-
裂萼草莓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高4-6厘米。茎纤细匍匐节处生根,近无毛或被稀疏贴生柔毛。叶为3出复叶,叶柄长2-7厘米,被贴生柔毛,小叶有短柄,被贴生柔毛,小叶片长圆形或卵形,长1-2.5厘米,宽0.6-1.5厘米,顶端圆钝或急尖,基部楔形或偏斜,边缘有缺刻状据齿,上面深绿色,近无毛,
-
柱序悬钩子
形态特征直立灌木,高1-2米;枝红褐色,弓曲,无白粉,常无毛,具直立或微钩状扁平皮刺。小叶常5枚,卵形、宽卵形或菱状卵形,长2-6厘米,宽:1.5-4厘米,顶端急尖,基部楔形或宽楔形,稀近圆形,上面无毛或有稀疏柔毛,下面无毛,仅沿叶脉有柔毛,边缘有缺刻状粗锐锯齿
-
中南悬钩子
形态特征灌木,高0.5-2米;小枝棕褐色至紫褐色,具稀疏皮刺或近无刺,无毛。单叶,卵形至椭圆形,长7-10厘米,宽3-6厘米,顶端渐尖至尾尖,基部截形至心形,两面无毛或仅沿叶脉稍有柔毛,下面沿主脉疏生小皮刺,边缘常不分裂,有不整齐粗锐锯齿或重锯齿;叶柄细,长2-
-
高丛珍珠梅
形态特征落叶灌木,高达6米,枝条开展;小枝圆柱形,稍有稜角,幼时黄绿色,微被星状毛或柔毛,老时暗红褐色,无毛;冬芽卵形或近长圆形,先端圆钝,紫褐色,具数枚外露鳞片,外被绒毛。羽状复叶,小叶片13-17枚,连叶柄长20-32厘米,微被短柔毛或无毛;小叶片对生,相距2.5-3.5厘米
-
少齿悬钩子
形态特征藤状亚灌木;枝细,圆柱形,深褐色,无毛,具极稀疏钩状皮刺或近无刺。小叶3枚,花枝上有时为单叶,狭披针形,顶生小叶长7-14厘米,比侧生者长约3倍,侧生小叶长(1.5)2-6厘米,宽1-2.5厘米,顶端渐尖,基部圆形,两面无毛,边缘常有稀疏不明显细小浅锯齿,齿间间隔约7
-
西藏委陵菜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根细圆柱形,有须根。花茎直立,上升或铺散,高6-35厘米,被稀疏短柔毛或脱落几无毛。基生叶3出复叶,连叶柄长4-8厘米,叶柄被稀疏柔毛和腺毛,或脱落几无毛;小叶无柄或有短柄,小叶片倒卵形,宽椭圆形或呈扇形,顶端圆钝
-
桃
植物学史中国是桃树的故乡。公元前十世纪左右,《诗经·魏风》中就有“园有桃,其实之淆”的句子。《魏风》所指系今日黄河以北以及山西广大地区,园中种桃,自然是人工栽培的,植桃为园,则表明已有一定的种植规模。其他古籍如《管子》、《尚书》、《韩非子》、《山海经》、《吕氏春秋》等都有关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