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乳榕
羊乳榕(学名FicussagittataVahl)是桑科榕属的一种植物,幼时为附牛藤本,成长为独立乔木;可以作为药用植物,在我国的多个省市都有分布。
- 拉丁名
- Ficus sagittata Vahl
- 别名
- 穿墙风九层皮、土防已、蛇总管、追骨风
- 门
- 被子植物门
- 纲
- 双子叶植物纲
- 亚纲
- 原始花被亚纲
- 目
- 荨麻目
- 科
- 桑科
- 种
- 羊乳榕
- 亚科
- 波罗蜜亚科
- 族
- 榕族
- 属
- 榕属
- 类型
- 藤本类
与羊乳榕相似植物
形态特征
幼时为附生藤本,成长为独立乔木;幼时被柔毛,后脱落;节上附生短根。叶革质,卵形至卵状椭圆形,长7-13(-20)厘米,宽(3-)5-10(-14)厘米,先端急尖至短渐尖,基部(圆形)微心形,至心形,全缘或略呈波状,幼时背面中脉和小脉被毛,后脱落,基生侧脉3或5条,侧脉5-6对;叶柄长约15毫米,微被柔毛;托叶卵状披针形,被柔毛,早落。榕果成对或单生叶腋,偶有成束生于瘤状短枝或无叶枝上,近球形,直径8-15毫米,幼时被毛,成熟橙红色,顶生苞片脐状,基部收狭成短柄,苞片3,脱落;总梗短;花间无刚毛;雄花生榕果内壁近口部,花被片3,雄蕊2,花丝联合,花药有短尖,瘿花,花被片与雄花相似,子房倒卵形,花柱侧生,短;雌花,生于另一植株榕果内,花被3裂,基部合生。瘦果椭圆形,花柱侧生,长,柱头柱状。花期12月至翌年3月。
分布范围
产广东、海南(感恩、白沙、崖县)、广西(扶绥)、云南(勐腊)。锡金、不丹、印度(东北部的阿萨姆)、缅甸,泰国、越南、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密克罗尼西亚也有。
主要价值
幼时为附牛藤本,成长为独立乔木;可以作为药用植物。
-
直脉榕
形态特征乔木,高2-10米,胸径5-15厘米;小枝圆柱形,干后略具纵槽,幼时略具柔毛。叶生小枝顶端,革质,全缘,倒卵圆形或椭圆形,长8-15厘米,宽6-9厘米,先端圆或具短尖,基部圆或浅心形,表面深绿色,背面浅绿色,叶脉网眼微褐色;基生侧脉短,侧脉7-15对,平行直出,至边缘
-
波缘榕
形态特征灌木,高1-2米;小枝纤细,节短,片状脱落,干后灰褐色。叶膜质,长圆状披针形,长15-16厘米,宽4.5-5厘米,先端长渐尖,基部圆形或为耳状,表面墨绿色,无毛,背面苍白色,无毛,密生微点状钟乳体,边缘全缘或为不规则波状,侧脉13-14对,表面不明显,在背面明显凸起,
-
花叶榕
形态特征花叶榕为常绿灌木,株高2米至3米,分枝较多,小枝弯壮装。叶椭圆形,叶端具乳白色斑。有下垂的枝条,叶互生,阔椭圆形,革质光亮,全缘,淡绿色,叶脉及叶缘具不规则的黄色斑块。叶柄长,托叶披针形。全株具乳汁。生长环境为常绿灌木。喜温暖明亮且湿度
-
长柄线尾榕
产地分布国内分布:产西藏(墨脱,模式标本产地)。海拔:1900-2000形态特征叶光滑无毛,先端尾长2厘米。榕果球形,总梗长2厘米。生长习惯暂无繁殖培育暂无园林用途
-
金边橡皮树
产地分布原产印度、缅甸、斯里兰卡。在中国南部有栽培,北方地区一般为盆栽。形态特征叶片边缘为淡黄色,中间为翠绿色。生长习惯适应性较强,秋季开花,冬季结果,没有明显的休眠期,怕暑热,不耐寒。繁殖培育
-
柘树
形态特征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1-7米;树皮灰褐色,小枝无毛,略具棱,有棘刺,刺长5-20毫米;冬芽赤褐色。叶卵形或菱状卵形,偶为三裂,长5-14厘米,宽3-6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至圆形,表面深绿色,背面绿白色,无毛或被柔毛,侧脉4-6对;叶柄长1-2厘米,被微柔毛。雌雄异
-
糙毛榕
糙毛榕(学名:Ficuscumingii)为桑科榕属的植物。分布于菲律宾、台湾岛、巴布新几内亚、北加里曼丹等地,目前已由人工引种栽培。形态特征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小枝粗糙,被白色、淡黄色、褐色柔毛。叶对生或近对生,纸质,两面粗糙,椭圆至倒披针形,
-
笔管榕
形态特征落叶大乔木,有时有气根(板根或支柱根);高5~9米。树皮呈暗赭色,稍平滑,小枝灰红色,无毛。叶互生或簇生,薄革质(近纸质),无毛,长椭圆形或矩圆形,长5~12厘米,宽2~6厘米,先端钝或渐尖,基部钝或圆形,全缘或微波状,具基生3出脉,侧脉7~10对。叶柄长约3-7厘米
-
牛奶树
别名乳汁麻木、牛奶稔、猪母茶、猪奶树、牛乳药、大牛奶、多糯树、稔水冬瓜、铁牛入石,乳汁公树。入药部位根、皮或茎叶。性味味甘、微苦,性凉。归经归脾、肺、大肠经。功效
-
菩提树
形态特征大乔木,幼时附生于其他树上,高达15-25米,胸径30-50厘米;树皮灰色,平滑或微具纵纹,冠幅广展;小枝灰褐色,幼时被微柔毛。叶革质,三角状卵形,长9-17厘米,宽8-12厘米,表面深绿色,光亮,背面绿色,先端骤尖,顶部延伸为尾状,尾尖长2-5厘米,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