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角蒲桃
四角蒲桃,中药名。为桃金娘科植物四角蒲桃SyzygiumtetragonumWall.的根。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云南等地。具有祛风除湿,消肿止痛之功效。常用于风湿痹痛,跌打肿痛。
- 拉丁名
- Youngia szechuanica (Soderb.) S. Y. Hu
- 别名
- 念劬蒲桃、山石榴
- 门
- 被子植物门
- 纲
- 双子叶植物纲
- 亚纲
- 合瓣花亚纲
- 目
- 桃金娘目
- 科
- 桃金娘科
- 种
- 四角蒲桃
- 亚科
- 舌状花亚科
- 族
- 菊苣族
- 属
- 蒲桃属
- 类型
- 草本类
与四角蒲桃相似植物
入药部位
根。
性味
味辛、苦,性微温。
功效
祛风除湿,消肿止痛。
主治
风湿痹痛,跌打肿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5g。外用:适量,煎汤洗或捣敷。
采集加工
全年均可采,洗净,切片,鲜用或晒干。
形态特征
四角蒲桃,又名棱翅蒲桃。乔木,高20m。嫩枝粗大,四角形,有明显的棱。叶对生;叶柄长1-1.6cm,粗壮;叶片革质,椭圆形或倒卵形,长12-18cm,宽6-8cm,先端圆或钝,有1个长约1cm的尖头,基部阔楔形或圆形,上面干后暗褐色,无光泽,下面稍淡;羽状脉,侧脉9-13对。聚伞花序组成圆锥花序,生于无叶的枝上,长3-5cm;无花梗;花蕾长6-7mm;萼管短,倒圆锥形,萼齿钝而短;花瓣连合成帽状;雄蕊多数,长3mm,花药丁字着生,纵裂;子房下位。浆果球形,直径约1cm。花期7-8月。
生长环境
生于中海拔山谷或溪边。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云南等地。
-
芭乐
形态特征红心番石榴乔木,高达13米;树皮平滑,灰色,片状剥落;嫩枝有棱,被毛。叶片革质,长圆形至椭圆形,长6-12厘米,宽3.5-6厘米,先端急尖或钝,基部近于圆形,上面稍粗糙,下面有毛,侧脉12-15对,常下陷,网脉明显;叶柄长5毫米。花单生或2
-
红鳞蒲桃
形态特征叶片革质,狭椭圆形至长圆形或为倒卵形,长3-7厘米,宽1.5-4厘米,先端钝或略尖,基部阔楔形或较狭窄,上面干后暗褐色,不发亮,有多数细小而下陷的腺点,下面同色,侧脉相隔约2毫米,以60度开角缓斜向上,在两面均不明显,边脉离边缘约0.5毫米;叶柄长3-6毫米。
-
台湾棒花蒲桃
植物信息形态特征叶片革质,长椭圆形,长5-7厘米,宽2-3厘米,先端略尖,尖头钝,基部阔楔形,上面千后灰绿色,不发亮,下面稍带黄褐色,侧脉相隔1.5毫米,在上面稍陷下,在下面不明显,以70度开角斜向上,离边缘1毫米处相结合成
-
竹叶蒲桃
形态特征灌木至小乔木,高达5米;嫩枝圆形,干后灰褐色,老枝灰色。叶片革质,线状披针形或狭披针形,长8-12厘米,宽1.5-2.5厘米,有时宽达3厘米,先端渐尖而有钝头或略尖,基部楔形,上面干后黑褐色,略发亮,有多数腺点,下面浅褐色,侧脉多而密,脉间相隔1.5毫米,在上面不大明
-
美花红千层
形态特征桃金娘科灌木,高1~2米;树皮暗灰色,不易剥离;幼枝和幼叶有白色柔毛。叶互生,条形,长3~8厘米,宽2~5毫米,坚硬,无毛,有透明腺点,中脉明显,无柄。穗状花序,有多数密生的花。生长环境喜暖热气候,能耐烈日酷暑,不很耐寒、不耐荫,喜肥沃
-
非油果
产地分布原产南美。分布于巴西南部、巴拉圭、乌拉圭和阿根廷形态特征叶对生,椭圆至长椭圆形,叶面绿色,叶背有稠密白茸毛。花单生。浆果圆形、卵形或长椭圆形,暗灰绿色,成熟时带红色。生长习惯喜阳,好温暖。越冬最低温度在-
-
团花蒲桃
形态特征叶片革质,长圆状倒披针形,长4-6厘米,宽1.5-2厘米,先端圆形或钝,基部楔形,上面干后灰褐色,多黑腺点,下面浅褐色,有明显黑腺点,侧脉相隔1.5-2.5毫米,在上下两面均明显,以45度开角斜向上,离边缘约1毫米处结合成边脉,网脉不明显;叶柄长2-4毫米。
-
纤花蒲桃
形态特征乔木,高11米;嫩枝圆形,稍压扁,干后灰白色。叶片薄革质,长圆形,长8-13厘米,宽3-4.5厘米,先端略尖或渐尖而钝头,基部阔楔形,上面干后黄绿色,多下陷小腺点,下面较淡,侧脉多而密,脉间相隔1-2毫米,缓斜向边缘,边脉离边缘约1毫米;叶柄长5-8毫米。
-
石生蒲桃
形态特征灌木;嫩枝圆形,无毛。叶片革质,倒披针形,长5-8厘米,宽1.5-2.5厘米,先端略尖,基部楔形,上面深绿色,发亮,下面稍带褐色,侧脉密,边脉离边缘1毫米;叶柄长约3毫米。聚伞花序顶生,长1.5-2厘米,少花,总梗长5-7毫米;花梗长1-2毫米;萼管倒圆
-
细轴蒲桃
形态特征乔木,高9米;嫩枝有棱,干后黑褐色。叶片革质,长圆形或卵状长圆形,长6-9厘米,宽2-3厘米,先端渐尖,尖头钝,基部阔楔形,侧脉相隔1.5-2.5毫米,在上面不明显,在下面隐约能见,以70度开角斜向上,离边缘1毫米处结合成边脉;叶柄长3-5毫米。圆锥花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