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唇兰
产湖北(巴东)、四川(城口、宝兴)。生于海拔2000-2200米的山坡或沟谷林下阴湿处。
- 拉丁名
- Myrmechis chinensis Rolfe
- 别名
- 明日草、八丈草、咸草、神仙草
- 门
- 木贼门
- 纲
- 木兰纲
- 亚纲
- 百合亚纲
- 目
- 天门冬目
- 科
- 兰科
- 种
- 全唇兰
- 亚科
- 芹亚科
- 族
- 前胡族
- 属
- 全唇兰属
- 类型
- 草本类
与全唇兰相似植物
形态特征
茎
植株高5—10厘米。根状茎伸长,匍匐,具节,节上生根。茎纤细,直立或近直立,圆柱形,无毛,具数枚叶。
叶
叶小,较疏生,叶片圆形或卵圆形,长4––6毫米,宽4––5毫米,先端钝或急,尖,基部圆钝,骤狭成柄;叶柄长3––5毫米,下部扩大成抱茎的鞘。
花
花茎长1.5––2.5厘米,被细长柔毛;花序顶生,具1––3朵花;花苞片长圆状披针形,先端急尖或稍尖,背面被疏长柔毛,边缘具睫毛,短于子房;子房圆柱形,扭转,被疏长柔毛,连花梗长6––7毫米;花白色,不甚张开,花被片薄;萼片卵状披针形,长5––6毫米,先端稍尖,具1脉;中萼片凹陷呈舟状,宽2––2.2毫米,与花瓣下部的大半部分粘合呈兜状;侧萼片稍偏斜,宽2.3––2.5毫米;花瓣卵形,不斜歪,长5––6毫米,宽2.5毫米,近顶部收狭,先端钝,具1脉,近等侧;唇瓣位于下方,白色,近卵状长圆形,长约5毫米,前部稍微扩大,宽1—1.5毫米,不裂,中部收狭成短且无细乳突的爪,基部稍扩大,宽约4毫米,凹陷呈囊状,其囊内两侧各具1枚近四方形、肉质而顶部钝的胼胝体。花期7月。
地理分布
产湖北(巴东)、四川(城口、宝兴)。模式标本采自湖北。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2000-2200米的山坡或沟谷林下阴湿处。
-
长苞无柱兰
形态特征植株高3.5-9厘米。块茎小,圆球形,直径约5毫米,肉质。茎纤细,直立,光滑,基部具2枚筒状鞘。叶基生,具1枚叶,叶片线形或狭长圆形,长1.5-5厘米,宽1.5-4毫米,先端急尖,基部多少成抱茎的鞘。花苞片狭披针形,先端急尖,长常常为子房长的2倍,有时还过之;子房纺锤
-
台兰
形态特征附生植物;假鳞茎近卵球形,长2.5-3.5厘米,宽2-3厘米,稍压扁,包藏于叶基之内。叶通常5-6枚,带形,坚纸质,长22-50厘米,宽8-18毫米,先端钝或急尖,中脉与侧脉在背面凸起(通常中脉较侧脉更为凸起,尤其在下部),关节在距基部2-6厘米处。花葶自假鳞茎基部穿
-
囊爪虾脊兰
产地分布产贵州(地点不详)。生于海拔约1800米处。形态特征暂无生长习惯暂无繁殖培育暂无园林用途暂无病虫害防治暂无
-
黄花白及
形态特征黄花白及植株高25-55厘米。假鳞茎扁斜卵形,较大,上面具荸荠似的环带,富粘性。茎较粗壮,常具4枚叶。叶长圆状披针形,长8-35厘米,宽1.5-2.5厘米,先端渐尖或急尖,基部收狭成鞘并抱茎。花序具3-8朵花,通常不分枝或极罕分枝;花序轴或多或少呈“之”
-
红松盆距兰
形态特征红松盆距兰茎匍匐状,通常长2-10厘米。叶绿色带紫红色斑点,二列互生,长圆形或长椭圆形,长1.5-2.6厘米,宽5-7毫米。先端急尖并且稍3小裂。伞形花序具3-4(-7)朵花;花序柄短,长8-10毫米;花梗和子房长5-6毫米;花小,不甚开展,萼片和花瓣黄
-
歪头盆距兰
形态特征茎茎粗壮,长约2厘米,具5-6枚叶。叶叶片长匙形或近长圆形,长13-18.5厘米,近先端处最宽,达2.1厘米,先端具不等侧2裂,较长的裂片在先端近急尖。花伞形花序具5-6朵花;花序柄长约3厘米,下部
-
中华盆距兰
形态特征茎茎匍匐状,细长,长10-20厘米或更长,粗约2毫米。叶叶绿色带紫红色斑点,二列,彼此疏离,互生,与茎交成90度角而伸展,椭圆形或长圆形,长1-2厘米,宽5-7毫米,先端锐尖并且稍3小裂,基部具极短的柄。花
-
长距虾脊兰
形态特征长距虾脊兰植株高达80厘米,无明显的根状茎。假鳞茎狭圆锥形,长1-2厘米,基部粗1厘米,具3-6枚叶,无明显的假茎。叶在花期全部展开,椭圆形至倒卵形,长20-40厘米,宽达10.5厘米,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收狭为柄,边缘全缘,背面密被短柔毛;叶柄长11-23厘米。
-
石串莲
入药部位假鳞茎。性味味甘,性平。归经归肺、肝、肾经。功效润肺止咳,解毒消肿。主治用于肺痨咳嗽,气管炎,咽喉肿痛,乳痈,疮肿,跌打损伤。
-
聚株石豆兰
形态特征聚株石豆兰根状茎匍匐生根。假鳞茎在根状茎上聚生,梨形或近球形,长6-12毫米,中部粗5-10毫米,顶生1枚叶,干后表面具皱纹。叶革质,长圆形或长圆状舌形,长1.5-4.5厘米,中部宽6-9毫米,先端锐尖或稍钝,基部楔形,近无柄,近先端边缘具细齿。花葶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