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叶小檗
紫叶小檗(学名:Berberisthunbergiivar.atropurpureaChenault),别名:红叶小檗,小檗科、小檗属。原产于中国东北南部、华北及秦岭。
- 拉丁名
- Berberis thunbergii var.atropurpurea Chenault
- 别名
- 红叶小檗
- 门
- 被子植物门
- 纲
- 双子叶植物纲
- 亚纲
- 原始花被亚纲
- 目
- 毛茛目
- 科
- 小檗科
- 种
- 日本小檗
- 亚科
- 夹竹桃亚科
- 族
- 夹竹桃族
- 属
- 小檗属
- 类型
- 落叶花灌木类
与紫叶小檗相似植物
形态特征
紫叶小檗是日本小檗的自然变种。落叶灌木。幼枝淡红带绿色,无毛,老枝暗红色具条棱;节间长1-1.5厘米。叶菱状卵形,长5-20(35)毫米,宽3-15毫米,先端钝,基部下延成短柄,全缘,表面黄绿色,背面带灰白色,具细乳突,两面均无毛。花2-5朵成具短总梗并近簇生的伞形花序,或无总梗而呈簇生状,花梗长5-15毫米,花被黄色;小苞片带红色,长约2毫米,急尖;外轮萼片卵形,长4-5毫米,宽约2.5毫米,先端近钝,内轮萼片稍大于外轮萼片;花瓣长圆状倒卵形,长5.5-6毫米,宽约3.5毫米,先端微缺,基部以上腺体靠近;雄蕊长3-3.5毫米,花药先端截形。浆果红色,椭圆体形,长约10毫米,稍具光泽,含种子1-2颗。
原种(日本小檗)是落叶灌木,一般高约1米,多分枝。枝条开展,具细条棱,幼枝淡红带绿色,无毛,老枝暗红色;茎刺单一,偶3分叉,长5-15毫米;节间长1-1.5厘米。叶薄纸质,倒卵形、匙形或菱状卵形,长1一2厘米,宽5-12毫米,先端骤尖或钝圆,基部狭而呈楔形,全缘,上面绿色,背面灰绿色,中脉微隆起,两面网脉不显,无毛;叶柄长2-8毫米。花2-5朵组成具总梗的伞形花序,或近簇生的伞形花序或无总梗而呈簇生状;花梗长5-10毫米,无毛;小苞片卵状披针形,长约2毫米,带红色;花黄色;外萼片卵状椭圆形,长4-4.5毫米,宽2.5-3毫米,先端近钝形,带红色,内萼片阔椭圆形,长5-5.5毫米,宽3.3-3.5毫米,先端钝圆;花瓣长圆状倒卵形,长5.5-6毫米,宽3-4毫米,先端微凹,基部略呈爪状,具2枚近靠的腺体;雄蕊长3-3.5毫米,药隔不延伸,顶端平截;子房含胚珠1-2枚,无珠柄。浆果椭圆形,长约8毫米,直径约4毫米,亮鲜红色,无宿存花柱。种子1-2枚,棕褐色。花期4-6月,果期7-10月。
生长习性
紫叶小檗喜凉爽湿润环境,适应性强,耐寒也耐旱,不耐水涝,喜阳也能耐阴,萌蘖性强,耐修剪,对各种土壤都能适应,在肥沃深厚排水良好的土壤中生长更佳。
但在光稍差或密度过大时部分叶片会返绿园林常用与常绿树种作块面色彩布置,可用来布置花坛、花镜,是园林绿化中色块组合的重要树种。
物种分布
原产日本,产地在中国浙江、安徽、江苏、河南、河北等地。中国各省市广泛栽培,各北部城市基本都有栽植。
主要用途
紫叶小檗焰灼耀人,枝细密而有刺。春季开小黄花,入秋则叶色变红,果熟后亦红艳美丽,是良好的观果、观叶和刺篱材料。园林常用与常绿树种作块面色彩布置,效果较佳。亦可盆栽观赏或剪取果枝瓶插供室内装饰用。惟其植株为小麦绣病之中间寄主。紫叶小檗春开黄花,秋缀红果,是叶、花、果俱美的观赏花木,园林常用作花篱或在园路角隅丛植,点缀于池畔、岩石间。也用作大型花坛镶边或剪成球形对称状配植。适宜坡地成片种植,与常绿树种作块面色彩布置用来布置花坛、花境,是园林绿化中色块组合的重要树种。亦可盆栽观赏或剪取果枝瓶插供室内装饰用。由于比较耐荫,是乔木下、建筑物荫蔽处栽植的好材料。也可盆栽后放置室内外。由于本种较耐寒,冬季在门厅、走廊温度较低的地方都能摆放,为许多温室观叶植物所不及。
紫叶小檗是园林绿化的重要色叶灌木,常与金叶女贞、大叶黄杨组成色块、色带及模纹花坛。紫叶小檗球可植于路旁或点缀于草坪之中,此外,紫叶小檗也是制作盆景的好材料。
根和茎含小檗碱,可供提取黄连素的原料。民间枝、叶煎水服,可治结膜炎;根皮可作健胃剂。茎皮去外皮后,可作黄色染料。
繁殖方法
播种
紫叶小檗在北方易结实,故常用播种法繁殖。秋季种子采收后,洗尽果肉,阴干,然后选地势高燥处挖坑,将种子与沙按1:3的比例放于坑内贮藏,第二年春季进行播种,这样经过沙藏的种子出苗率高,播种易成功,也可采收后进行秋播。
扦插
可用硬枝插和嫩枝插两种方法。六七月取半木质化枝条,剪成10至12厘米长,上端留叶片,插于砂或碎石中,保持湿度在90%左右,温度25℃左右,20天即可生根。秋季结合修剪,选发育充实,生长健壮的枝条作插穗,插于砂或碎石中,第二年春天可移植出棚。
分株
紫叶小檗萌芽力强,生长速度快,植株往往呈丛生状,可进行分株繁殖。分株时间除夏季外,其他季节均可进行。
栽培技术
紫叶小檗小苗喜半阴,尤其播种繁殖小苗常采取遮阴措施。雨季注意排水,以免积水造成根系缺氧,发生腐烂。
播种小苗和硬质扦插小苗可于当年雨季进行一次移植。嫩枝扦插苗木,生根后即可分栽定植。当苗高40至60厘米时可出圃。如果培育球形,小苗生长一年后,再于秋季移植,在生长时间中进行适当施肥,生长季节进行适当轻剪,休眠季节适度重剪。第三年当冠径达到50至60厘米时出圃。
小檗适应性强,长势强健,管理也很粗放,盆栽通常在春季分盆或移植上盆,如能带土球移植,则更有利于恢复。紫叶小檗适应性强,耐寒、耐旱。喜光线充足及凉爽湿润的环境,亦耐半阴。宜栽植在排水良好的砂壤土中,对水分要求不严.苗期土壤过湿会烂根。盛夏季节宜放在半阴处养护,其他季节应让它多接受光用;浇水应掌握问干间湿的原则,不于不浇。此植物虽较耐旱,但经常干旱对其生长不利,高温干燥时,如能喷水降温增湿,对其生长发育大有好处。
移栽可在春季2-2月份或秋季10-11月份进行,裸根或带土坨均可。生长期间,每月应施一次20%的饼肥水等液肥。
紫叶小檗萌蘖性强,耐修剪定植时可行强修剪,以促发新枝。入冬前或早春前疏剪过密枝或截短长枝,花后控制生长高度,使株形圆满。施肥可隔年,秋季落叶后.在根际周围开沟施腐熟厩肥或堆肥1次,然后埋土并浇足冻水。
病害防治
小檗最常见的病害是白粉病。此病是靠风雨传播,其传播速度极快,且危害大,故一旦发现,应立即进行处置。其方法是用三唑酮稀释1000倍液,进行叶面喷雾,每周一次,连续2-3次可基本控制病害。
-
峨眉小檗
产地分布产于四川形态特征落叶灌木,高达2米。老枝暗紫色,具黑色疣点,幼枝绿色,具槽;茎刺三分叉,长6-10毫米,腹面有槽,有时橘红色。叶纸质,长圆状倒卵形或椭圆形,长2-4厘米,宽1-2厘米,先端圆钝,基部楔形,下延成2-5毫米长的叶柄;叶缘每
-
安徽小檗
形态特征落叶灌木,高1-2米。老枝灰黄色或淡黄色,具条棱,散生黑色小疣点,幼枝暗紫色;节间长2-4厘米;茎刺单生或三分叉,长1-1.5厘米。叶薄纸质,近圆形或宽椭圆形,叶片长2-6厘米,宽1.5-3厘米,先端圆钝,基部楔形,下延,上面深绿色,中脉和侧脉隆起,背面淡绿色,中脉和
-
无粉刺红珠
产地分布产于四川、云南、青海、西藏形态特征本变种不同于原变种,主要在于:枝略有槽,无白粉;叶椭圆形,先端渐尖,背面不被白粉;胚珠5-6枚;果长圆状卵形。生长习惯生于山地灌丛中、林缘、林下、山坡、路边或沟边。海拔2
-
紫云小檗
形态特征常绿灌木,高约1.5-2.5米。老枝暗灰色,圆柱形,无毛,幼枝紫黑色,带光泽;茎刺缺如或细弱,三分叉,腹面扁,淡黄色,长5-6毫米。叶厚革质,椭圆形或狭椭圆形,偶有倒披针形,长4-11厘米,宽1-3厘米,先端渐尖或锐尖,基部楔形,上面深绿色,中脉凹陷,侧脉不显,背面淡
-
金佛山小檗
产地分布产于四川形态特征常绿灌木,高1.5-2米。老枝暗灰色,圆柱形,无疣点,幼枝禾秆黄色,光滑无毛;茎刺三分叉,长1-2.5厘米,与枝同色,腹面具浅槽。叶革质,椭圆形,长3-7厘米,宽1.3-2.5厘米,先端急尖,基部楔形,上面暗绿色,中脉下
-
德浚小檗
产地分布产于四川形态特征落叶灌木,高约1.5米。老枝深灰色,无疣点,幼枝淡灰色,具条棱;茎刺三分叉,长0.5-1.6厘米,淡黄色。叶薄纸质,倒披针形或倒卵状椭圆形,长1-2.5厘米,宽4-9毫米,先端圆钝,偶急尖,基部渐狭,叶缘每边具9-16细
-
丛林小檗
产地分布产于云南形态特征常绿灌木,高1-2米。茎圆柱状,幼枝微带红色,老枝淡黄色,光滑无毛,具明显棕黑色疣点;茎刺三分叉,长1-2厘米,腹面扁平或具微槽。叶革质,叶形变化大、通常椭圆形,长5-9.5厘米,宽1.5-2厘米,先端近渐尖或急尖,基部
-
暗红小檗
形态特征暗红小檗是落叶灌木,高0.8-2米。老枝暗灰色,圆柱形,幼枝暗红色,散生黑色疣点,无毛;节间长1.5-3厘米;茎刺三分叉,淡黄色,长1-1.5厘米,腹面具槽。叶纸质,倒卵形,长1.2-2.5厘米,宽0.7-1.5厘米,先端圆钝,基部楔形,上面深绿色,中脉和侧脉隆起,背
-
时珍淫羊藿
产地分布产于江西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植株高30-40厘米。匍匐根状茎细长,直径约2-3毫米。一回三出复叶基生和茎生,具3枚小叶;小叶革质,狭卵形,长5-11厘米,宽3.5-5厘米,先端渐尖或急尖,基部深心形,顶生小叶基部裂片近等大,钝圆,侧生小
-
粉果小檗
产地分布我国南方多分布,广东、广西、云南等地。形态特征小枝光滑无毛。叶薄革质,椭圆形至阔椭圆形,有刺状齿,下面有白霜,花黄色,10~25朵簇生于叶腋。浆果卵圆形,密被白粉。生长习惯生于海拔2700米的疏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