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背叶
来源为大戟科野桐属植物白背叶Mallotusapelta(Lour.)Muell.-Arg.的根或叶。分布区域产于云南、广西、湖南、江西、福建、广东和
- 拉丁名
- Stachyurus chinensis Franch
- 别名
- 白鹤草、叶下白、白背木、白背娘、白朴树、白帽顶
- 门
- 被子植物门
- 纲
- 双子叶植物纲
- 亚纲
- 原始花被亚纲
- 目
- 大戟目
- 科
- 大戟科
- 种
- 白背叶
- 亚科
- 桔梗亚科
- 族
- 番薯族
- 属
- 野桐属
- 类型
- 落叶花灌木类
与白背叶相似植物
来源
为大戟科野桐属植物白背叶Mallotusapelta(Lour.)Muell.-Arg.的根或叶。
分布区域
产于云南、广西、湖南、江西、福建、广东和海南。分布于越南。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30-1000米山坡或山谷灌丛中。
炮制方法
根,洗净,切片,晒干。叶多鲜用,或晒干研粉。
生理特性
灌木或小乔木,高1-3(-4)米;小枝、叶柄和花序均密被淡黄色星状柔毛和散生橙黄色颗粒状腺体。叶互生,卵形或阔卵形,稀心形,长和宽均6-16(-25)厘米,顶端急尖或渐尖,基部截平或稍心形,边缘具疏齿,上面干后黄绿色或暗绿色,无毛或被疏毛,下面被灰白色星状绒毛,散生橙黄色颗粒状腺体;基出脉5条,最下一对常不明显,侧脉6-7对;基部近叶柄处有褐色斑状腺体2个;叶柄长5-15厘米。花雌雄异株,雄花序为开展的圆锥花序或穗状,长15-30厘米,苞片卵形,长约1.5毫米,雄花多朵簇生于苞腋;雄花:花梗长1-2.5毫米;花蕾卵形或球形,长约2.5毫米,花萼裂片4,卵形或卵状三角形,长约3毫米,外面密生淡黄色星状毛,内面散生颗粒状腺体;雄蕊50-75枚,长约3毫米;雌花序穗状,长15-30厘米,稀有分枝,花序梗长5-15厘米,苞片近三角形,长约2毫米;雌花:花梗极短;花萼裂片3-5枚,卵形或近三角形,长2.5-3毫米,外面密生灰白色星状毛和颗粒状腺体;花柱3-4枚,长约3毫米,基部合生,柱头密生羽毛状突起。蒴果近球形,密生被灰白色星状毛的软刺,软刺线形,黄褐色或浅黄色,长5-10毫米;种子近球形,直径约3.5毫米,褐色或黑色,具皱纹。花期6-9月,果期8-11月。
入药部位
根或叶。
鉴别
叶:本品皱缩,边缘多内卷,完整叶片展平后呈圆卵形,长7-14cm,宽4-14cm,上表面绿色或黄绿色,下表面灰白色或白色,顶端渐尖,基部略呈心形或近平截,具2腺点,全缘或顶部微3裂,有钝齿,上表面无毛,下表面被星状毛;基出脉3条,叶脉于下表面隆起。叶基具2斑状腺体。叶柄长5-15cm,质脆。气微香,味微苦、辛。
性味
味微苦、涩,性平。
归经
归肝、脾经。
功效
根:柔肝活血,健脾化湿,收敛固脱。叶:消炎止血。
主治
根:用于慢性肝炎,肝脾肿大,子宫脱垂,脱肛,白带,妊娠水肿。叶:用于中耳炎,疖肿,跌打损伤,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
根15-30g;叶外用适量,鲜叶捣烂敷或干叶研粉敷患处。
-
滨海核果木
形态特征枝条圆柱形,无毛。叶片革质,长圆形至长卵形,略呈镰刀状,长6-10厘米,宽3.5-5厘米,顶端急尖至钝,基部宽楔形,全缘;叶柄长3-6毫米。核果单生或3-4个簇生,椭圆状卵圆形,长12-15毫米,直径8-10毫米,2室,外果皮革质,被紧贴短柔毛。生长环
-
罗定野桐
形态特征灌木或乔木;通常被星状毛。叶互生或对生,全缘或有锯齿,有时具裂片,下面常有颗粒状腺体,近基部具2至数个斑状腺体,有时盾状着生;掌状脉或羽状脉。花雌雄异株或稀同株,无花瓣,无花盘;花序顶生或腋生,总状花序,穗状花序或圆锥花序;雄花在每一苞片内有多朵,花萼在
-
樟叶野桐
形态特征乔木。叶长圆状披针形,下面被灰色微星状绒毛及散生颗粒状腺体。果序不分枝。蒴果密被黄色颗粒状腺体。生长环境石灰岩地区密林中。分布范围产于云南南部,泰国也有。
-
网脉野桐
形态特征网脉野桐为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大戟科、野桐属灌木,高1.5-5米;小枝、叶柄和花序均密被暗灰色长柔毛。叶互生,纸质,卵状长圆形或卵状披针形,长10-23厘米,宽5-8厘米,顶端渐尖或长渐尖,基部圆形或阔楔形,边缘具疏离粗齿,上面除中脉外无毛,下面被紧贴绒毛,叶脉
-
算盘子
别名黎击子、野南瓜、柿子椒、算盘珠、八瓣橘、馒头果、水金瓜、红橘仔、地金瓜、血木瓜、野北瓜子、磨盘树子、山金瓜、山油柑、臭山橘、山橘子、山馒头、狮子滚球、雷打柿、万豆子、寿脾子、牛萘、八楞橘、八楞楂、百梗桔、野蕃蒲、金骨风、野毛楂、百荚橘、百荚结、小孩拳。入药
-
圆叶野桐
形态特征小乔木或灌木,植物体干后有零陵香味;嫩枝密被黄色星状毛或单生长柔毛。叶子形态叶互生,生于小枝上部的有时对生,纸质,卵圆形或卵状三角形,长8-20厘米,宽7-18厘米,顶端急渐尖或尾状渐尖,基部近截平或稍心形,边缘波状或具疏齿,齿端常具角质突
-
缅桐
形态特征乔木,高4-5米;小枝被灰褐色星状柔毛。叶纸质,卵形、长圆形或卵状长圆形,长10-30厘米,宽5-20厘米,顶端钝渐尖或骤尖,基部钝圆或急狭,上面近无毛,下面密被黄褐色或浅灰色星状绒毛;具掌状脉,但向下的脉常短且不明显,侧脉10-12对;叶柄稍盾状着生,长3-8厘米.
-
长叶野桐
形态特征灌木或小乔木,高2-8米;小枝稍扁,被星状短柔毛,老枝圆柱形,灰色,无毛叶厚纸质或纸质,对生或下部的有时互生,同对的叶形状和大小稍不同至很不同,大型叶长圆状倒卵形或椭圆形,稀倒披针形,长10-20厘米,宽5-10厘米,小型叶椭圆形或卵形,长6-10厘米,宽4-6.5厘
-
粗根大戟
形态特征茎自基部多分枝,呈灌丛状,每个分枝向上不再分枝,高40一60厘米,直径4—7毫米。叶互生,长圆形,长2--5厘米,宽5--10毫米,先端近圆,基部渐狭;侧脉羽状不明显;无叶柄;总苞叶常4枚,卵形,长约1.5厘米,宽8--12毫米;伞幅2,常3--5厘米;苞叶2—4枚,
-
刘氏大戟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根细柱状,长6—15厘米,直径2—6毫米,黄褐色。茎直立,中部以上多分枝,高约15厘米,直径2--4毫米;不育枝常自基部发出,高约10厘米。叶互生,线形至倒卵状披针形,长2--6厘米,宽3—7毫米,先端尖或渐尖,基部渐狭或平截,无柄;总苞叶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