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玛猪笼草
艾玛猪笼草(学名:Nepentheseymae),又名漏斗猪笼草(N.infundibuliformis),是苏拉威西特有的热带食虫植物,生长于海拔1000米至2000米处。其与大猪笼草(N.maxima)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近缘关系,区别在于其具有红酒杯状的上位笼。
- 拉丁名
- Nepenthes eymae
- 别名
- 漏斗猪笼草
- 门
- 被子植物门
- 纲
- 双子叶植物纲
- 亚纲
- 原始花被亚纲
- 目
- 石竹目
- 科
- 猪笼草科
- 种
- 艾玛猪笼草
- 亚科
- 阿福花亚科
- 族
- 芦荟族
- 属
- 猪笼草属
- 类型
- 热带植物类
与艾玛猪笼草相似植物
形态特征
艾玛猪笼草为藤本植物。茎可长达8米,可分叉,具两个楞,直径可达8毫米。节间距可长达6厘米。腋芽位于攀援茎叶腋上方3至10毫米处,为穗状,可长达10毫米(少数可达20毫米),宽至1.5毫米。
叶
艾玛猪笼草的叶柄革质,带柄。叶片为长圆形或长圆形-椭圆形,可长达35厘米,宽至25厘米。叶片末端浑圆或为急尖至钝尖,不呈盾形。叶片基部为钝尖,减缩,形成叶柄。叶柄呈细管状,偶尔为槽状,叶柄翼宽约4毫米。黄化植株的叶柄可长达18厘米,但通常仅可达10厘米。其包住茎周长的二分之一,突然下延。纵脉和羽状脉都不明显。
捕虫笼
艾玛猪笼草的下位笼一般通体为卵形,也可能为圆柱形。笼口下略微缩窄。下位笼可高达24厘米,宽至16厘米。腹面具一对不宽于2厘米的笼翼,翼须可长达8毫米。唇基部拉长为一个明显的唇颈。笼口为卵形,下凹,倾斜。唇光滑,或多或少呈圆柱形。唇前部可宽达2厘米,两侧及基部扩展,最宽可达5厘米。唇外缘可为波浪状,内缘具深弯的唇齿,特别是靠近基部的唇齿。笼盖下唇的两叶通常间隔数毫米。唇肋发达,可高达2毫米。笼盖为卵形至三角形,可长达5厘米,宽至3厘米。其末端为渐尖,基部横截至耳状。笼盖通常展开得不规则,边缘呈锯齿状。笼盖的下表面具两个突出的附属物。第一个位于基部,呈三角形,可长达12毫米。第二个位于顶端,呈丝状或三角形,可长达18毫米。两附属物及笼盖下表面的中线都具有椭圆形的蜜腺,其可长达2毫米,宽至1毫米。笼盖下表面其余部分具许多较小的蜜腺。笼盖基部的后方具一根不分叉的笼蔓尾,其可长达10毫米。
艾玛猪笼草上位笼基部四分之三为窄漏斗形,上部突然扩大为宽漏斗形。笼口下可能略微收缩。上位笼的体型明显比下位笼小,高仅可达15厘米,宽尽可为8厘米。捕虫笼基部弯曲之后为一段中空的笼蔓。类似的结构见于杏黄猪笼草(N.flava)、暗色猪笼草(N.fusca)、马桶猪笼草(N.jamban)、卵形猪笼草(N.ovata)和佛氏猪笼草(N.vogelii)。笼翼常退化为一对隆起,部分标本其笼翼的痕迹完全消失。这一对隆起通常并列于上位笼的基部,上部发散。笼口水平,平直。唇平展,光滑,可宽达1.5厘米,整体宽度相等或基部更宽。唇肋大大退化,但突出,高仅为0.5毫米,间距可达0.5毫米。唇基部拉长为渐尖的唇颈,其不长于3厘米,垂直,或向笼口大角度倾斜。唇内缘无唇齿,基部的外缘常为波浪状。笼盖通常为镞型,极窄,可长达8厘米,基部宽2.5厘米,中部宽1厘米。其基部浑圆,末端为钝尖至突然浑圆。其常向上弯曲,边缘可能为锯齿状。上位笼附属物是否存在的可变性强:笼盖可能具一对类似于下位笼的附属物,但也可能完全消失。在上位笼观察到的两个附属物,基部的为钩状,可长达8毫米,末端的为丝状,可长达12毫米。笼盖的下位笼也具有类似下位笼的蜜腺。笼蔓尾位于笼盖基部的后方约10毫米处。其单一或末端二叉,可长达10毫米。发育中的上位笼左右两壁贴紧,后部明显隆起,笼蔓尾直立。此时,笼蔓尾紧合分叉。
花序
艾玛猪笼草的花序为总状花序。雄性花序可长达30厘米,宽至2.5厘米(包括花朵),总花梗可长达11厘米,基部可宽至3毫米,花序轴可长达20厘米。花序基部的花梗带2朵花。部分花梗无苞片,数量约30至40根。其长约10毫米,分支部分长约6毫米。花被片为椭圆形,长约4毫米,宽约2毫米。雄蕊柄长约4毫米,花药头长约1.5毫米,宽约1毫米。
毛被
艾玛猪笼草的茎和中脉都为黄绿色,叶片为暗绿色。笼蔓为红色至绿色或略带红色。下位笼的笼身可能为白色、绿色、黄色、棕色或红色,常具有红色的斑点。捕虫笼具有明显的毛被,在阳光下呈现出栗色的光泽。内表面通常为黄色或橄榄绿至褐色,一般存在红色、棕色或紫色等颜色较深的斑点。唇的颜色通常较深,为红褐色,较旧的标本可为黑色。唇上还经常具有黄色至黑色的条纹。笼盖为绿色至褐色,其下表面通常具红色至黑色的斑点。上位笼以黄色为主,笼身内表面及笼盖下表面偶尔具红色至紫色的斑点。唇的颜色可变:其可能为橙色至红色(这类的唇往往内缘的颜色较深),或具有红色、棕色、紫色或黑色的窄条纹。花被片为红色。
尚未有关于艾玛猪笼草种下类群的描述。
生长环境
艾玛猪笼草分布于海拔1000至2000米处,通常为1400米。艾玛猪笼草一般陆生,在高海拔地区也可附生。其原生地种类繁多,包括荒原森林、河岸、岩壁等开阔地及次生植被区。在其海拔分布范围的上限,艾玛猪笼草存在于山脊及顶峰的高地山地森林中。艾玛猪笼草可在阴暗及开阔的环境中生存,但位于后者的植株明显生长得较好。虽然在其与大猪笼草同域分布的地区有可能发生杂交渐渗,但是仍尚未证实存在艾玛猪笼草的自然杂交种。
分布范围
艾玛猪笼草是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特有的热带食虫植物。其存在于中苏拉威西省(包括东部半岛)和西苏拉威西省。该地区的许多山峰都缺乏了解,可能存在着许多未被发现的艾玛猪笼草种群。
根据2000年的评估,艾玛猪笼草已被列入《2006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保护状况为易危。2009年,斯图尔特·麦克弗森写道,该物种在其分别范围内“分布广泛且当地丰富”,并且大部分种群“位于偏远地区,现在不会遭受到严重的威胁”。虽然关于艾玛猪笼草分布范围尚未了解充分,但已知其存在于莫罗瓦利保护区(MorowaliNatureReserve)。
植物学史
1938年,荷兰植物学家皮埃尔·约瑟夫·艾玛在中苏拉威西省发现了艾玛猪笼草。艾玛猪笼草的原始标本编号为“Eyma3968”,其包含一个雄性花序。
仓田重夫在1984年的一期《食虫植物协会杂志》中正式描述了艾玛猪笼草。1983年11月5日,采集于中苏拉威西省卢穆特山(MountLumut)北部海拔1850米处的“Kurata,Atsumi&Komatsu102a”号标本被指定为模式标本。此外,仓田重夫还采集了大量等模标本(Kurata,Atsumi&Komatsu103、104和105)。这四份标本不包含模式描述,也没有标明所在地,如果其被存放于公共机构,则很有可能是日本牙科学院(NipponDentalCollege)植物标本馆。尽管如此,根据《国际植物命名法规》第37条其种加词仍有效,仓田重夫的描述包含了一份模式标本的说明。仓田重夫最初发表的种加词“eymai”也是为了纪念皮埃尔·约瑟夫·艾玛。但之后其他学者指出皮埃尔·约瑟夫·艾玛为男性,而该种加词为女性的,所以理应修订为“eymae”。
几乎在同时,约翰·特恩布尔(JohnTurnbull)和安妮·米德尔顿(AnneMiddleton)在《分类生物学、植物社会学、植物生态学杂志》(Reinwardtia)中将该物种描述为漏斗猪笼草(N.infundibuliformis)。仓田重夫的描述发表于2月6日,而约翰·特恩布尔和安妮·米德尔顿的描述发表于四天后,即2月10日。因此,艾玛猪笼草的名称优先,漏斗猪笼草被视为前者的同物异名。类似的情况还出现于对无毛猪笼草(N.glabrata)和钩唇猪笼草(N.hamata)的描述上。约翰·特恩布尔和安妮·米德尔顿的描述基于他们于1983年9月20日采集的编号为“J.R.Turnbull&A.T.Middleton83148a”的标本,其采集于苏拉威西小卢穆特山(MountLumutKecil),海拔1500处。在其描述中,约翰·特恩布尔和安妮·米德尔顿表示其模式标本存在于茂物植物园植物标本馆(HerbariumBogoriense,BO)中,但马修·杰布和马丁·奇克却没能在此找到,并写道其“似乎并没有存在于茂物”。除了上述的艾玛猪笼草标本外,在文献也提及了许多其他的标本。
大部分学者始终认为艾玛猪笼草是一个独立的物种,并且所有关于猪笼草主要的专著中都这样看待,包括马修·杰布和马丁·奇克的《猪笼草属(猪笼草科)的框架性修订》、《猪笼草科》及斯图尔特·麦克弗森的《旧大陆的猪笼草》。然而,部分学者仍对其从大猪笼草中独立出来表示怀疑。在《旧大陆的猪笼草》中斯图尔特·麦克弗森写道:“给予艾玛猪笼草特殊地位似乎是有必要的,因为这两个类群表现出存在共同及孤立且自我维持的群落。”
食虫性
艾玛猪笼草会产生极其黏稠的消化液,并在捕虫笼的内表面上形成一层薄膜。人工栽培的植株同样可见,特别是其上位笼。这使得艾玛猪笼草的捕虫笼具有通过黏稠的内壁黏住过往的飞虫的功能。被黏住的飞虫逐渐滑落至捕虫笼底部而被消化掉。这种捕虫方式由彼得·达马托于1993年观察到并指出。2011年的一项研究显示人工栽培的艾玛猪笼草的平均消化液弛豫时间为0.096秒(±0.000)。同大多数研究的高地猪笼草一样,其与蒸馏水存在显著的差异(P<0.001)。因此,艾玛猪笼草分类为粘弹性物种。近缘关系密切的苏门答腊猪笼草物种组也同样具黏稠消化液,分别为马兜铃猪笼草(N.aristolochioides)、疑惑猪笼草(N.dubia)、杏黄猪笼草、无刺猪笼草(N.inermis)、贾桂琳猪笼草(N.jacquelineae)、马桶猪笼草(N.jamban)、塔蓝山猪笼草(N.talangensis)和细猪笼草(N.tenuis)。这些物种都具有漏斗形的捕虫笼。
相关物种
大猪笼草广布于苏拉威西、新几内亚和摩鹿加群岛,形态极其多样,艾玛猪笼草与大猪笼草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近缘关系。它们的区别在于,艾玛猪笼草的上位笼无笼翼,完全呈漏斗形且体型相对较小,下位笼为卵形,笼盖为镞型。虽然部分大猪笼草的变型也具有完全为漏斗形的上位笼,但其中部不会艾玛猪笼草那样突然收缩成红酒杯状,且可能具笼翼。当这两个物种同域分布时,由于出现杂交渐渗,可能会模糊其形态特征的界线,使其难以界定。与艾玛猪笼草一样,大猪笼草和克罗斯猪笼草(另一个密切相关的物种)的笼盖也具有两个附属物。婆罗洲的暗色猪笼草也可能出现类似于艾玛猪笼草的上位笼,但其下位笼相当窄,且为圆柱形。艾玛猪笼草的下位笼也可能会与另一种婆罗洲特有的维奇猪笼草(N.veitchii)相混淆,但这两着上位笼的区别较大。
-
匙叶猪笼草
形态特征匙叶猪笼草为藤本植物。茎可攀爬至5米的高处,直径可达8毫米。节间距可达15厘米,横截面为圆形至三角形或菱形。匙叶猪笼草的叶片无柄至具小叶柄,革质。叶片呈匙形,可长达30厘米,宽至10厘米,渐狭至基部。叶尖圆,短渐尖或微缺。中脉的两侧各有3至5条纵脉。羽状
-
柔毛猪笼草
形态特征B·H·丹瑟对于柔毛猪笼草的原始描述及所有后续的说明都基于存放于茂物植物园的那个单一的标本。柔毛猪笼草表现为藤本植物。其茎至少可长达4米,直径为6~9毫米。攀援茎为圆柱形,其他部分茎带钝棱角或扁平。节间距为10~15厘米。莲座状植株茎的形态特征未知。
-
象岛猪笼草
形态特征象岛猪笼草为藤本植物,可攀爬至距地面5m的位置。茎直径4~6mm。节间距可长达5cm。通常莲座状植株的茎为橙色至红色,攀援茎为浅绿色。叶片无柄革质。呈披针形,可长达35cm,宽至5cm,厚可达0.2mm。叶片末端为急尖,基部收缩,包裹住茎周长的四分之三,
-
细猪笼草
形态特征细猪笼草是一种藤本植物。茎直径为2~3mm,呈棱柱形。节间距长5~6.5cm。叶片革质无柄,呈披针形。长5~6cm,宽1~1.5cm。叶片末端尖细,基部逐渐缩小至茎部,包住茎部周长的三分之二。叶片上的叶脉不明显。中脉的两侧各有3条纵脉,它们从中脉的基部三
-
霍尔登猪笼草
形态特征霍尔登猪笼草陆生。在雨季时,基部会产生大量的侧枝,其可攀爬至5m的高处。在旱季时,大部分的营养组织会枯死。霍尔登猪笼草的茎为圆柱形,有光泽,直径约6~8mm。丛生时,节间距约2~3cm,攀援茎上的节间距约5~6cm。霍尔登猪笼草的叶片革质,
-
哈里猪笼草
植物学史弗雷德里克·威廉·伯比奇(FrederickWilliamBurbidge)最早在1882年描述了哈里猪笼草。约翰·缪尔黑德·麦克法兰(JohnMuirheadMacfarlane)最先提出其是一个自然杂交种,并发表在他1908年出版的著作中。B·H·丹瑟(B.H.D
-
本斯通猪笼草
形态特征本斯通猪笼草为藤本植物。茎可长达5m,宽至0.6cm,呈圆柱形。节间距可达15cm。叶片革质,无柄至亚叶柄。叶片通常为宽线性至披针形,也可能略呈匙形。其基部包住茎部,脊宽大并下延。叶片可长达60cm,宽至9cm。叶片末端为圆尖至急尖。笼蔓两侧的叶片边缘通
-
风铃猪笼草
形态特征风铃猪笼草整体短小,呈圆柱型。茎可有20~50cm长,4mm厚。叶片革质无柄,呈剑形至披针形,最长可达12cm,宽至2cm。叶尖圆形,略显盾状。叶片的基部包住茎。叶片两边各有2~3条纵脉。羽状脉不明显。笼蔓短而硬,很少超过4cm长。不像其他的猪笼草,风铃
-
惊奇猪笼草
植物学史猪笼草最早记录可追溯到1658年,由法国殖民者在马达加斯加发现,1737年由瑞典植物学家林奈(CarolusLinnaeus)命名为"Nepenthes",其名称来源于希腊文"nepenthes",意为解除痛苦,意指看到猪笼草这么神奇美丽的植物就不觉得为了找寻
-
甘通山猪笼草
生长环境甘通山猪笼草是菲律宾巴拉望岛(Palawan)的甘通山(MountGantung)特有的热带食虫植物。其生长于海拔1600~1784m的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