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叶榕
柳叶榕(学名:垂叶榕,拉丁学名:FicusbenjaminaL.)为桑科榕属大乔木,高达20米,胸径30-50厘米,树冠广阔;树皮灰色,平滑;小枝下垂。产广东、海南、广西、云南、贵州。在云南生于海拔500-800米湿润的杂木林中。尼泊尔、锡金、不丹、印度、缅甸、泰国、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巴布亚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澳大利亚北部有分布。
- 拉丁名
- Ficus benjamina L.
- 别名
- 柳叶榕,长叶榕,亚里塔榕,亚里垂榕
- 门
- 被子植物门
- 纲
- 双子叶植物纲
- 亚纲
- 原始花被亚纲
- 目
- 荨麻目
- 科
- 桑科
- 种
- 垂叶榕
- 亚科
- 波罗蜜亚科.
- 族
- 榕族.
- 属
- 榕属
- 类型
- 常绿花灌木类
与柳叶榕相似植物
形态特征
大乔木,高达20米,胸径30-50厘米,树冠广阔;树皮灰色,平滑;小枝下垂。叶薄革质,卵形至卵状椭圆形,长4-8厘米,宽2-4厘米,先端短渐尖,基部圆形或楔形,全缘,一级侧脉与二级侧脉难于区分,平行展出,直达近叶边缘,网结成边脉,两面光滑无毛;叶柄长1-2厘米,上面有沟槽;托叶披针形,长约6毫米。榕果成对或单生叶腋,基部缢缩成柄,球形或扁球形,光滑,成熟时红色至黄色,直径8-15厘米,基生苞片不明显;雄花、瘿花、雌花同生于一榕果内;雄花极少数,具柄,花被片4,宽卵形,雄蕊1枚,花丝短;瘿花具柄,多数,花被片5-4,狭匙形,子房卵圆形,光滑,花柱侧生;雌花无柄,花被片短匙形。瘦果卵状肾形,短于花柱,花柱近侧生,柱头膨大。花期8-11月。
分布范围
产广东、海南、广西、云南、贵州。在云南生于海拔500-800米湿润的杂木林中。尼泊尔、锡金、不丹、印度、缅甸、泰国、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巴布亚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澳大利亚北部有分布。
变种植物
丛毛垂叶榕
本变种榕果表面有丛毛或无毛,较大,径18-20毫米。
在我国仅见于云南(金平、红河、西双版纳、耿马等地)。尼泊尔、印度东北部、越南、泰国、菲律宾、巴布亚新几内亚也有。
栽培技术
小苗养护
在小苗上盆前应先经过一段时期地栽,使苗的根系更好地生长,促进地上部枝叶在较短时间内形成茂密的径冠。幼苗定植一年四季均可进行,冬季定植应加盖塑料薄膜以防霜冻,提高成活率。定植畦为宽1米,高不低于30厘米,双行挖穴,株距25-30厘米,3株紧合在一起种穴内。穴底最好放入火土灰,以利幼苗迅速长出新根,也为起苗上盆时多带土提供了条件。定植后若幼苗还未抽出新叶,应注意保持土壤湿润。
培育桩景
多挖取石山上的老蔸,种植成活后,再行园艺加工。种子育苗变多采用,果实10月份成熟,11月份至翌年元月份以及其他季节,亦有少量成熟。果实采下堆沤后,装入紧密布袋内,置水中搓漂淘出种子。种子千粒重约0.4克,发芽率各年所采种子有差异,最高可达40%,有的年份种子不发芽。种子忌失水,宜裹湿润过滤纸或混细沙贮藏或随采随播。按小粒种子播种要求,将种子先撒播于播种盘或经细致平整的园圃地,防雨冲击。皤后约1天可发芽,2个月左右可移植至圃地培。
主要价值
柳叶榕的幼树可曲茎、提根靠接,作多种造形,制成艺术盆景。老蔸可修整成古老苍劲的桩景,是园艺造景中用途最多的树种之一。亦可从幼龄期起,强度修枝,逐年修整成圆球形或广卵形树冠。盆景适于展厅、博物馆、高级宾馆等处陈列,价值昂贵。大树抗有害气体及烟尘的能力强,宜作行道树、工矿区绿化、广场、森林公园等处种植,雄伟壮丽。1株古榕,可遮荫数顷,供数百人聚会。
-
丛毛垂叶榕
产地分布在我国仅见于云南(金平、红河、西双版纳、耿马等地)。尼泊尔、印度东北部、越南、泰国、菲律宾、巴布亚新几内亚也有。形态特征本变种榕果表面有丛毛或无毛,较大,径18-20毫米。生长习惯暂无繁殖
-
斑叶垂榕
形态特征大乔木,高达20米,胸径30-50厘米,树冠广阔;树皮灰色,平滑;小枝下垂。叶薄革质,卵形至卵状椭圆形,长4-8厘米,宽2-4厘米,先端短渐尖,基部圆形或楔形,全缘,一级侧脉与二级侧脉难于区分,平行展出,直达近叶边缘,网结成边脉,两面光滑无毛;叶柄长1-2厘米,上面有
-
劲直榕
产地分布国内分布:产云南南部至西南部,海拔(350-)600-1500(-1800)米。国外分布:印度(安达曼群岛)、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爪哇、苏拉威西)、菲律宾(吕宋)也有分布。形态特征乔木,高达15-20米;树皮灰色,平滑
-
壶托榕
形态特征灌木状小乔木,高2-3米;茎皮灰色,略具棱翅;幼枝节短,带红色。叶多集生于小枝顶,纸质,椭圆状披形至倒披针形,长4-13厘米,宽1-3厘米,全缘,先端渐尖,基部楔形,表面深绿色,背面干后浅棕色,两面无毛,基生侧脉短,侧脉7-15对,弯弧向上;叶柄长5-8毫米;托叶线状
-
多脉榕
产地分布产云南东南部的西畴、麻栗坡(模式标本产地)形态特征藤状灌木,幼枝散生浅褐色柔毛。叶两列,革质,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10-17厘米,宽4-8厘米,先端渐尖或钝尖,基部楔形,全缘,中脉和侧脉两面明显隆起,基生叶脉三出,短,侧脉15-17
-
斜叶榕
产地分布产海南,台湾。菲律宾、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松巴哇、马鲁古群岛)、巴布亚新几内亚、澳大利亚(北部)、密克罗尼西亚、波利尼西亚至塔希提等地也有分布。形态特征小乔木,幼时多附生,树皮微粗糙,小枝褐色。叶薄革质,排为两列,椭圆形至卵状椭圆形,
-
地果
形态特征匍匐木质藤本,茎上生细长不定根,节膨大;幼枝偶有直立的,高达30-40厘米,叶坚纸质,倒卵状椭圆形,长2-8厘米,宽1.5-4厘米,先端急尖,基部圆形至浅心形,边缘具波状疏浅圆锯齿,基生侧脉较短,侧脉3-4对,表面被
-
岩木瓜
形态特征叶螺旋状排列,纸质,卵形至倒卵椭圆形,长8-23厘米,宽5-15厘米,先端稍宽,渐尖为尾状;尾长7-13毫米,基部圆形至浅心形或宽楔形,表面很粗糙,被粗糙硬毛,背面有钟乳体,密被灰白色或褐色糙毛,基生侧脉延伸至叶片中部以上,侧脉每边4-5条,叶基有2腺体;叶柄细长,3
-
细梗棒果榕
产地分布产云南中部以西、以南地区及西藏东南部。东喜马拉雅诸国、泰国东北部、越南北部也有。形态特征小灌木,高1-2米。叶椭圆状披针形,边缘锯齿稀少。榕果近球形,直径6-12毫米,光滑;总梗长2-4毫米,纤细。生长习惯
-
花叶垂榕
形态特征榕属又名无花果属垂叶榕的栽培变种。花叶垂榕,又名垂枝榕,为桑科、榕属植物。垂榕树形优美,叶色清新,耐阴性好,可作盆栽观叶植物。花叶垂榕为常绿灌木,株高l米至2米,分枝较多,有下垂的枝条,叶互生,阔椭圆形,革质光亮,全缘,淡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