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植物 > 乔木植物 > 拐枣

拐枣

编辑:邱诗苓发布时间:2021-02-08 15:28:59

拐枣,别名:万寿果、万子梨、俅江枳椇、鸡爪连、金钩梨、拐枣儿、臭杞子、鸡爪子、龙爪、弯捞捞、蜜爪爪等,客家话叫桔杻,拉丁文名Hoveniadulcis.鼠李科、枳椇属落叶乔木,高达10米多。嫩枝、幼叶背面、叶柄和花序轴初有短柔毛,后脱落。叶片椭圆状卵形、宽卵形或心状卵形。果柄含多量葡萄糖和苹果酸钾,经霜后甜,可生食或酿酒,俗称“拐角”;木材硬度适中,纹理美,供建筑及制家具和美术工艺品等的用材。分布河南、陕西、甘肃陇南、江西、安徽、浙江、广东、福建、湖北、湖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省。果实形态似万字

拉丁名
Hovenia acerba Lindl.
别名
俅江枳椇、鸡爪连、金钩梨、拐枣儿、臭杞子、鸡爪子
被子植物门
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
原始花被亚纲
鼠李目
鼠李科
俅江枳椇
亚科
蝶形花亚科
鼠李族
枳椇属
类型
落叶阔叶乔木类

与拐枣相似植物

形态特征

高大乔木,高10-25米;小枝褐色或黑紫色,被棕褐色短柔毛或无毛,有明显白色的皮孔。叶互生,厚纸质至纸质,宽卵形、椭圆状卵形或心形,长8-17厘米,宽6-12厘米,顶端长渐尖或短渐尖,基部截形或心形,稀近圆形或宽楔形,边缘常具整齐浅而钝的细锯齿,上部或近顶端的叶有不明显的齿,稀近全缘,上面无毛,下面沿脉或脉腋常被短柔毛或无毛;叶柄长2-5厘米,无毛。二歧式聚伞圆锥花序,顶生和腋生,被棕色短柔毛;花两性,直径5-6.5毫米;萼片具网状脉或纵条纹,无毛,长1.9-2.2毫米,宽1.3-2毫米;花瓣椭圆状匙形,长2-2.2毫米,宽1.6-2毫米,具短爪;花盘被柔毛;花柱半裂,稀浅裂或深裂,长1.7-2.1毫米,无毛。浆果状核果近球形,直径5-6.5毫米,无毛,成熟时黄褐色或棕褐色;果序轴明显膨大;种子暗褐色或黑紫色,直径3.2-4.5毫米。花期5-7月,果期8-10月。

落叶乔木,高达10米多;嫩枝、幼叶背面、叶柄和花序轴初有短柔毛,后脱落。叶片椭圆状卵形、宽卵形或心状卵形,长8—16厘米,宽6—11厘米,顶端渐尖,基部圆形或心形,常不对称,边缘有细锯齿,表面无毛,背面沿叶脉或脉间有柔毛。两义式聚伞花序顶生和腋生;花小,黄绿色,直径约4.5毫米;花瓣扁圆形;花柱常裂至中部或深裂。果柄肉质,扭曲,红褐色;果实近球形,无毛,直径约7毫米,灰褐色。花期6月,果期8—10月。果实形态似万字符“卍”,故称万寿果。

果实性状:(1)北枳椇种子扁平圆形,背面稍隆起,旗面较平坦,直径-5mm,厚1-1.5mm。表面红棕色、棕黑色或绿棕色,有光泽,于扩大镜下观察可见散在凹点,基部凹陷处有点状淡色种脐,顶端有微凹的合点,腹面有纵行隆起的种脊。种皮坚硬,胚乳白色,子叶淡黄色,肥厚,均富油质。气微,味微涩。(2)积椇种子暗褐色或黑紫色,直径3.2-4.5mm。(3)毛果枳椇种子黑色、黑紫色或棕色,近圆形,直径4-5.5mm,腹面中部有棱,背面有时具乳头状突起。广东、广西等地有以连肉质花序轴一并入药。均以饱满、有光泽为佳。

显微鉴别:北枳椇种子横切面:外表皮为1列栅状细胞,长约180μm,宽约12μm,外壁薄,侧壁甚厚,胞腔窄缝状,靠内壁处膨大,外侧具光辉带。色素层细胞数列,近卵形或多角形,含有棕色物,其内数列薄壁细胞较小,不含色素。内表皮细胞径向延长,排列较整齐。外胚乳细胞颓废,内胚乳细胞壁较厚,子叶细胞壁薄,均充满糊粉粒。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2100米以下的开旷地、山坡林缘或疏林中;庭院宅旁常有栽培。拐枣适应环境能力较强,抗旱,耐寒,又耐较瘠薄的土壤。它喜欢阳光,多生长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沟谷、溪边、路旁或较潮湿的山坡丘陵。常与其它常绿、落叶阔叶树种混生。如土壤深厚肥沃、潮湿,能迅速生长。

分布范围

产甘肃、陕西、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和缅甸北部也有分布。拐枣分布很广。在中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各地,都可以找到它的踪迹。日本、朝鲜、俄罗斯也有生长。

主要价值

使用价值

木材细致坚硬,为建筑和制细木工用具的良好用材。拐枣树木是很好的用材木。其材质坚硬,纹理美观,易加工,刨面光滑,油漆性能佳,可用来作乐器、精致的工艺品、家具及建筑装饰等。此外,拐枣树是一种速生树种。树势优美,枝叶繁茂,叶大浓荫,果梗虬曲,状甚奇特,是“四旁”绿化的理想树种,作城市林园的喜阴花木及草坪遮荫树,亦十分相宜。拐枣的果梗,除鲜食外,可用作酿酒、制醋、制糖的原料。可作果露、香槟、汽酒、汽水等饮料。还可加工成罐头、蜜饯、果脯、果干等。采用先进工艺,进行深加工,可制成方便饮料——拐枣晶。拐枣饮料等产品,不仅可内销,还可出口,颇受消费者青睐,很有发展前途。

食用价值

果序轴肥厚、含丰富的糖,可生食、酿酒、熬糖,民间常用以浸制“拐枣酒”,

1.醒酒安神枳椇子中含有大量的,二氢杨梅素,葡萄糖、有机酸,既能扩充人体的血容量,又能解酒毒,故有醒酒安神的作用。

2.通利二便枳椇子含有大量水分、葡萄糖、有机盐、脂类物质,具有促进尿液排泄,加速肠道蠕动等作用,故能通利二便。

3.祛风通络止痉枳椇子中含有大量的钙和枳椇子皂甙,具有中枢抑制作用,能够抗惊厥,防止手足抽搐痉挛,可用来治疗风湿痹痛麻木之症。

4.止渴除烦,补充营养枳椇子中含有大量的葡萄糖、蔗糖、果糖、有机酸、无机盐、维生素等,能生津止渴,清热除烦,并能给人体补充养分,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果实有益气补血功效,老少皆宜。

5.降血压研究发现,枳椇子中含有麦草碱、B-咔啉、枳椇甙C、D、G、H、鼠李碱等,具有抗脂质过氧化和降低血压等作用。

营养价值

拐枣有很高的营养价值。据科研部门分析测定,其肉质果梗中含蔗

糖24%、葡萄糖9.5%、果糖7.92%。风味颇佳,可作为生食果品。因而有“糖果树”的盛名,又有“鸡爪梨”、“甜半夜”之雅称。此外,还含有丰富的有机酸、苹果酸钾等无机盐类。含有多种维生素和18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还含铁、磷、钙、铜、锰、锌等营养微量元素和一些生物碱。每百克拐枣肉质梗含粗脂肪74毫克、粗蛋白3.07毫克、总酸345.8毫克、维生素C16.29毫克。是一种很具有开发价值的野生果类资源。

药用价值

功效:能治风湿。种子为清凉利尿药,能解酒毒,适用于热病消渴、酒醉、烦渴、呕吐、发热等症。

主治:拐枣具有医用价值,可治疗多种疾病。其果梗、果实、种子、叶及根等均可入药,中药称其果实为枳椇子。其药用最早见于《唐本草》。李时珍《本草纲目》说它“味甘、性平、无毒,有止渴除烦,去膈上热,润五脏,利大小便,功同蜂蜜”,是糖尿病患者的理想果品。“其枝、叶,止呕逆,解酒毒,辟虫毒”。拐枣果梗酿制的“拐枣白酒”,性热,有活血、散瘀、去湿、平喘等功效。民间常用拐枣酒泡药或直接用于医治风湿麻木和跌打损伤等症。在中医上,其种子、木质入药,有清热、利尿、解酒毒之功效。

化学成份:北枳椇种子含黑麦草碱(perlolyrine),β-咔啉(β-carboline),枳椇甙(hovenoside)C、D、G、G’和H,其中枳椇甙D和G相应的甙元为酸枣甙元(jujubogenin);果实含多量葡萄糖(glucose),硝酸钾(nitre)和苹果酸钾(potassiummalate);果柄和花序轴均含葡萄糖,果糖(fructose)和蔗糖(sucrose),在花序轴中这三者的含量分别为111.14%、4.74%和12.59%;根皮含欧鼠李碱(frangulanine)和枳积椇碱(hovenine)A、B,枳椇碱A即去-N-甲基欧鼠李碱(des-N-methylfrangulanine);木质部含枳椇酸(hovenicacid)。

繁殖方法

拐枣栽培主要用种子繁殖。在11月成熟时收取种子。种皮红褐色。一个果实含3粒种子。种皮革质,胚黄白色,不易吸收水分。于采后用湿沙层积法催芽,一层种子一层湿沙堆藏,50一60天即可出现胚根凸起,播整好苗床(小畦),点播或条播,深2至3厘米,4月初即可出苗。待苗长出3到5片真叶时间苗,留强去弱。苗期要经常浇水,施肥、促进生长。当冬季可长到70厘米一100厘米。移栽到挖好坑内。其次也可用压条和分根法繁殖。在春季将枝条拉下,割一三分之一的小口,压于地下,保持湿润,夏季可形成愈伤组织、生根,冬季或翌年春天可以移栽。

栽培技术

选地整地

拐枣适应性较强,喜生于向阳、湿润、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的环境,ph值中性。多年不受人们重视,资源锐减,商品奇缺,应发展规模化栽培。种植前选好宜林场所后,先挖好深宽各1米的坑,坡地可挖成鱼鳞坑,防止水土流失.坑多施入枯枝落叶,以供栽树之用。

栽后管理

拐枣幼苗生长缓慢,要加强幼树的管理。一般5到6年才开始挂果。每年春夏杂草生长时要松土除草,干旱时及时浇水。春季3月,夏季6月,冬季11月施三次肥料,促进生长。按现代矮化拉枝技术,可以提前到3?4年挂果。栽后第二年,小树长到1一1.5米时把主杆拉弯;让其分生二级枝条,再用同法拉技,在第三级和四级枝条上即可开花结果,并且树枝向四面展开,达到早结果,多结果,提高经济收入。

病虫防治

拐枣的生命力比较强,抗病性能好,树苗期常见有叶枯病和蚜虫。叶枯病在发病前和发病初用1:1:400的波尔多液防治。蚜虫危害嫩梢和嫩芽,用40%乐果2000倍水溶液喷洒,即可取得满意的防治效果。

收获加工

收获加工和出售:果实未成熟好,果梗含有较多单宁酸;味涩酸难食。在冬季11月霜降后经过几次霜冻,果梗变为红褐时采摘。剪下果枝,储于阴凉处,后熟7到10天。即可鲜品出售,也可阴干压汁销售。还可以精加工,把果实剪下,去掉有斑点的果梗,扎成小把或单枝市售,供宾馆或酒吧客人食用。

栽培历史

拐枣在中国栽培利用的历史久远。早在《诗经·小雅》中就有:“南山有枸”的诗句。据《辞源》解释:“枸即枳椇,南山谓之秦岭”。《陆疏》中说:“枸树山木,其状如栌,高大如白杨,枝柯不直,子着枝端,大如指,长数寸,啖之甘美如饴,八九月熟。今官园种之,谓之木蜜”。古语云:“‘枳枸来巢’,言其味甘,故飞鸟慕而巢之”。另据《陕西通志》记述:“华州(即今华县)有万寿果,叶如楸,实稍细于箸头,两头横拐,一名拐枣,紫红色,九月成熟,盖枳棋也”。世界各地的科学家们都对拐枣有浓厚的兴趣。前苏联一位学者,对拐枣作过不少研究。他认为拐枣在地球上已有500~1000万年的历史,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果树之一。

相关植物
  • 老鼠耳

    形态特征叶互生,具短柄,卵圆形或近圆形,长5~10毫米,先端钝而有小凸点,基部浑圆或微心形,边全缘,纸质,上面深绿色,下面苍白色,侧脉5对,直而平行。花两性或杂性,2至多朵簇生于叶腋内或枝的顶端,有3~6毫米长的短柄;萼片5,长2~3毫米,狭披针形或线形;花瓣5,线状披针形;

  • 相枣

    形态特征果实性状:果实大,平顶锥形或卵圆形。平均果重22.9克,最大果重29.5克,大小不均匀。果肩宽,耸起,有数条浅棱通过,梗洼窄深。果顶平,顶点微凹。果柄较粗。果面光亮,有不明显的小块起伏。果核较小,大果核内有不饱满种子。在产地,4月19日前后萌芽,5月底始花,9月下旬成

  • 猫乳

    形态特征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2-9米;幼枝绿色,被短柔毛或密柔毛。叶倒卵状矩圆形、倒卵状椭圆形、矩圆形,长椭圆形,稀倒卵形,长4-12厘米,宽2-5厘米,顶端尾状渐尖、渐尖或骤然收缩成短渐尖,基部圆形,稀楔形,稍偏料,边缘具细锯齿,上面绿色,无毛,下面黄绿色,被柔毛或仅沿脉被

  • 雀梅

    形态特征藤状或直立灌木;小枝具刺,互生或近对生,褐色,被短柔毛。叶纸质,近对生或互生,通常椭圆形,矩圆形或卵状椭圆形,稀卵形或近圆形,长1-4.5厘米,宽0.7-2.5厘米,顶端锐尖,钝或圆形,基部圆形或近心形,边缘具细锯齿,上面绿色,无毛,下面浅绿色,无毛或沿脉被柔毛,侧脉

  • 滇刺枣

    形态特征常绿乔木或灌木,高达15米;幼枝被黄灰色密绒毛,小枝被短柔毛,老枝紫红色,有2个托叶刺,1个斜上,另1个钩状下弯。叶纸质至厚纸质,卵形、矩圆状椭圆形,稀近圆形,长2.5-6厘米,宽1.5-4.5厘米,顶端圆形,稀锐尖,基部近圆形,稍偏斜,不等侧,边缘具细锯齿,上面深绿

  • 无刺枣

    形态特征落叶小乔木,稀灌木,高达10余米;树皮褐色或灰褐色;有长枝,短枝和无芽小枝(即新枝)比长枝光滑,紫红色或灰褐色,呈之字形曲折,具2个托叶刺,长刺可达3厘米,粗直,短刺下弯,长4-6毫米;短枝短粗,矩状,自老枝发出;当年生小枝绿色,下垂,单生或2-7个簇生于短枝上。叶纸

  • 毛叶勾儿茶

    形态特征小枝、叶柄和花序轴被金黄色密短柔毛,叶下面或沿脉被疏或密短柔毛。生长环境生长于海拔1500-1600米的山谷灌丛或林中。分布范围分布于贵州、云南。模式标本采自云南罗平。

  • 大果枣

    形状特征乔木,高达15米;幼枝黄绿色,无毛,小枝紫红色,有纵条纹,具刺。叶纸质,卵状披针形,长7.5-15厘米,宽3.5-7厘米,顶端长渐尖,基部偏斜,不等侧,近圆形,边缘具圆齿状锯齿,上面深绿色,下面浅绿色,两面无毛,基生三或五出脉,叶脉上面下陷,下面凸起,具明显的网脉;叶

  • 毛叶雀梅藤

    形态特征叶通常卵形、矩圆形或卵状椭圆形,下面被绒毛,后逐渐脱落,与上述变种相区别。茎细长,径约1.5—3毫米,有细棱,被短柔毛,有时节上生根。叶卵形、心形或签形,长3-6(-10)厘米,宽3—4.5(-8)厘米,顶端短尖或锐尖,基部心形、朝形或近截形,全缘或3裂,两面彼伏疏柔

  • 皱枣

    形状特征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达9米;幼枝被锈色或黄褐色密绒毛,老枝红褐色,粗糙,有条纹,具明显的皮孔,常有1,稀2个紫红色下弯的短刺,刺长3-6毫米。叶纸质或近革质,宽卵形或宽椭圆形,长8-14厘米,宽4.5-9.5厘米,顶端圆形,基部近心形或圆形,偏斜,不对称,边缘具细锯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