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植物 > 常绿植物 > 阿里山十大功劳

阿里山十大功劳

编辑:漆雕宣发布时间:2021-02-08 13:08:40

阿里山十大功劳(学名:MahoniaoiwakensisHayata)是小檗科十大功劳属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可达2米。叶长圆形,上面深绿色,叶脉显著,背面淡黄绿色,网脉隆起,小叶无柄,基部一对小叶倒卵状长圆形,总状花序簇生,长5-6厘米;芽鳞卵状披针形,苞片阔披针形,花亮黄色至硫黄色;外萼片卵形,花瓣长圆形,花柱极短,胚珠2枚。浆果倒卵形,蓝黑色,微被白粉,3-5月开花,5-8月结果。

拉丁名
Mahonia oiwakensis Hayata
别名
蒙子树
被子植物门
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
原始花被亚纲
毛茛目
小檗科
阿里山十大功劳
亚科
苹果亚科
鼠李族.
十大功劳属
类型
常绿花灌木类

与阿里山十大功劳相似植物

形态特征

常绿灌木,植株高1-7米。叶长圆状椭圆形,长15-42厘米,宽8-15厘米,具12-20对无柄小叶,最下一对小叶距叶柄基部0.5-1厘米,上面暗绿色,背面淡黄绿色,叶脉微显或不显,叶轴直径2-3毫米,节间长1.5-5厘米,上部节间较短;最下部小叶卵形至近圆形,长1.5-3厘米,宽1-1.5厘米,其余小叶卵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长2-10厘米,宽1-2.5厘米,基部圆形,叶缘每边具2-9刺锯齿,先端骤尖至渐尖;顶生小叶长4-6.5厘米,宽0.9-1.5厘米,小叶柄长0.5-1厘米,有时无柄。总状花序有时分枝,7-18个簇生,长9-25厘米;芽鳞阔披针形至卵形,长1.5-3厘米,宽0.6-1厘米;花梗长(2-)5-6毫米,苞片卵形,长3-3.5毫米,宽1.5-1.8毫米;花金黄色;外萼片卵形至近圆形,长1.2-3毫米,宽1.1-2毫米,中萼片椭圆形至卵形,长(3-)5-6毫米,宽2.5-3毫米,内萼片椭圆形至长圆形,长5-7毫米,宽2.6-3.5毫米;花瓣长圆形,长4.5-6.5毫米,宽2-2.7毫米,基部具2枚腺体,先端急尖,狭锐裂;雄蕊长3-4毫米,药隔稍延伸,顶端圆形或略突尖;子房长3.2-4毫米,花柱长0.5-1毫米,胚珠2-3。浆果卵形,长6-8毫米,直径5-6毫米,蓝色或蓝黑色,被白粉,宿存花柱长约1毫米。花期8-11月,果期11月至翌年5月。

分布范围

产于台湾、海南、贵州、四川、云南、西藏。生于阔叶林下、灌丛中、林缘或山坡。海拔650-3800米。模式标本采自台湾。

主要价值

十大功劳属植物属于小檗科,全世界约60种,分布于东亚、东南亚、北美、中美和南美西部。中国约有35种,主要分布四川、云南、贵州和西藏东南部。由于该属植物的根、茎、叶均可入药,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滋阴益肺、兼补肝肾等的功效,故成为各分布地的传统药或民间药。现代技术在植物化学成分、生物活性及药理性质的广泛应用和研究,证明该属植物具有抗菌抗炎、抗氧化、保肝、抗胆固醇、逆转肿瘤多药耐药、扩张血管等多项活性[,同时,临床上在治疗湿疹、牛皮癣上也得到充分应用,故被誉为“绿色药物”、“天然药物”。笔者通过对近20年来十大功劳属植物研究进展的梳理与探讨,以期为相关研究人员对其的进一步研发提供参考。

白粉病是对十大功劳属植物危害较为严重的一种真菌性病害,是该属植物病虫害防治的重点。耿晓东的研究表明狭叶十大功劳白粉病在苏州全年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每年的5月上旬~6月中旬、10月下旬~11月下旬是2个发病高峰期。在发病初期使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进行药剂处理,可以有效控制病情的蔓延。赵桂华首次报道了该病害由亚麻粉孢OidiumliniSkoric引起。周定瑞等分别作了白粉病防治技术和病原鉴定工作。余雯雯等对白粉病发生规律与防治方法进行研究。在国外,WangM.N.等有关于亮叶十大功劳在人工接种下作为小麦条锈病病原菌中间寄主(小麦条锈菌)的首次报道

相关植物
  • 金花小檗

    产地分布产于云南、四川、西藏、甘肃形态特征半常绿灌木,高约1米。枝常弓弯,老枝棕灰色,幼枝暗红色,具棱,散生黑色疣点;茎刺细弱,三分叉,长1-2厘米,淡黄色或淡紫红色,有时单一或缺如。叶革质,倒卵形或倒卵状匙形或倒披针形,长6-25毫米,宽2-

  • 福建小檗

    产地分布产于福建形态特征常绿灌木,高约1米。老枝微具棱槽,深灰色,幼枝圆柱形,淡黄色,具稀黑色疣点;茎刺三分叉,长1-2厘米,腹面扁平或微具槽。叶革质,椭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3-5(-7)厘米,宽1-2(-2.5)厘米,先端急尖或近渐尖,基部

  • 单对十大功劳

    产地分布暂无形态特征暂无生长习惯暂无繁殖培育暂无园林用途暂无病虫害防治暂无

  • 那觉小檗

    产地分布产于西藏形态特征落叶灌木,高约1米。枝圆柱形、紫红色,具黑色疣点;茎刺细弱,三分叉,长5-10毫米,淡棕褐色。叶纸质,倒卵形,长1-2.3厘米,宽6-11毫米,先端圆钝,基部楔形,上面深绿色,中脉微隆起,侧脉3-4对,网脉不明显,背面褐

  • 古宗金花小檗

    产地分布产于云南、四川、贵州、西藏、陕西。形态特征半常绿灌木,高0.5-1.5米。老枝棕灰色,幼枝淡紫褐色,无毛,稍具棱槽;茎刺三分叉,长达2厘米,腹面具浅槽。叶革质,倒卵状匙形、倒卵形或狭倒卵形,长10-15毫米,宽3-6毫米,先端圆形或钝尖

  • 堆花小檗

    产地分布产于青海、甘肃、四川、湖北、山西形态特征半常绿或落叶灌木,高2-3米。老枝暗棕色,无毛,具棱槽,幼枝淡褐色,微被短柔毛,具稀疏黑色疣点;茎刺三分叉,长8-15毫米,淡黄色。叶近革质,倒卵状长圆形至倒卵形,长8-25毫米,宽4-15毫米,

  • 多枝小檗

    产地分布产于西藏。形态特征矮小灌木,高l0-30厘米,多分枝。老枝暗灰色,具槽,幼枝淡黄色,被短柔毛,散生黑色疣点;茎刺三分叉,细弱,下部被短柔毛,长5-14毫米,淡褐色或淡黄色。叶纸质,倒卵形或椭圆形,长7-16毫米,宽4-6毫米,先端钝、急

  • 短梗小檗

    产地分布产于甘肃形态特征落叶灌木,高约2米。老枝具棱槽,淡黄色,无毛,幼枝淡红色,具条棱,被短柔毛,老后渐变无毛;茎刺三分叉,长1-3厘米,腹面具槽。叶纸质,倒卵形或倒卵状长圆形,长2-8厘米,宽0.8-3.5厘米,先端钝或急尖,上面暗绿色,疏

  • 近缘叶小檗

    产地分布产于云南形态特征常绿灌木,高1.5-2.5米。茎枝圆柱形,老枝棕灰色,幼枝棕黄色,光滑无毛,不具疣点;茎刺三分叉,长约1厘米,与幼枝同色。叶革质,长圆状椭圆形或披针形,长4-7厘米,宽1-1.7厘米,先端钝尖,具1刺尖,基部楔形,上面深

  • 紫云小檗

    形态特征常绿灌木,高约1.5-2.5米。老枝暗灰色,圆柱形,无毛,幼枝紫黑色,带光泽;茎刺缺如或细弱,三分叉,腹面扁,淡黄色,长5-6毫米。叶厚革质,椭圆形或狭椭圆形,偶有倒披针形,长4-11厘米,宽1-3厘米,先端渐尖或锐尖,基部楔形,上面深绿色,中脉凹陷,侧脉不显,背面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