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天竺
南天竺(学名:南天竹,拉丁学名:NandinadomesticaThunb.)为小檗科南天竹属常绿小灌木。茎常丛生而少分枝,高1-3米,光滑无毛,幼枝常为红色,老后呈灰色。我国大部分地区及日本均有分布。生于山地林下沟旁、路边或灌丛中。海拔1200米以下。根、叶具有强筋活络,消炎解毒之效,果为镇咳药。但过量有中毒之虞。各地庭园常有栽培,为优良观赏植物。
- 拉丁名
- Nandina domestica Thunb.
- 别名
- 南天竺,玉珊珊,野猫伞
- 门
- 被子植物门
- 纲
- 双子叶植物纲
- 亚纲
- 原始花被亚纲
- 目
- 毛茛目
- 科
- 小檗科
- 种
- 南天竹
- 亚科
- 圆柏亚科
- 族
- 金缕梅族
- 属
- 南天竹属
- 类型
- 常绿花灌木类
与南天竺相似植物
形态特征
常绿小灌木。茎常丛生而少分枝,高1-3米,光滑无毛,幼枝常为红色,老后呈灰色。叶互生,集生于茎的上部,三回羽状复叶,长30-50厘米;二至三回羽片对生;小叶薄革质,椭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2-10厘米,宽0.5-2厘米,顶端渐尖,基部楔形,全缘,上面深绿色,冬季变红色,背面叶脉隆起,两面无毛;近无柄。圆锥花序直立,长20-35厘米;花小,白色,具芳香,直径6-7毫米;萼片多轮,外轮萼片卵状三角形,长1-2毫米,向内各轮渐大,最内轮萼片卵状长圆形,长2-4毫米;花瓣长圆形,长约4.2毫米,宽约2.5毫米,先端圆钝;雄蕊6,长约3.5毫米,花丝短,花药纵裂,药隔延伸;子房1室,具1-3枚胚珠。果柄长4-8毫米;浆果球形,直径5-8毫米,熟时鲜红色,稀橙红色。种子扁圆形。花期3-6月,果期5-11月。
生长环境
南天竹性喜温暖及湿润的环境,比较耐阴。也耐寒。容易养护。栽培土要求肥沃、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对水分要求不甚严格,既能耐湿也能耐旱。比较喜肥,可多施磷、钾肥。生长期每月施1~2次液肥。盆栽植株观赏几年后,枝叶老化脱落,可整型修剪,一般主茎留15cm左右便可,4月修剪,秋后可恢复到1m高,并且树冠丰满。南天竹野生于疏林及灌木丛中,也多栽于庭园。强光下叶色变红。适宜在湿润肥沃排水良好的沙壤土生长。
分布范围
产于福建、浙江、山东、江苏、江西、安徽、湖南、湖北、广西、广东、四川、云南、贵州、陕西、河南。生于山地林下沟旁、路边或灌丛中。海拔1200米以下。日本也有分布。北美东南部有栽培。
主要价值
根、叶具有强筋活络,消炎解毒之效,果为镇咳药。但过量有中毒之虞。各地庭园常有栽培,为优良观赏植物。
栽培技术
选地整地
选择土层深厚、肥沃、排灌良好的沙壤土。山坡、平地排水良好的中性及微碱性土壤也可栽植。还可利用边角隙地栽培。栽前整成120~150厘米宽的低床或高床。
田间管理
南天竹适宜用微酸性土壤,可按沙质土5份、腐叶土4份,粪土1份的比例调制。栽前,先将盆底排水小孔用碎瓦片盖好,加层木炭更好,有利于排水和杀菌。一般植株根部都带有泥土,如有断根、撕碎根、发黑根或多余根应剪去,按常规法加土栽好植株,浇足水后放在荫凉处,约15天后,可见阳光。每隔1~2年换盆一次,通常将植株从盆中扣出,去掉旧的培养土,剪除大部分根系,去掉细弱过矮的技干定干造型,留3~5株为宜,用培养土栽入盆内,蔽荫管护,半个月后正常管理。南天竹在半荫、凉爽、湿润处养护最好。强光照射下,茎粗短变暗红,幼叶“烧伤”,成叶变红;十分荫蔽的地方则茎细叶长,株丛松散,有损观赏价值,也不利结实。南天竹适宜生长温度为20℃左右,适宜开花结实温度为24~25℃,冬季移入温室内,一般不低于0℃。翌年清明节后搬出户外。
南天竹浇水应见干见湿。干旱季节要勤浇水,保持土壤湿润;夏季每天浇水一次,并向叶面喷雾2~3次,保持叶面湿润,防止叶尖枯焦,有损美观。开花时尤应注意浇水,不使盆土发干,并于地面洒水提高空气湿度,以利提高受粉率。冬季植株处于半休眠状态,不要使盆土过湿。浇水时间,夏季宜在早、晚时行,冬季宜在中午进行。南天竹在生长期内,细苗半个月左右施一次薄肥(宜施含磷多的有机肥)。成年植株每年施三次干肥,分别在5、8、10月份进行,第三次应在移进室内越冬时施肥,肥料可用充分发酵后的饼肥和麻酱渣等。施肥量一般第一、二次宜少,第三次可增加用量。在生长期内,剪除根部萌生枝条、密生枝条,剪去果穗较长的枝干,留1、2枝较低的枝干,以保株型美观,以利开花结果。
湿度光照
喜欢湿润或半燥的气候环境,要求生长环境的空气相对温度在50~70%,空气相对湿度过低时下部叶片黄化、脱落,上部叶片无光泽。由于它原产于亚热带地区,因此对冬季的温度的要求很严,当环境温度在8℃以下停止生长。
对光线适应能力较强,放在室内养护时,尽量放在有明亮光线的地方,如采光良好的客厅、卧室、书房等场所。在室内养护一段时间后(一个月左右),就要把它搬到室外有遮荫(冬季有保温条件)的地方养护一段时间(一个月左右),如此交替调换。
本种特点
根据杨光辉55667(线叶南天竹副模式,PE),叶为椭圆形,边缘不呈波状。236任务组0498号(PE),共有二份标本,其中一份叶为椭圆形,而另一份叶为线状披针形,边缘常呈波状。这似应视为种内变异。
-
短梗小檗
产地分布产于甘肃形态特征落叶灌木,高约2米。老枝具棱槽,淡黄色,无毛,幼枝淡红色,具条棱,被短柔毛,老后渐变无毛;茎刺三分叉,长1-3厘米,腹面具槽。叶纸质,倒卵形或倒卵状长圆形,长2-8厘米,宽0.8-3.5厘米,先端钝或急尖,上面暗绿色,疏
-
长苞小檗
形态特征落叶灌木,高不及1米。老枝暗灰色,明显具槽,无疣点,幼枝淡黄色,有时暗紫红色;茎刺细弱,三分叉,长10-15毫米,与枝同色。叶纸质,倒卵形或椭圆状倒卵形,长17-40毫米,宽7-17毫米,先端圆钝,基部楔形,上面亮绿色,中脉扁平,侧脉4-5对,背面淡灰绿色,中脉和侧脉
-
十大功劳
形态特征灌木,高0.5-2(-4)米。叶倒卵形至倒卵状披针形,长10-28厘米,宽8-18厘米,具2-5对小叶,最下一对小叶外形与往上小叶相似,距叶柄基部2-9厘米,上面暗绿至深绿色,叶脉不显,背面淡黄色,偶稍苍白色,叶脉隆起,叶轴粗1-2毫米,节间1.5-4厘米,往上渐短;
-
光叶小檗
产地分布产于云南、四川、西藏形态特征落叶灌木,高1-2米。老枝棕黄色,具条棱,光滑无毛,散生黑色疣点,幼枝棕红色;茎刺单一或三分叉,长2-15毫米,细弱,有时缺如。叶纸质,狭倒卵形,长1.5-2.5厘米,宽6-8毫米,先端圆形或钝尖,基部楔形,
-
粉果小檗
产地分布我国南方多分布,广东、广西、云南等地。形态特征小枝光滑无毛。叶薄革质,椭圆形至阔椭圆形,有刺状齿,下面有白霜,花黄色,10~25朵簇生于叶腋。浆果卵圆形,密被白粉。生长习惯生于海拔2700米的疏林中。
-
长蕊淫羊藿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植株高约30厘米。地下茎短而横走。一回三出复叶基生和茎生,具3枚小叶;小叶革质,卵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长达8厘米,宽达3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深心形,两侧裂片近相等,分离,先端急尖,侧生小叶基部裂片极不相等,先端渐尖,上面深绿色,背面光滑无毛,叶缘具稀疏刺锯齿
-
单对十大功劳
产地分布暂无形态特征暂无生长习惯暂无繁殖培育暂无园林用途暂无病虫害防治暂无
-
工布小檗
产地分布产于西藏形态特征落叶灌木,高约2米。老枝暗紫红色,带光泽,无疣点,幼枝亮红色,无毛;茎刺三分叉,淡黄色,长1-2.5厘米,腹面具槽。叶纸质,倒披针形,长1-5厘米,宽0.5-1.5厘米,先端急尖,具短尖头,基部狭楔形,上面深绿色,中脉侧
-
粗齿小檗
产地分布产于西藏形态特征落叶灌木,高1-2米。枝紫黑色,近圆柱状,被白粉;茎刺细弱,扁平,长5-7毫米,桔黄色。叶厚纸质,宽倒卵形,偶近圆形,长1.7-5.5厘米,宽1.5-3.5厘米,先端圆形,有时凹缺,呈倒心形,基部楔形,上面暗绿色,中脉和
-
丛林小檗
产地分布产于云南形态特征常绿灌木,高1-2米。茎圆柱状,幼枝微带红色,老枝淡黄色,光滑无毛,具明显棕黑色疣点;茎刺三分叉,长1-2厘米,腹面扁平或具微槽。叶革质,叶形变化大、通常椭圆形,长5-9.5厘米,宽1.5-2厘米,先端近渐尖或急尖,基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