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羊蹄甲
缅甸羊蹄甲(学名:Bauhiniaornata)是豆科羊蹄甲属的植物。分布在缅甸等地,生长于海拔300~500米的地区,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 拉丁名
- Bauhinia ornata
- 别名
- 利黄藤、追风藤
- 门
- 被子植物门
- 纲
- 双子叶植物纲
- 亚纲
- 原始花被亚纲
- 目
- 蔷薇目
- 科
- 豆科
- 种
- 缅甸羊蹄甲
- 亚科
- 云实亚科
- 族
- 紫荆族
- 属
- 羊蹄甲属
- 类型
- 藤本类
与缅甸羊蹄甲相似植物
形态特征
高大藤本,具卷须;幼枝被亮锈色丝质柔毛。叶纸质,心状卵形至心状圆形,长18-21厘米,宽16-18厘米,基部深心形,先端分裂达叶长的1/2或1/3,裂片先端急尖或钝渐尖,罅口具中肋伸出所成之芒尖,嫩时下面疏被伏贴锈色柔毛,不久即变秃净;基出脉9-11条;叶柄长8-11厘米,被锈色丝质柔毛。伞房花序式的总状花序顶生或侧生,多花,被黄褐色柔毛;花梗纤细,长2.5-5厘米,被毛,常聚集于稍长或短的总花梗先端;苞片宿存,披针形,长3-5毫米,被毛;小苞片小,长圆状披针形,着生于花梗中部;萼在花蕾时梨状,贴生柔毛,萼裂片5,卵形,长6-7毫米,开花时仍粘合为佛焰状的2片,后外反且渐离生;花瓣白色,倒卵形,长15-25毫米,宽10-15毫米,外面疏被柔毛,边缘略呈波状;能育雄蕊3枚,花丝长约3厘米;子房近无柄,被黄褐色长柔毛,花柱纤细而长,无毛,柱头小,头状。荚果带状,扁平,开裂,长18-30厘米,宽4-6厘米,果瓣厚,木质,无毛,具斑点,有种子3-4颗;种子近圆形,扁平,褐黑色,直径约27厘米。
生长环境
生长于海拔300~500米的地区。
分布范围
主要分布在缅甸等地。
-
丽江木蓝
形态特征灌木,高0.6-2米。茎褐色,具棱,皮孔淡黄色,明显,幼枝褐色,被卷曲柔毛,后脱落无毛。羽状复叶长3-9厘米;叶柄长1-2.3厘米,叶轴圆柱形,上面有浅槽,与叶柄均被棕褐色并间生白色半开展丁字毛;托叶线状披针形,长3-6毫米,被毛小叶2-4对,对生,椭圆
-
狸尾豆
形态特征叶多为3小叶,稀兼有单小叶;托叶三角形,长3毫米,宽约1毫米,先端尾尖,被灰黄色长柔和缘毛;叶柄长1-2厘米,有沟槽;小叶纸质,顶生小叶近圆形或椭圆形至卵形,长2-6厘米,宽1.5-3厘米,先端圆形或微凹,有细尖,基部圆形或心形,侧生小叶较小,上面略粗糙,下面被灰黄色
-
厚叶黄耆
形态特征植株多年生草本。根根粗壮,直伸。茎茎多数,铺散状,高5-12厘米,无毛,带紫红色,具细条纹。叶羽状复叶有13-19片小叶,长4-8厘米;叶柄长2-4厘米;托叶膜质,离生,
-
骆驼刺
形态特征半灌木,高25-40厘米。茎直立,具细条纹,无毛或幼茎具短柔毛,从基部开始分枝,枝条平行上升。叶互生,卵形、倒卵形或倒圆卵形,长8-15毫米,宽5-10毫米,先端圆形,具短硬尖,基部楔形,全缘,无毛,具短柄。总状花序,腋生,花序轴变成坚硬的锐刺,刺长为叶的2-3倍,无
-
拟狐尾黄耆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根圆锥形,直径7-8毫米,少分枝。茎直立,单生,高25-50厘米,直径4-5毫米,有细棱,不分枝,疏被开展、白色柔毛。羽状复叶有25-31片小叶,长10-25厘米,叶柄长2-3厘米,连同叶轴散生白色长柔毛或近无毛;托叶卵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长10-20毫米,
-
蝶豆花
豆科蝶豆属。蝴蝶花豆属,约70种,为典型的热带蔓性草本植物,,因花朵形似蝴蝶,故名之。蝶豆花是天然的食物染色剂。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一带有些糕点是蓝色的,就是用蝶豆花的色素来染色的。种子有毒,具轻泻作用,根有缓泻及利尿之效。
-
墨水树
形态特征落叶小乔木,高达8m;枝常具刺。偶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4~8,倒心状三角形,长1.5~2.5cm,先端凹,亮绿色。花小,金黄色,近整齐;成密花的腋生总状花序,长达11cm。荚果扁,披针状长椭圆形,长达5cm。花期春至夏初;果期夏至秋季。生长环境
-
野豇豆
入药部位根。性味味甘、苦,性平。归经归胃、大肠、肝经。功效解毒益气,生津,利咽。主治用于头昏乏力,暑热烦渴,乳少,失眠,阴挺,脱肛,风火牙痛,疮疖,
-
樟木黄耆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根较粗或纤细,褐色。茎纤细,平卧,长40-50厘米,直径1-1.5毫米,下部近无毛,上部散生白色柔毛。羽状复叶有15-21片小叶,长2-4厘米,叶柄长3-5毫米,连同叶轴上面被白色短毛;托叶离生,披针形,长2-3毫米,近无毛;小
-
苦参
入药部位植物的干燥根。性味味苦,性寒。归经归心、肝、胃、大肠、膀胱经。功效清热燥湿,杀虫,利尿。主治用于热痢,便血,黄疸尿闭,赤白带下,阴肿阴痒,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