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植物 > 乔木植物 > 五叶爬山虎

五叶爬山虎

编辑:寿萱瑞发布时间:2021-02-09 14:40:19

五叶地锦(学名:Parthenocissusquinquefolia(L.)Planch.)是葡萄科,地锦属木质藤本植物。小枝圆柱形,无毛。卷须顶端嫩时尖细卷曲,叶片掌状,顶端短尾尖,基部楔形或阔楔形,边缘锯齿,上面绿色,下面浅绿色,两面无毛,网脉不明显;叶柄无毛,多歧聚伞花序,花蕾椭圆形,萼片碟形,无毛;

拉丁名
Parthenocissus quinquefolia (L.) Planch.
别名
五叶爬山虎、爬墙虎
被子植物门
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
原始花被亚纲
鼠李目
葡萄科
五叶地锦
亚科
波罗蜜亚科
榕族
地锦属
类型
藤本类

与五叶爬山虎相似植物

形态特征

木质藤本。小枝圆柱形,无毛。卷须总状5-9分枝,相隔2节间断与叶对生,卷须顶端嫩时尖细卷曲,后遇附着物扩大成吸盘。

叶为掌状5小叶,小叶倒卵圆形、倒卵椭圆形或外侧小叶椭圆形,长5.5-15厘米,宽3-9厘米,最宽处在上部或外侧小叶最宽处在近中部,顶端短尾尖,基部楔形或阔楔形,边缘有粗锯齿,上面绿色,下面浅绿色,两面均无毛或下面脉上微被疏柔毛;侧脉5-7对,网脉两面均不明显突出;叶柄长5-14.5厘米,无毛,小叶有短柄或几无柄。

花序假顶生形成主轴明显的圆锥状多歧聚伞花序,长8-20厘米;花序梗长3-5厘米,无毛;花梗长1.5-2.5毫米,无毛;花蕾椭圆形,高2-3毫米,顶端圆形;萼碟形,边缘全缘,无毛;花瓣5,长椭圆形,高1.7-2.7毫米,无毛;雄蕊5,花丝长0.6-0.8毫米,花药长椭圆形,长1.2-1.8毫米;花盘不明显;子房卵锥形,渐狭至花柱,或后期花柱基部略微缩小,柱头不扩大。

果实球形,直径1-1.2厘米,有种子1-4颗;种子倒卵形,顶端圆形,基部急尖成短喙,种脐在种子背面中部呈近圆形,腹部中棱脊突出,两侧洼穴呈沟状,从种子基部斜向上达种子顶端。花期6-7月,果期8-10月。

生长环境

喜温暖气候,具有一定的耐寒能力,耐荫、耐贫瘠,对土壤与气候适应性较强,干燥条件下也能生存。在中性或偏碱性土壤中均可生长。

分布范围

原产北美。中国东北、华北各地栽培。

繁殖方法

通常都是在生长季节采用扦插、压条和播种方式繁殖。根据五叶地锦容易生根的特点,在入冬时节剪截插穗,挖坑埋藏,从而大量地繁殖了五叶地锦,从工程适期栽植后的表现来看,效果是比较理想的。

⒈预挖埋藏坑。入冬前,择背风向阳处,挖埋藏坑,长宽随机,但深度要在100厘米以上,以营造适宜的温度(3℃至10℃)、潮润环境,利于插穗在埋藏过程中完成生根、发芽。

⒉剪穗成捆。10月下旬以后,选取粗壮无病枝条,自下而上,剪截成20至25厘米长的插穗,上带3至5个芽眼,注意最下端剪口要在基部芽眼以下0.5厘米处,以利生根,然后把插穗按极性一致原则,蹲平基部,顺理成捆,最好计数捆牢,以便于后续操作。

⒊埋藏覆土。插穗剪截成捆后,最好当日剪当日入坑埋藏。埋藏时,要注意插穗极性,一定要使基部朝下,成捆的插穗可一捆挨一捆地直立码放,然后在插穗顶部回覆潮润的干净土,约5厘米厚,不使插穗顶部暴露。以后,再根据气温的渐低变化,进行分次覆土,到进入1月份最低气温到来前,其覆土的最后累积应厚达50至70厘米。

栽培技术

土壤

清除种植区土壤中的各种草根及杂物,将腐熟的有机肥(农家肥、羊板粪等)、化肥(过磷酸钙、磷酸二按)、杀虫剂等依次施入、撒匀、深翻,然后耙地整平,浇透水,搁置一段时间后,再浅翻土壤表层,用手铲挖种植穴,深度10-15厘米,穴间距15厘米,按地形或设计要求挖穴,以便将来攀缘覆盖建筑物或坡面。在穴内栽植,覆土踏实,然后修剪至离地表高度10厘米左右,灌水。

管理

前期管理:种植15天左右,腋芽从茎部开始萌发,萌发前期生长比较缓慢,从根系萌发多个分枝,一般为5-7个,至5月25日左右,每一个分枝长度达到25-30厘米,分枝顶端有吸盘。此阶段主要管理任务为灌水、松土、除草等。

中后期管理:当每一分枝长度达到30厘米后,茎生长加快,此时要用竹竿搭架或拉攀缘线绳,以利于五叶地锦攀爬,如果分枝太多可适当摘除。6月中旬至7月下旬由于天气炎热,植株生长缓慢。立秋后,生长加快,同时加速木质化,9月20日左右停止生长,全年生长量可达2.2-2.5米,此阶段主要管理为灌水、除草、松土、追肥、修剪等。越冬前要灌足水,以保证土壤有良好的墒情。

越冬管理:冬季至第二年2月,要视天气干旱情况和土壤墒情,灌溉1-2次,在不背风及不向阳处,要适当搭风障,以利越冬。春季天气转暖后,要及时清理种植区,修剪干枝,清理枯叶,及时灌水,然后松土,追施化肥和有机肥,以利植物返青。

病虫防治

因五叶地锦的抗逆性强,遭受病害和虫害的侵袭少,不容易感染病虫害。

主要价值

五叶地锦在园林绿化中大有可为,它整株占地面积小,向空中延伸,很容易见到绿化效果,而且抗氯气强,随着季相变化而变色,是绿化、美化、彩化、净化的垂直绿化好材料。

相关植物
  • 花叶地锦

    产地分布产陕西、甘肃、河南、湖北、四川、广西、贵州、云南。形态特征木质藤本。小枝显著四棱形,无毛。卷须总状4-7分枝,相隔2节间断与叶对生,卷须顶端嫩时膨大呈块状,后遇附着物扩大成吸盘状。叶为掌状5小叶,小叶倒卵形、倒卵长圆形或宽倒卵披针形,长

  • 毛狭叶崖爬藤

    形态特征本变种与狭叶崖爬藤(原变种)的区别在于,小枝、花序梗、花梗、叶柄及叶下面脉上被短柔毛。花期6月,果期8-11月。生长环境毛狭叶崖爬藤生于海拔2300-2600米的山谷林中。分布范围毛狭叶崖爬藤产于云南、西

  • 菱叶崖爬藤

    产地分布产四川(冕宁)、云南。形态特征草质或半木质藤本。小枝圆柱形,有纵棱纹,无毛。卷须4-7掌状分枝,相隔2节间断与叶对生。叶为3小叶,小叶菱状卵圆形或椭圆形,长3-11厘米,宽1.5-7厘米,顶端渐尖或急尖,中央小叶基部楔形,外侧小叶基部不

  • 锦屏藤

    形态特征多年生常绿草质藤蔓植物,具卷须,与叶对生;攀援茎,茎蔓草质柔韧,呈扁形或圆柱形,老茎蔓呈灰白色,表皮粗糙,嫩茎青绿色,表皮光滑油亮,主蔓粗度达2~3厘米,蔓长10~15米;气生根线形,着生于茎节处,每节可长出5~7条气生根,短截的气生根可分生多条侧根,下垂生长。初生气

  • 毛菱叶崖爬藤

    形态特征菱叶崖爬藤(原变种)T.triphyllum(Gagnep.)W.T.Wangvar.triphyllum草质或半木质藤本。小枝圆柱形,有纵棱纹,无毛。卷须4-7掌状分枝,相隔2节间断与叶对生。叶为3小叶,小叶菱状卵圆形或椭圆形,长3-11

  • 大叶白粉藤

    产地分布产四川、云南。泰国、印度和斯里兰卡也有分布。形态特征木质大藤本。小枝圆柱形,密被丁字着生柔毛。卷须总状5-7分枝,相隔2节间断与叶对生。叶卵圆形,不分裂或微浅3裂,长9-24厘米,宽8-20厘米,顶端渐尖、短尾尖或急尖,基部心形,边缘有

  • 疣枝刺葡萄

    产地分布暂无形态特征暂无生长习惯最低海拔:1200最高海拔:1600生境:山坡灌木丛中繁殖培育暂无园林用途暂无病虫害防治

  • 绒毛蛇葡萄

    产地分布产云南。形态特征木质藤本。小枝圆柱形,有纵棱纹,被灰色或灰褐色糙毛。叶为单叶,长2-5.5厘米,宽2-5厘米,顶端常3浅裂,基部近截形或阔楔形,边缘每侧有8-10个圆钝锯齿,上面绿色,伏生糙毛,下面灰绿色,密被灰色糙毛,基出脉3,中央脉

  • 东南葡萄

    产地分布产安徽、江西、浙江、福建、海南、广东、广西。形态特征木质藤本;幼枝近圆柱形,无毛,带红紫色;卷须与叶对生。叶无毛,卵形,有时狭卵形,长9-19厘米,宽4-12.5厘米,顶端短渐尖,基部深心形,边缘疏生小齿,下面密被白粉,侧脉5-6对,下

  • 滇南青紫葛

    形态特征木质藤本。小枝圆柱形,有纵棱纹,被褐色短柔毛。卷须不分枝,相隔2节间断与叶对生。叶为单叶,心状卵圆形,长5-8厘米,宽3.5-6厘米,顶端渐尖,基部心形,基缺圆形,边缘每侧有35-40个尖锐锯齿,上面深绿色,被微硬毛,下面浅绿色,脉间无毛;基出脉5,中脉有侧脉3-4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