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果黄耆
小果黄耆(学名:Astragalustataricus)是豆科黄芪属的植物,为中国的特有植物。分布在中国大陆的辽宁、山西、内蒙古、河北等地,多生在山坡草地以及沙地上,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 拉丁名
- Astragalus tataricus
- 别名
- 灵川大节竹
- 门
- 被子植物门
- 纲
- 双子叶植物纲
- 亚纲
- 原始花被亚纲
- 目
- 蔷薇目
- 科
- 豆科
- 种
- 狐尾黄耆
- 亚科
- 蝶形花亚科
- 族
- 山羊豆族·黄耆亚族
- 属
- 黄耆属
- 类型
- 草本类
与小果黄耆相似植物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被灰白色的伏贴柔毛。根粗壮,直伸。茎多数,基部分枝,平卧或上升,高15-45厘米。奇数羽状复叶,具13-25片小叶,长2-7厘米;叶柄长1-2.5厘米;托叶离生,三角状披针形,长2-3毫米;小叶披针形或长圆形,长3-8毫米,宽1-3毫米,先端钝或微凹,基部宽楔形,两面散生白色柔毛,具短柄。总状花序生8-12花,较密集呈头状;总花梗腋生,较叶长;苞片线状披针形,长1-2毫米;小苞片缺;花梗较苞片短,连同花序轴密被黑色或混有白色的短柔毛;花萼钟状,长3-4毫米,外面被黑色或混有白色伏贴短柔毛,萼齿线形,较萼筒稍短;花冠淡红色或近白色,旗瓣近圆形或倒卵形,长6-7毫米,先端微凹,基部具短瓣柄,翼瓣较旗瓣略短,瓣片狭长圆形,具短耳,瓣柄长约2毫米,龙骨瓣与翼瓣近等长,瓣片半圆形;子房线形,散生白色柔毛,具柄。荚果近椭圆形,长5-8毫米,被白色短柔毛,先端急尖,果颈与宿萼等长或稍长,1室,有5-7枚种子;种子肾形,栗褐色,长约2毫米。花期6-7月,果期7-8月。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1000-1500米间的山坡草地或沙地上。模式标本采自内蒙古。
分布范围
产辽宁西部、内蒙古、河北、山西。
-
丝梗杭子梢
基本信息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原始花被亚纲Archichlamydeae蔷薇目Rosales蔷薇亚目Rosineae豆科Leguminosae
-
矮棘豆
形态特征羽状复叶大,叶轴被黄色柔毛;托叶卵状三角形,长6毫米,宽3毫米,宿存,上面无毛,下面疏被黄色柔毛;小叶10-15对,卵状披针形,长5-8毫米,宽约3毫米,先端尖,基部圆形,两面被黄色柔毛,无柄或近无柄。密集头状的总状花序,很大;花具短梗或几无梗;苞片狭披针形,上面无毛
-
大托叶猪屎豆
形态特征植株直立高大草本,体高60-150厘米;茎枝圆柱形,近于无毛。叶托叶卵状三角形,长约1厘米;单叶,叶片质薄,倒披针形或长椭圆形,长7-15厘米,宽2-5厘米,先端钝或具短尖,基部阔楔形,上面无毛,下面被贴伏的丝质短柔毛
-
巫山黄耆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根直伸,绳索状。茎丛生,少分枝,长达12厘米,被开展的柔毛。奇数羽状复叶,具11-17片小叶,长达14厘米;叶柄长1-4.5厘米;托叶三角形,互相合生,边缘具白色缘毛;小叶宽卵形至长圆形,长达10毫米,宽达8毫米,
-
三点金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平卧,高10~50厘米。茎纤细,多分枝,被开展柔毛;根茎木质。叶为羽状三出复叶,小叶3;托叶披针形,膜质,长3~4毫米,宽1~1.5毫米,外面无毛,边缘疏生丝状毛;叶柄长约5毫米,被柔毛;小叶纸质,顶生小叶倒心形,倒三角形或倒卵形,长和宽约为2.5~10毫米
-
春花胡枝子
形态特征直春花胡枝子是立灌木,微具条棱,被疏短柔毛,分枝多,被微柔毛或绒毛。托叶钻形,基部宽,长约5毫米,红褐色,被疏柔毛;叶柄长7-10毫米,被黄或白色柔毛;小叶长倒卵形或卵状椭圆形,长3-5.5厘米,宽约2厘米,先端圆或微凹,具短刺尖,基部圆形,上面被疏柔毛,下面被长柔毛
-
博格多山棘豆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高3-4厘米。茎缩短,纤细。轮生羽状复叶长(1.5)3-5厘米;托叶狭披针形,于基部与叶柄贴生,彼此合生,先端长渐尖,被短硬毛一部分对生,一部分叶柄与叶轴密被弯曲白色短绵毛和稀疏白色长绵毛;小叶4-9对〔和轮),每轮3-4小叶,丛密,广椭圆形或椭圆形,稀圆
-
狭叶黄檀
形态特征藤本。小枝干时深褐色或近黑色,有皮孔,无毛或被极稀疏的短柔毛。羽状复叶长4-6(-10)厘米;叶轴和叶柄略被短柔毛;托叶卵形,脱落;小叶15-20对,两端钝或圆形,嫩时两面疏被伏贴短柔毛,后除下面中脉外,渐变无毛;小叶柄极短,近无毛。圆锥花序腋生,长4-
-
矮灰毛豆
形态特征茎细硬,具棱,密被伸展硬毛。羽状复叶长2-4厘米,叶柄长3-10毫米;托叶线状三角形或钻形,长3-4毫米;小叶3(-6)对,楔状长圆形呈倒披针形,长1.2-2厘米,宽0.4-0.8厘米,先端截平或钝,短尖头,基部楔形,由面被平伏柔毛,下面被伸展毛,侧脉6-7对,不明显
-
短叶锦鸡儿
入药部位根。性味味苦、辛,性寒。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主治高血压病,痈疽,疮疖肿痛。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熬膏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