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苜蓿
杂交苜蓿(学名:MedicagovariaMartyn),是双子叶植物纲、豆科、苜蓿属多年生草本植物。高可达米,全株被淡黄色绢毛;茎直立,圆柱形。托叶狭三角形,锥尖,全缘,小叶倒卵形至倒心形,先端钝圆或微凹,基部阔楔形,上面几无毛,下面被细绢毛,总状花序腋生,密被绢毛;苞片小,披针状锥尖,萼钟形,萼齿披针状三角形,比萼筒短,子房线形,荚果扁平,种子肾形,5月开花。原产欧洲地中海区域,我国见于栽培作观赏用。(概述图参考来源:)
- 拉丁名
- Medicago varia Martyn
- 别名
- 刺苜蓿,刺荚苜蓿,黄花苜蓿,金花菜,母齐头,黄花草子
- 门
- 被子植物门
- 纲
- 双子叶植物纲
- 亚纲
- 原始花被亚纲
- 目
- 蔷薇目
- 科
- 豆科
- 种
- 杂交苜蓿
- 亚科
- 蝶形花亚科
- 族
- 车轴草族
- 属
- 苜蓿属
- 类型
- 草本类
与杂交苜蓿相似植物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60-80(-120)厘米,茎直立、平卧或上升,具四棱,多分枝,上部微被开展柔毛。
羽状三出复叶;托叶披针形,先端渐尖,基部稍具齿裂,脉纹清晰;下部叶柄较小叶长,上部均比小叶短;小叶长倒卵形至椭圆形,纸质,近等大,长10-20(-25)毫米,宽(3)5-10毫米,先端钝圆,具由中脉伸出长齿尖,基部钝圆或阔楔形,叶缘中部以上具浅锯齿,上面无毛,下面微被贴伏柔毛,侧脉8对;顶生小叶具稍长小叶柄。
花序长圆形,具花8-15朵,初时紧密,花期伸长而疏松;总花梗挺直,腋生比叶长;苞片线状锥形,通常比花梗短;花长9-10(-11)毫米;花梗长2-3毫米;萼钟形,微被毛,萼齿披针状三角形,与萼筒等长或稍长;花冠各色,花期内逐渐变化,由灰黄色转蓝色、紫色至深紫色,也有棕红色的,旗瓣卵状长圆形,常带条状色纹,先端微凹,比翼瓣和龙骨瓣长,翼瓣与龙骨瓣几等长,均钝头,并具瓣柄;子房线形,被柔毛,花柱短,略弯曲,柱头头状,胚珠6-8粒。
荚果旋转(0.5)1-1.5(2)圈,松卷,径(4)7-9(-12)毫米,中央有孔,被贴伏柔毛,脉纹不清晰;有种子3-6粒。种子卵形,棕色。花期7-8月。
分布范围
杂交苜蓿分布在中国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
主要价值
原产欧洲地中海区域,我国见于栽培作观赏用。
本种系紫苜蓿和野苜蓿自然杂交产生的类型,性状变化较大,分布地区与二者相同。
Vassilczenko(1949)发表的MedicagoroborovskiiVass.M.alasshanicaVass.两个种,系产自我国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一带,模式标本未见。据描述和模式产地的标本看来,可能也是本杂交类型的种。
收获贮藏
苜蓿为多年生木牧草植物,在西藏主要河谷农区一年一般可收割3次。若遇干旱年份,灌溉条件较差的地块,苜蓿只能收获2次。收割的时期为现蕾末期至初花期,即1/10的苜蓿开花为宜,此时蛋白质的含量高,品质好,而且下一茬苜蓿生长最快。在白朗第一次收割时间为6月初,第二次收割时间为7月底,第三次收割时间为10月中下旬。每次收割留茬在8厘米以下。最后一次收割不要太晚,否则影响养分的积累,不利于安全越冬,一般留30天的生长期后越冬。
收割可采用人工或机械收割。每次收割后晾晒时,尽量避免雨水淋溶或牲畜践踏等因素造成落叶,否则苜蓿草的质量会下降。当草含水量降至18%以下,及时用机械打捆。
苜蓿青干
草架干燥法
草架主要是利用独木架、三角架、铁丝长架和棚架等。用草架干燥法时,首先将割下的苜蓿鲜草在地面干燥1-2天,使其含水量降至45%-50%,然后再用草叉将草上架,遇雨时不用干燥立即上架。堆放饲草时应自下而上逐层堆放,草层厚度最高不超过70-80厘米,最底层饲草应高出地面20-30厘米。堆放完毕后将草架两侧饲草整理平顺,雨水可沿其侧面流至地表,从而减少雨水进入草内。
草棚贮存法
建造简易干草棚,在棚内设置草架,用草叉将草上架,进行青干贮藏。或利用农民家中一楼牛圈,修建草架,进行贮藏。
-
红毛羊蹄甲
形态特征木质藤本;嫩枝、叶背、叶柄、花序、花梗、萼和荚果均密被赤褐色粗毛、茸毛或绒毛。叶近革质,卵状圆形,长、宽均为6-8.5厘米,基部心形,先端2裂达中部,裂片先端圆钝,上面无毛或沿脉上被小柔毛,下面密被赤褐色茸毛,最后毛渐疏并褪色;基出脉9-11条;托叶镰刀状,长5-7毫
-
大巢菜
形态特征植株多年生草本,高40-100厘米。灌木状,全株被白色柔毛。茎根茎粗壮,直径可达2厘米,表皮深褐色,近木质化。茎有棱,多分支,被白柔毛。叶偶数羽状复叶顶端卷须有2-3分支或单一,托叶2
-
线苞两型豆
形态特征缠绕草质藤本。茎纤细,略具棱,幼嫩时密被黄褐色倒生长硬毛,后逐渐脱落。叶具羽状3小叶;托叶线形至线状披针形,长4-5毫米,具脉纹;叶柄长4.5-8厘米;小叶膜质或近膜质,卵形至宽卵形,长4.5-6厘米,宽3-5.5厘米,侧生小叶斜卵形,较小,先端骤窄短渐尖,基部圆形或
-
头序歪头菜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高70厘米,根茎木质化。茎直立,单一或少数分支,微被柔毛。叶具1对小叶,几无柄,叶轴顶端具细短尖头;托叶与小叶同型,卵状披针形,先端锐尖,基部钝圆,呈耳状,全缘。小叶宽卵形至近菱形,长4-7(-10)厘米,宽3.5-5(-17)厘米,纸质,先端锐尖,基部钝
-
狭叶山黧豆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根具块根。茎直立,高60-80厘米,无毛,具明显纵沟。托叶半箭形,披针形至线形,长1-2.5厘米,宽2-5毫米;叶轴末端具披针状短尖;小叶2-4,线形,有时长圆状披针形,长5-13厘米,宽0.3-1.6厘米,先端渐尖,具细尖,基部楔形,上面绿色,下面灰绿色
-
四川棘豆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高约17厘米。根茎短,褐色。茎较短,近缩短。羽状复叶长5-8厘米;托叶硬草质,卵形,长7-11毫米,宽4-7毫米,基部与叶柄贴生,并延伸包围叶柄基部,彼此于2/3处合生,先端渐尖,被淡黄色疏柔毛;叶柄长3-4.5厘米,叶柄与叶轴上面有沟,有时于小叶之间被淡
-
四季豆
形态特征四季豆根系较发达,但再生能力弱。苗期根的生长速度比地上部分快,成株的主根可深达地下80cm,侧根到60-80cm宽,主要吸收根分布在地表15-40cm土层。幼茎因品种不同而有差异,呈绿色、暗紫色和淡紫红色。成株的茎多为绿色,少数深紫红色。茎的生长习性有无
-
龙爪槐
形态特征羽状复叶长达25厘米;叶轴初被疏柔毛,旋即脱净;叶柄基部膨大,包裹着芽;托叶形状多变,有时呈卵形,叶状,有时线形或钻状,早落;小叶4~7对,对生或近互生,纸质,卵状披针形或卵状长圆形,长2.5~6厘米,宽1.5~3厘米,先端渐尖,具小尖头,基部宽楔形或近圆形,稍偏斜,
-
巨黧豆
形态特征大型攀援木质藤本。植株常无毛或多少被稀疏短毛;茎光滑或具细纵槽纹,老茎有皱纹。羽状复叶具3小叶,叶长12-27厘米;托叶脱落;叶柄长3.5-12厘米;小叶薄纸质,顶生小叶通常椭圆状卵形,有时椭圆形,菱形或卵形,长7-16厘米,宽4-8.5厘
-
细叶野豌豆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高达100厘米。根茎黑褐色,多分枝。茎坚劲,直立或斜升,微被柔毛。偶数羽状复叶,小叶6-13对,叶轴顶端卷须有2-3分支;托叶半箭头形、2深裂、裂片披针形或锥形,长0.3-1厘米;小叶线形或线披针形,长0.5-1厘米,宽不到2.5(-4)毫米,先端钝尖,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