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蒲公英
丽江蒲公英为多年生草本。根颈部有残叶柄,密被白色长蛛丝状柔毛。产云南西部(丽江、德钦、中甸、景东)。生于海拔1900—3200米干山坡草地上。
- 拉丁名
- Taraxacum dasypodum V. Soest
- 别名
- 厚叶蒲公英
- 门
- 被子植物门
- 纲
- 双子叶植物纲
- 亚纲
- 合瓣花亚纲
- 目
- 桔梗目
- 科
- 菊科
- 种
- 荒漠蒲公英
- 亚科
- 舌状花亚科
- 族
- 菊苣族
- 属
- 蒲公英属
- 类型
- 草本类
与丽江蒲公英相似植物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根颈部有残叶柄,密被白色长蛛丝状柔毛。叶倒披针形,长7厘米,宽1.8厘米,羽状深裂,每侧裂片2-3片,顶端裂片常较大,戟形,先端略钝或全缘,侧裂片短,长约5毫米,三角形,裂片先端略尖,全缘,近无毛。花葶2至3个,略短于叶,高5-6厘米,被蛛丝状柔毛;头状花序直径15-20毫米;总苞长10毫米,淡绿色;外层总苞片卵形或卵状至披针形,长3-5毫米,宽约2毫米,具不显著的白色膜质边缘,先端增厚或有小角;内层总苞片较宽,可达2-2.5毫米,披针形或条状披针形,有略窄的淡色边缘,先端多少紫色,增厚;舌状花黄色,花柱和柱头黄色。瘦果淡麦秆黄色,长约5毫米,上部仅具数枚稀疏的小刺,其余光滑,顶端逐渐收缩为长1毫米的圆锥形喙基,喙长3-4毫米;冠毛白色,长5毫米。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1900—3200米干山坡草地上。
分布范围
产云南西部(丽江、德钦、中甸、景东)。
-
瓜叶菊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茎直立,高30-70厘米,被密白色长柔毛。叶具柄,叶片大,肾形至宽心形,有时上部叶三角状心形,长10-15厘米,宽10-20厘米,顶端急尖或渐尖,基部深心形,边缘不规则三角状浅裂或具钝锯齿,上面绿色,下面灰白色,被密绒毛;叶脉掌状,在上面下凹
-
扁毛菊
形态特征草本、亚灌木或灌木,稀为乔木。有时有乳汁管或树脂道。叶通常互生,稀对生或轮生,全缘或具齿或分裂,无托叶,或有时叶柄基部扩大成托叶状;花两性或单性,极少有单性异株,整齐或左右对称,五基数,少数或多数密集成头状花序或为短穗状花序,为1层或多层总苞片组成的总苞
-
少花黄鹌菜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高15-40厘米。根粗,垂直直伸或偏斜,生多数细根。茎细,直立,单生或少数成簇生,茎基木质,被残存的褐色叶柄,柄基被密厚的棕色或褐色绒毛,自中部向上伞房花序状分枝,上部无毛。基生叶多数,倒披针形,长3.5-13厘米,宽1.5-6.5厘米,倒向大头羽状或羽状
-
山地蒲公英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根颈部被黑褐色残存叶基,叶基腋部有少量暗褐色柔毛。叶狭倒披针形,长4-10厘米,宽10-40毫米,不分裂、具波状齿,先端钝圆,两面无毛。花葶长于叶,高10-25厘米,有时带紫红色,顶端被少量的蛛丝状毛,稀少无毛;头状花序直径25-30毫米;总苞宽钟状,长1
-
泥鳅掌
形态特征泥鳅掌植株呈矮小的肉质灌木状,茎圆筒形,两头略尖,匍匐性,接触土壤即生根。平卧于地上,具节,每节长10~30厘米,直径1.5~2厘米,表皮灰绿或褐色,有深绿色线状纵条纹。叶线形,0.2厘米长,早干枯,但干枯后并不脱落,而是宿存在变态茎上,如同小刺。总花梗上有头状花序1
-
二叉黄鹌菜
形态特征茎常较矮小,近无叶,或多分枝或细小;头状花序较小而狭;总苞片在内层的有时有龙骨,稍加厚,结果时不变;瘦果稍扁,有不等形的纵棱,通常无明显的喙,冠毛毛状。
-
白孔雀
产地分布原产北美洲。形态特征宿根草本,株高约60-90厘米,幼株近基部的根出叶较大,春季自叶丛中抽出直立性花茎,茎出叶极小,呈线状披针形,互生。春至夏季绽开白色小花,径约1-1.5厘米,花心淡黄。生长习惯栽培土质
-
密绒亚菊
形态特征植株多年生草本,高达35厘米。茎根状茎短,顶端发出单一不分枝的长花茎和1—2条极短的长2-4厘米不育茎。花茎细长,挺直,被稠密而上部密厚的绢绒毛。叶叶沿茎密集排列。中部茎叶半圆形或扇形
-
菊花
植物学史根据经典的记载,中国栽培菊花历史已有3000多年。最早的记载见之于《周官》、《埠雅》。《礼记·月令篇》:“季秋之月,鞠有黄华”,说明菊花是秋月开花,当时都是野生种,花是黄色的。从周朝至春秋战国时代的《诗经》和屈原的《离骚》中都有菊花的记载。《离骚》有“朝饮木兰之堕露兮
-
灌木短舌菊
形态特征幼枝斜升,长3.5~10厘米,灰白色,有稠密的叶,叶肉质,灰白色,3深裂,裂片线形,尾状渐尖,全缘,上部叶不分裂,全缘。头状花序半球形,多数在枝端排成伞房花序,较少单生。总苞片覆瓦状排列,中部叶质,灰白色,边缘宽膜质。边缘舌状花约8个,椭圆形,钝,顶端3齿裂。管状花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