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植物 > 草本植物 > 铁苋菜

铁苋菜

编辑:漆雕粒颖发布时间:2021-02-20 09:31:18

铁苋菜,(拉丁文名:AcalyphaaustralisL.),大戟科、铁苋菜属一年生草本,高0.2-0.5米。小枝细长,被贴毛柔毛,毛逐渐稀疏。叶膜质,长卵形、近菱状卵形或阔披针形,长3-9厘米,宽1-5厘米。雌雄花同序,花序腋生,稀顶生。花序梗长0.5-3厘米,花梗长0.5毫米。蒴果直径4毫米,具3个分果爿,果皮具疏生毛和毛基变厚的小瘤体。种子近卵状,种皮平滑,假种阜细长。花果期4-12月。中国除西部高原或干燥地区外,大部分省区均有分布。俄罗斯远东地区、朝鲜、日本、菲律宾、越南、老挝也有分布。生于海

拉丁名
Acalypha australis L.
别名
水苏叶通泉草、四叶细辛、地菊花、山刀草、大叶山油麻、毛曲菜
被子植物门
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
原始花被亚纲
大戟目
大戟科
铁苋菜
亚科
铁苋菜亚科
铁苋菜族
铁苋菜属
类型
草本类

与铁苋菜相似植物

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高0.2~0.5米,小枝细长,被贴毛柔毛,毛逐渐稀疏。

叶膜质,长卵形、近菱状卵形或阔披针形,长3~9厘米,宽1~5厘米,顶端短渐尖,基部楔形,稀圆钝,边缘具圆锯,上面无毛,下面沿中脉具柔毛;基出脉3条,侧脉3对;叶柄长2~6厘米,具短柔毛;托叶披针形,长1.5~2毫米,具短柔毛。

雌雄花同序,花序腋生,稀顶生,长1.5~5厘米,花序梗长0.5~3厘米,花序轴具短毛,雌花苞片1~2(-4)枚,卵状心形,花后增大,长1.4~2.5厘米,宽1-2厘米,边缘具三角形齿,外面沿掌状脉具疏柔毛,苞腋具雌花1~3朵;花梗无;雄花生于花序上部,排列呈穗状或头状,雄花苞片卵形,长约0.5毫米,苞腋具雄花5~7朵,簇生;花梗长0.5毫米;雄花:花蕾时近球形,无毛,花萼裂片4枚,卵形,长约0.5毫米;雄蕊7~8枚;雌花:萼片3枚,长卵形,长0.5~1毫米,具疏毛;子房具疏毛,花柱3枚,长约2毫米,撕裂5-7条。

蒴果直径4毫米,具3个分果爿,果皮具疏生毛和毛基变厚的小瘤体;种子近卵状,长1.5~2毫米,种皮平滑,假种阜细长;花果期4~12月。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20-1200(-1900)米平原或山坡较湿润耕地和空旷草地,有时石灰岩山疏林下。

分布范围

中国除西部高原或干燥地区外,大部分省区均产。俄罗斯远东地区、朝鲜、日本、菲律宾、越南、老挝也有分布。

繁殖方法

可采用催芽繁殖方法,苋菜种子在凉水中浸种24小时,浸种过程中需搓洗几遍,以利吸水。在冬季、早春将浸泡过的种子捞出,用清水搓洗干净,捞出沥净水分,用透气性良好的纱布包好,再用湿毛巾覆盖,放在15~20℃条件下催芽,当有30%~50%的种子露白时,即可播种。

栽培技术

整地

宜选择杂草少的地块,苋菜对土壤要求不严格,但以土壤疏松,肥沃,保肥、保水性能好,每亩施入腐熟有机肥5000公斤,25%复合肥50公斤,精耕细作,做成畦宽1~1.2米,沟宽0.3米,沟深0.15~0.2米的高畦。

播种

铁苋菜的种子较小,播种掺些细沙或细土可以使播种均匀。每亩用种量0.25~0.5千克。可平畦撒播或条播,撒播的可用四齿耙浅搂或不搂(雨水多的潮湿季节),条播者春季可稍深、夏季宜浅,浅覆土,然后镇压,即可浇水,等待出苗。冬季、早春加盖薄层稻草保湿,再盖上一层地膜保温,大棚遮挡严实、升温。夏季加盖防晒网。

管理

温度:季、早春出苗后揭开地膜和覆盖物,浇水后在大棚内再建小型拱棚,以利保温,在外界气温较低时,于傍晚在小棚上加盖一层草帘保温。夏季出苗后,及时加盖防晒网,采取早盖晚揭。

肥水:冬季、早春要经常保持土壤湿润,浇水要小水勤浇,尽量选择在晴天上午浇水,并在齐苗后浇施一次0.2%尿素水溶液,以后7~10天追施一次,促进生长。夏季适当加大浇水量,一般在早晨、傍晚浇水。除了施足基肥外,还要进行多次追肥,一般在幼苗有2片真叶时追第1次肥,过10~12天追第2次肥,以后每采收1次追肥1次。肥料种类以氮肥为主,每次每亩可施有稀薄的人粪尿液1500~2000公斤,加入尿素5~10公斤。

除草:及时进行人工除草。播后约7~10天出苗,出苗前后应注意防治杂草,条播者可进行行间中耕除草。

病害防治

主要病害

铁苋菜抗病性较强,主要病害是白锈病,虫害是蚜虫。

防治措施

农业防治:可用吡虫啉或避蚜雾喷雾除治;

物理防治:利用黄板诱杀蚜虫,黑光灯诱杀蛾类;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对付害虫,选择对天敌杀伤力低的农药,创造有利于天敌生存的环境。采用抗生素(农用链霉素等)防治病害(软腐病)。

主要价值

药用

功效作用

铁苋菜以全草或地上部分入药,具有清热解毒、利湿消积、收敛止血的功效,用于肠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小儿疳积、吐血、衄血、尿血、便血、子宫出血、痈疖疮疡、外伤出血、湿疹、皮炎、毒蛇咬伤等,是国家三类新药苋菜黄莲素胶囊的主要原料。

民族医药

【畲药】玉碗捧真珠:全草用于赤白痢疾,伤寒痰嗽《畲医药》。

【壮药】海蚌含珠:全草研粉与瘦猪肉蒸服治小儿疳积《桂药编》。

【瑶药】耳仔茶:用于肠炎,泻泄,菌痢,血淋。

【苗药】海蚌含珠:地上部分治肠炎,痢疾,吐血,衄血,便血尿血,崩漏,外治痈疖疮疡,皮炎湿疹《湘蓝考》。Detnixwet(豆里乌):全草治白痢,腹泻《苗药集》。

【侗药】Malbonghkgal:全草主治朗鸟哕给(小儿腹泻),吓谬恰给盘(便血),朗马索信(小儿疳积)《侗医学》。

【土家药】席蚌:全草治痢疾,痔出血,青水疮,皮肤瘙痒《土家药》。

食用

铁苋菜可以嫩叶食用,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脂肪、胡萝卜素和钙,为南方各地民间野菜品种之一。

相关植物
  • 土库曼大戟

    形态特征根纤细,长1012厘米,直径o.53毫米,常不分枝,少于末端分枝。茎基部木质化且极多分枝,斜倚向上或匍匐,高613厘米,直径23毫米;节与节问明显,无毛或被少许柔毛。叶对生,近椭圆形,长3—6毫米,宽2—4毫米,先端圆,基部极偏斜,外侧呈耳状,两面被柔毛或近无毛,·全

  • 鸡尾木

    形态特征灌木,高1-2米,稀有达3米者;小枝有纵棱,绿色或有时带紫红色,无毛。叶对生或兼有互生,薄革质,狭披针形或狭椭圆形,长9-15厘米,宽1.5-2(3)厘米,顶端渐尖,尖头呈镰刀状,基部渐狭或楔形,边缘有疏细齿,齿间距2-5毫米,嫩时带红色或仅于背面的脉呈红紫色,老时两

  • 高山澳杨

    形态特征小乔木,高可达8米,顶部多分枝而形成圆形、整齐的树冠,各部均无毛。叶聚生于枝的末梢,生于枝下部则早落而仅存大而带黄色的叶痕,叶片革质,菱状卵形或卵状三角形,长和宽近相等约5-6厘米,顶端短尖至渐尖,基部短狭或钝,两侧各具一凸起的腺体,腹面绿色,有光泽,背面呈苍白色;侧

  • 野梧桐

    异名野桐、楸、白肉白:抱仔(《中国树木分类学》),赤芽楸、赤芽槲(《本草推陈》)。来源为大戟科植物野梧桐的树皮。植物形态野梧桐小乔木。茎干粗30厘米左右,树皮平滑。叶互生,丛集于枝端;嫩叶红色,叶片

  • 卵叶铁苋菜

    形态特征叶柄长1-6厘米,被长柔毛;托叶披针形,长2-4毫米,具毛。雌雄同株,雌雄花同序或异序,花序腋生,长4-5(-11)厘米,花序梗短或几无,花序轴纤细,具疏毛,雌花苞片1-5枚,散生于花序下部,雄花生于花序上部,有时花序全部为雄花或仅具1-2朵雌花;雌花苞片近心形,花后

  • 白背叶

    来源为大戟科野桐属植物白背叶Mallotusapelta(Lour.)Muell.-Arg.的根或叶。分布区域产于云南、广西、湖南、江西、福建、广东和海南。分布于越南。生长环境生于海拔30-1000米山坡或山谷灌

  • 广西白背叶

    形态特征本变种的雌花序长30-60厘米,蒴果的软刺长10-15毫米。果期8月。参见:白背叶(原变种)生长环境广西白背叶多生于疏林下。分布范围产于云南、广西、广东和福建。模式标本采自广西中国植物志

  • 印度血桐

    形态特征乔木,高10-25米;嫩枝和花序被黄褐色柔毛;小枝粗壮,无毛。叶薄革质,卵圆形,长14-17(-25)厘米,宽13-15(-23)厘米,顶端短渐尖,基部钝圆,盾状着生,具斑状腺体2个,叶缘具疏生腺齿,上面无毛或沿叶脉具疏毛,下面被柔毛和具颗粒状腺体;掌状脉9条,侧脉6

  • 异叶三宝木

    形态特征灌木,高1-2米;小枝密被黄褐色长硬毛,老枝粗糙,几无毛。叶纸质,倒披针形至长圆状倒披针形,长12-35厘米,宽4-10厘米。顶端短渐尖,尖头尾状,基部渐狭,基端耳状或近心形,全缘或中部以上有不明显疏细齿,两面疏生长柔毛,边缘具睫毛;侧脉每边8-10条,在近叶缘处弯拱

  • 假奓包叶

    形态特征灌木或小乔木,高1.5-5米;小枝、叶柄、花序均密被白色或淡黄色长柔毛。叶纸质,卵形假奓包叶假奓包叶(5张)或卵状椭圆形,长7-14厘米,宽5-12厘米,顶端渐尖,基部圆形或近截平,稀浅心形或阔楔形,边缘具锯齿,上面被糙伏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