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葵
蒲葵(拉丁学名:Livistonachinensis(Jacq.)R.Br.)为棕榈科蒲葵属的多年生常绿乔木,高可达20米,基部常膨大,叶阔肾状扇形,果实椭圆形橄榄状。
- 拉丁名
- Livistona chinensis (Jacq.) R.Br.
- 别名
- 扇叶葵、葵树、华南蒲葵
- 门
- 被子植物门
- 纲
- 单子叶植物纲
- 亚纲
- 薄囊蕨亚纲
- 目
- 初生目
- 科
- 棕榈科
- 种
- 蒲葵
- 亚科
- 贝叶棕亚科
- 族
- 贝叶棕族
- 属
- 蒲葵属
- 类型
- 热带植物类
与蒲葵相似植物
形态特征
乔木状,高5-20米,直径20-30厘米,基部常膨大。叶阔肾状扇形,直径达1米余,掌状深裂至中部,裂片线状披针形,基部宽4-4.5厘米,顶部长渐尖,2深裂成长达50厘米的丝状下垂的小裂片,两面绿色;叶柄长;1-2米,下部两侧有黄绿色(新鲜时)或淡褐色(干后)下弯的短刺。
花序呈圆锥状,粗壮,长约1米,总梗上有6-7个佛焰苞,约6个分枝花序,长达35厘米,每分枝花序基部有1个佛焰苞,分枝花序具2次或3次分枝,小花枝长10-20厘米。花小,两性,长约2毫米;花萼裂至近基部成3个宽三角形近急尖的裂片,裂片有宽的干膜质的边缘;花冠约2倍长于花萼,裂至中部成3个半卵形急尖的裂片;雄蕊6枚,其基部合生成杯状并贴生于花冠基部,花丝稍粗,宽三角形,突变成短钻状的尖头,花药阔椭圆形;子房的心皮上面有深雕纹,花柱突变成钻状。
果实椭圆形(如橄榄状),长1.8-2.2厘米,直径1-1.2厘米,黑褐色。种子椭圆形,长1.5厘米,直径0.9厘米,胚约位于种脊对面的中部稍偏下。花果期4月。
分布情况
蒲葵产中国南部,多分布在广东省南部,尤以江门市新会区种植为多。中南半岛亦有分布。
生长习性
蒲葵喜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不耐旱,能耐短期水涝,俱怕北方烈日曝晒。在肥沃、湿润、有机质丰富的工壤里生长良好。
繁殖方法
蒲葵均由播种繁殖,一般15个月开始结果。结果当年底.种子虽然成熟,但播种后需4至5月才能发芽。如是冬天采种,则宜沙土埋藏,待春末再浸种催芽后播种。最好将种子留在树上越冬,5月气温上升到的30°C左右,种子在树上全部发芽,这时采种后即时播社最佳,萌发率可达100%。
播种宜浅,窝深2-3公分,窝距约1平方尺.每窝播4粒,浇水后以筛过的生活垃圾粉末盖中,以便种子出苗。幼苗出土时需刨土,使幼苗出土整齐。
栽培技术
施肥
种子全部出苗后即可用0.2%的尿素催苗,每周一次。进人冬天,施一次腐熟的人畜粪,以补充土壤中约有机质,为幼苗育壮打下基础。每窝施量一瓢。第二年开春间苗移栽后氮、磷、钾混合施,尿素、过磷酸钙、氯化钾之比为2:2:1,浓度为0.5%,每月2一3次。每月施一次腐熟的有机肥,有杂草及时中耕。照这样管理,值株平均每月都能长出一片新叶。一年是否长出12片新叶是检验水肥管理是否得当的标志。
移栽定植
播种后第二年春天,间苗移栽,每平方尺保留1株(最多2株)。第四年春天每2平方尺保留1株,其余均另行移栽。移栽时须根极少,起苗时要尽量保护主根,以免折断。第五年春,主干已经形成,主根也形成众多须根,起苗定植要带土,而且要尽量保留须根,以确保成活。定值坑深1立方米,填人生活垃圾或其他底肥,约占坑2/3,盖上土再植树。定植后浇足水(每窝一桶,以后酌减)。移栽或定植都勿剪割叶片,以免影响树形,而且成活后生长快。如遇晴天,则采用人工喷水,避免叶片萎蔫。如晴天叶片正常则不必再浇水、喷水。
剥棕摘叶剥棕摘叶的时间都在移栽、定植的月份进行。因为在这段时间内,植株从小就受到播种、移栽、定植的锻炼,可以避免因剥棕(苞片)受到伤害而死亡。第一次剥棕要在定植后5年进行,这样形成的主干粗壮,剥早了容易造成主干上大下小。每一次剥棕都必须留第三年的叶片不剥,如果留得太少,伤其心,植株必定死亡。如果没有剥棕,对枯黄的叶片及时将贴苞片割掉,使植株一年四季都呈现出青翠的热带风光,南国景色。
防治虫害
从幼苗出土就着手进行,主要防治缕姑和钻心虫。缕姑啃食植株地下部分造成蒲葵整株死亡,钻心虫为害幼苗心叶,造成枯心。对这两种害虫都可用800-1000倍液的氧化乐果,以施肥的方式浇于植株窝内杀灭。春、夏、秋三季共用药4-5次,当发现有一株幼苗遭到危害即可用药,效果极佳。
主要价值
药用
蒲葵子为蒲葵种子,性味平、淡,具有败毒抗癌、消淤止血之功效。民间常用其治疗白血病、鼻咽癌、绒毛膜癌、食道癌。
蒲葵子提取物的各萃取部位能抑制肝癌细胞HepG2和白血病细胞HL60的增殖,有较强的体外抗肿瘤活性。
生活
可用其嫩叶编制葵扇;老叶制蓑衣等,叶裂片的肋脉可制牙签。
园林
蒲葵四季常青,树冠伞形,叶大如扇,是热带、亚热带地区重要绿化树种。常列植置景,夏日浓荫蔽日,一派热带风光。
工艺
在广东新会,除蒲葵树干未作加工利用外,葵叶已作加工簑衣、船篷、盖房顶的遮盖物和制成精美的蒲葵扇以及高级工艺品。如葵席、花篮、画扇、织扇等,远销日本、欧美和南洋等地。
植物文化
古代诗词
《白羽扇》(白居易)
素是自然色,圆因裁制功。
飒如松起籁,飘似鹤翻空。
盛夏不销雪,终年无尽风。
引秋生手里,藏月入怀中。
麈尾斑非疋,蒲葵陋不同。
何人称相对,清瘦白须翁。
《立秋夕有怀梦得》(白居易)
露簟荻竹清,风扇蒲葵轻。
一与故人别,再见新蝉鸣。
是夕凉飙起,闲境入幽情。
回灯见栖鹤,隔竹闻吹笙。
夜茶一两杓,秋吟三数声。
所思渺千里,云水长洲城。
美术作品
《蒲葵三鸡》
作者:任伯年
创作年代:1891年
规格:215.4×49.3cm
物种区分
蒲葵和棕榈二者都属于棕榈科植物,因为长得像,常常难以区分,主要区分方法:
区别蒲葵棕榈
体型蒲葵叶较大,茎杆较粗,生长较快,可长至二十米高。较矮,最高仅十米左右。
外形蒲葵叶柄上是相互分离的尖锐倒刺。叶则较大,叶裂较浅,叶片尖端自然下垂。蒲葵茎杆上的纤维较棕榈的少,且易脱落而露出树干。
棕榈叶柄上有许多连续分布的小钝刺,叶片不仅小,并且叶片裂缝较为明显,因此不适合做扇子。自然状态下,棕榈叶片末端挺直坚硬;棕榈茎杆上的纤维浓厚而密,不易脱落。
分布蒲葵耐寒力差,中国内仅分布在南方地区。棕榈可耐-10°C低温,北到陕西南部、黄河中下游,南到华南、越南均产。
性别雌雄异株雌雄同株
-
勐腊鞭藤
形态特征:攀援藤本,丛生,带鞘茎粗3-4厘米,裸茎粗约2.5-3厘米。叶羽状全裂,长达2.5米,顶端无纤鞭;羽片等距排列,阔剑形,长60-80厘米,宽3.5-4.5(-5.5)厘米,中脉粗壮,上面具少数近刺状刚毛,边缘具黑色微刺,先端多刚毛;叶轴背面具下弯的、基部淡褐色、上部黑色
-
兰屿山槟榔
形态特征:茎单生直立,高约2-4米,罕为4米以上,直径15-20厘米,基部和顶部坛状增大,有灰白色皱纹;叶鞘长约1米,锈褐色;叶羽状,长2米以上,羽片互生或对生,披针形,长约60厘米,宽4-5厘米,先端极渐尖,基部宽2厘米,具2-4条叶脉,叶面深绿色,发亮,背面苍白色,叶脉上稍具
-
假槟榔
形态特征乔木状,高达10-25米,茎粗约15厘米,圆柱状,基部略膨大。叶羽状全裂,生于茎顶,长2-3米,羽片呈2列排列,线状披针形,长达45厘米,宽1.2-2.5厘米,先端渐尖,全缘或有缺刻,叶面绿色,叶背面被灰白色鳞秕状物,中脉明显;叶轴和叶柄厚而宽,无毛或稍被鳞秕;叶鞘绿
-
砂糖椰子
形态特征砂糖椰子为乔木状,茎较粗壮,高5米—10余米,直径15—30厘米,有疏离的环状叶痕。叶簇生于茎顶,长5—6米或更长,羽状全裂,羽片呈2列排列,线形或线状披针形,长80—150厘米,宽2.5—6.5厘米或更宽,基部两侧常有不均等的耳垂,顶端呈不整齐的啮蚀状
-
毛花轴桐
形态特征:灌木状,高1-2米,直径2-3厘米。叶片呈2/3圆形,蓝绿色,折叠状,深裂达基部成7-9个楔形裂片,有多条直达顶端的肋脉,横脉细,波状;中央的裂片长达45厘米,先端宽达50厘米,截形,具微缺,约有25条直达顶端的肋脉,其余裂片斜截,较短和较狭,先端具较深的缺刻,最边缘的
-
纤细山槟榔
形态特征:丛生灌木,高约2米或更高,直径约1.5厘米或更粗,密被紫褐色鳞秕。叶鞘、叶柄上均有深褐色稍粗的鳞秕,叶轴上具褐色的点状鳞片。叶羽状,长70厘米或更长,羽片4对对生或更多,披针形,长30-50厘米,顶部的羽片宽7-9厘米或更宽,其余羽片变狭,宽2.5-5厘米,向基部稍变狭
-
柳条省藤
形态特征:攀援藤本,丛生,带鞘茎粗2-3厘米,裸茎粗约1.5厘米。叶羽状全裂,长1-1.5米,顶端不具纤鞭;羽片2-4片成组着生,指向不同方向,狭披针形,长15-40厘米,宽1.5-2.8厘米,约3条叶脉,中脉尖突,其余叶脉较细,两面均被微刺,边缘亦具微刺;叶轴具长1-4厘米的单
-
泰国瓦理棕
形态特征:灌木,高2-3米。叶长约1.5米,叶羽状全裂,下部羽片互生,羽片长42-52厘米,宽约11-12厘米,楔状长圆形,不对称,基部急尖,顶部三角状,渐变成长的先端,具明显的齿状小锯齿,边缘具波状小裂片;叶顶端的羽片为楔状扇形,近3裂;羽片上面绿色,背面灰白色。雌雄同株,花序
-
富贵椰子
形态特征丛生灌木,茎基具多分枝,株高可达3米。叶羽状分裂,长50-80cm,先端弯垂,裂片宽1-1.5cm,平展,叶色墨绿,表面有光丽光泽,形姿甚为优美,佛焰状花序生于叶丛下,果熟时红褐色,近圆形,果期10-12月。生长环境富贵椰子耐寒性较强,
-
董棕
形态特征董棕呈乔木状,高5-25米,直径25-45厘米,茎黑褐色,膨大或不膨大成花瓶状,表面不被白色的毡状绒毛,具明显的环状叶痕。叶长5-7米,宽3-5米,弓状下弯;羽片宽楔形或狭的斜楔形,长15-29厘米,宽5-20厘米,幼叶近革质,老叶厚革质,最下部的羽片紧贴于分枝叶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