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糖椰子
砂糖椰子(拉丁学名:Arengapinnata),又名桄柳、莎木、桄榔、糖树,是一种棕榈科植物,分布在马来西亚、印尼雨林。砂糖椰子叶片巨大,羽叶扁平,条带状,柔韧飘拂,是一种颇受游人喜爱的植物。(概述图片选自:?)
- 拉丁名
- Arenga pinnata
- 别名
- 桄柳、莎木、桄榔、糖树
- 门
- 被子植物门
- 纲
- 单子叶植物纲
- 亚纲
- 柏亚纲
- 目
- 棕榈目
- 科
- 棕榈科
- 种
- 砂糖椰子
- 亚科
- 贝叶棕亚科
- 族
- 贝叶棕族
- 属
- 桄榔属
- 类型
- 常绿针叶乔木类
与砂糖椰子相似植物
形态特征
砂糖椰子为乔木状,茎较粗壮,高5米—10余米,直径15—30厘米,有疏离的环状叶痕。
叶簇生于茎顶,长5—6米或更长,羽状全裂,羽片呈2列排列,线形或线状披针形,长80—150厘米,宽2.5—6.5厘米或更宽,基部两侧常有不均等的耳垂,顶端呈不整齐的啮蚀状齿或2裂,上面绿色,背面苍白色。
叶鞘具黑色强壮的网状纤维和针刺状纤维。
花序腋生,从上部往下部抽生几个花序,当最下部的花序的果实成熟时,植株即死亡;花序长90—150厘米,花序梗粗壮,下弯,分枝多,长达1.5米,佛焰苞多个,螺旋状排列于花序梗上;雄花大,长1.5—2厘米,花萼、花瓣各3片,雄蕊多达100枚以上;雌花花萼及花瓣各3片,花后膨大。
果实近球形,直径4—5厘米,具三棱,顶端凹陷,灰褐色(未熟果实干后呈黑色)。种子3颗,黑色,卵状三棱形,悬胚乳均匀,胚背生。花期6月,果实约在开花后2—3年时间成熟。
生树即开花,可割取花序汁液制砂糖,但连续割4—5年即会枯死。树干髓部含淀粉,可加工食用。也可栽作庭园绿化及观赏树。
生长环境
喜温暖、湿润和背风向的环境,不耐寒。幼苗期需较高温度,越冬气温不宜低于10℃。成株稍耐寒,但气温低于5℃时也易受害。开花后有短暂的休眠期。
忌霜冻,在广州、南宁等地,正常年分可在露地越冬,特寒年份叶片有寒害,应严格选择小环境种植。桄榔为森林植物,野生性尚强,忌烈日,较耐荫蔽,幼龄期需遮盖越冬越夏,成龄树可耐烈日直射。喜肥沃湿润的森林土,粘重土地亦能生长,较耐用水湿,不耐干旱,最适于种植在森林公园内的林荫下,地植需挖大坎换土,施腐熟人畜粪肥或饼肥作基肥,成活以后,一般可任其自然生长。
分布范围
原产于马来西亚、印度等国。
中国产地位于海南、广西及云南西部至东南部、福建、台湾等地。
中南半岛及东南亚一带。
栽培技术
要求
土壤要求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移栽宜在春季进行。早春至夏末为其生长旺盛期,每半个月追肥1次,以稀薄复合肥水溶液为主,促进生长发育。待苗长2年后,可配施腐熟的有机肥,生长季节每1—2月施1次肥。在热带气候下,种植4年即可开花;而在南亚热带气候下,成熟期则会延长。
播种繁殖。果实成熟后随采随播。播后覆土厚约为种子直径的1.5倍,温度保持27℃左右,经4个月左右开始发芽,有少量种子会延续至2年后才发芽。发芽不整齐,要耐心管理,经常保持播种基质湿润,促进发芽。苗期要求半荫蔽环境。
育苗
苗圃地应选择地势平坦,排灌方便,土层深厚,疏松肥沃的土壤。经过精耕细作,深翻,晾晒,做到三犁三耙,并施足基肥,做成高25cm,宽1m的苗床。常用条播,行距20—25cm,每公顷播种量为1950—2400kg,播种应细致均匀,播种后用火烧土或黄心土覆盖,并盖稻草,追肥等,夏秋炎热季节要及时灌水。次年春季进行移植,培育2—3年出圃,每公顷1年生产苗30—37.5万株,2年生15—18万株,3年7.5—12万株。
种植
宜在山坡中下部、山谷、山洼、平原、道路两旁,选择土层深厚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土壤或填方土。通常秋季采用块状整地。在水分条件较好,坡度较小,杂草繁茂的地方可用带状耕地。为了加快生长,增加结实量,采用挖大穴,施足基肥。通常用2—3年生大苗带土栽植,以便提高成活率。春季或雨季造林,栽植密度3—4m,道路绿化株距为5—6m左右。造林时应选择无病虫植株,无机械损伤优质壮苗,用浸过水的草袋包裹,运至造林地。栽植时力求不窝根,不露根,分层填上湿润熟土,埋至原根痕上部2—5cm,踏实,并浇定根水,在有人畜破坏的地段应搭架保护。
经营
种植当年如有缺苗现象,应及时按原栽植点用同龄苗补植。除草松土一般每年进行1—2次,并结合扩穴,施肥以促进幼林生长,特别是在大量产糖时更应加强水肥供应,保证高产稳产。除掉的杂草可铺盖在幼树周围。松土应稍离植株免伤根系。防治病虫害要做到以防为主,防治结合。
实例
1987年,广西林业科学研究所在室外沙床上对新采种子作过发芽测定,播前种子未作任何处理。8月10日播种,9月30日开始发芽,发芽盛期不明显,12月10日发芽终止,发芽率为50%。留土萌发。由于子叶联结的伸长,种壳被带出土面。发芽后30天,鳞叶出现,过125天发出初生叶。
主要价值
砂糖椰子其花序的汁液可制糖、酿酒;树干髓心含淀粉,可供食用;幼嫩的种子胚乳可用糖煮成蜜饯(注意:果肉汁液具有强烈的刺激性和腐蚀性,必须小心取出种子);幼嫩的茎尖可作蔬菜食用;叶鞘纤维强韧耐湿耐腐,可制绳缆。可编织凉帽,扇子等用;叶鞘上黑色纤维耐水浸,可作刷子和扫帚,幼嫩的茎尖可作蔬菜食用。
糖棕叶片巨大,挺直,树姿雄伟优美,宜孤植,对植,丛植,是优美的城市观赏绿化树种,也可做为行道树,适合于机场、道路绿化作为行道树。也可作为公园、绿地或庭院孤植;作为遮荫树。幼龄树可盆栽或桶植作观赏装饰。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
短穗鱼尾葵
形态特征丛生,小乔木状,高5-8米,直径8-15厘米;茎绿色,表面被微白色的毡状绒毛。叶长3-4米,下部羽片小于上部羽片;羽片呈楔形或斜楔形,外缘笔直,内缘1/2以上弧曲成不规则的齿缺,且延伸成尾尖或短尖,淡绿色,幼叶较薄,老叶近革质;叶柄被褐黑色的毡状绒毛;叶鞘边缘具网状的
-
丝葵
形态特征:乔木状,高达18-21米,树干基部通常不膨大(近基部直径约75-105厘米),向上为圆柱状,顶端稍细,被覆许多下垂的枯叶;若去掉枯叶,树干呈灰色,可见明显的纵向裂缝和不太明显的环状叶痕,叶基密集,不规则;叶大型,叶片直径达1.8米,约分裂至中部而成50-80个裂片,每裂
-
大钩叶藤
形态特征:攀援藤本,茎粗壮,带鞘茎粗可达9厘米,也许是本属几种中最粗壮的一种。叶大型,羽片部分长达3.7米,顶端纤鞭长1.5米以上,羽片稍稀疏地互生于叶轴上,披针形渐尖,中部羽片较长,长约55-60厘米,宽5-5.5厘米或更宽,先端不具丝状尖,具明显3条肋脉,两边缘的肋脉比中脉稍
-
鱼骨葵
形态特征茎密披棕褐色叶鞘纤维。羽状小叶边缘及顶端有啮蚀状锯齿,故名“鱼骨葵”。为常绿棕榈植物。茎丛生,高3~5米,其上密被棕褐色叶鞘纤维。叶片大型,羽状全裂,叶长5~8米;羽片多数,长35~50厘米,倒披针形,背面灰白色,边缘及顶端有啮蚀状锯齿。花橙色,具芳香。花期4~6月。
-
泰国瓦理棕
形态特征:灌木,高2-3米。叶长约1.5米,叶羽状全裂,下部羽片互生,羽片长42-52厘米,宽约11-12厘米,楔状长圆形,不对称,基部急尖,顶部三角状,渐变成长的先端,具明显的齿状小锯齿,边缘具波状小裂片;叶顶端的羽片为楔状扇形,近3裂;羽片上面绿色,背面灰白色。雌雄同株,花序
-
白藤
形态特征攀援藤本,丛生,茎细长,带鞘茎粗约0.6-1厘米,裸茎粗约0.5厘米。叶羽状全裂,长45-50厘米,顶端不具纤鞭;羽片少,2-3片成组排列,顶端的4-6片聚生,披针状椭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10-20厘米,宽1.7厘米,先端突渐尖,具刚毛,边缘具刚毛状微刺,有3条叶脉
-
云南瓦理棕
形态特征:丛生灌木,高达1.8米,叶羽状全裂,长约1米,叶柄长30-50厘米,叶轴长38厘米或更长,下部的羽片较狭小,成组对生或互生,不等距,长8-18厘米,宽1.5-2厘米,倒披针形,具各式缺刻,边缘具齿,基部楔形,上部的羽片较长而宽,成对对生或近对生,长17-30厘米,宽3-
-
箬棕
形态特征乔木状,单生,高9-18米甚至更高,直径约60厘米,常常被覆交叉状的叶基,浅裂成不规则的间断的裂缝,茎基常被密集的根所包围。叶为明显的具肋掌状叶,长达1.8米,具多数裂片(可达80片),长1.3-1.4米,裂片先端深2裂,具细条纹和明显的二级和三级脉,两面同色(绿色或
-
富贵椰子
形态特征丛生灌木,茎基具多分枝,株高可达3米。叶羽状分裂,长50-80cm,先端弯垂,裂片宽1-1.5cm,平展,叶色墨绿,表面有光丽光泽,形姿甚为优美,佛焰状花序生于叶丛下,果熟时红褐色,近圆形,果期10-12月。生长环境富贵椰子耐寒性较强,
-
水椰
形态特征:根茎粗壮,匍匐状,丛生。叶羽状全裂,坚硬而粗,长4-7米,羽片多数,整齐排列,线状披针形,外向折叠,长50-80厘米,宽3-5厘米,先端急尖,全缘,中脉突起,背面沿中脉的近基部处有纤维束状、丁字着生的膜质小鳞片。花序长1米或更长;雄花序葇荑状,着生于雌花序的侧边;雌花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