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刺枸骨
细刺枸骨(学名:IlexhylonomaHu&T.Tang)常绿乔木,高4~10米;小枝圆柱形,栗褐色,略具棱角,无毛或变无毛。
- 拉丁名
- Ilex hylonoma Hu & T. Tang
- 别名
- 川黔冬青、刺叶冬青、细刺冬青、刺冬青、细齿冬青
- 门
- 被子植物门
- 纲
- 双子叶植物纲
- 亚纲
- 原始花被亚纲
- 目
- 无患子目
- 科
- 冬青科
- 种
- 细刺枸骨
- 亚科
- 樟亚科
- 族
- 土蜜树族
- 属
- 冬青属
- 类型
- 常绿针叶乔木类
与细刺枸骨相似植物
形态特征
叶片薄革质,椭圆形或长圆状椭圆形,长6~12.5厘米,宽2.5~4.5厘米,先端短渐尖,具很短小的短尖头,基部急尖、钝或楔形,边缘具粗而尖的锯齿,有时齿尖为弱刺,叶面深绿色,背面淡绿色,主脉在叶面凹陷,疏被柔毛或近无毛,在背面隆起,无毛,侧脉9~10对,上面微凹,背面凸起,明显,于叶缘附近网结,细脉网状,略明显;叶柄长8~14毫米,上面具沟槽及微柔毛,下面多皱;托叶三角形,微小,长约1毫米,急尖。
雄花序:由3花组成的聚伞花序簇生于二年生枝的叶腋内,总花梗长约1毫米,基部具1苞片,苞片三角形,具缘毛;花梗长约3毫米,基部具2枚具缘毛的小苞片;花萼盘状,直径约1.8毫米,无毛,4裂,裂片阔三角形,长0.5毫米,宽0.5~1毫米,先端钝,具缘毛;花冠辐状,淡黄色,花瓣4,倒卵状椭圆形,长3~3.5毫米,宽约1.5毫米,基部稍合生;雄蕊4,与花瓣互生,并短于花瓣,花药卵球形;退化子房近球形。雌花未见。
果序常2~5个簇生于叶腋内;果近球形,直径10~12毫米,成熟时红色,在干时多皱,宿存花萼平展,直径约3毫米,顶端具厚盘状或乳头状宿存柱头;果梗长3~4毫米,基部具2枚小苞片;分核4,轮廓倒卵形,横切面三棱形,顶端斜微凹,长6~9毫米,背部宽约3~4毫米,具不规则的皱纹及孔,中央具1纵脊;内果皮石质。花期3~5月,果期10~11月。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700~1780米的山坡林中。
分布范围
产于中国四川(峨眉、江北、南川、巫溪)和贵州(望谟、贞丰)。
物种鉴别
细刺枸骨与中华枸骨(I.centrochinensisS.Y.Hu)在叶的质地、颜色,花序的自然状态、果柄短及分核的特征等方面近似,但后者的叶较小,长4~9厘米,宽1.5~2.8厘米,边缘具3~10对刺状牙齿,果较小,直径6~7毫米而不同。
主要变种
光叶细刺枸骨(变种)刺叶冬青(湖南植物名录),光枝刺缘冬青(浙江植物志)
本变种与细刺拘骨(原变种)的主要区别在于叶片革质或厚革质,披针形、倒披针形,卵状披针形或椭圆形,主脉上面无毛。
产于浙江(淳安、建德、镇海、宁波)及湖南(长沙)和广西(桂林);生于丘陵、山地杂木林中。模式标本采集广西桂林(W.T.Tsang27796.A)。
药用价值
【化学成份】含咖啡碱、皂甙、鞣质、苦味质、淀粉。
【性味】微苦;凉
【归经】肝;肾经
【功能主治】补肝肾;强腰膝。主肝血不足;肾脚痿弱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或浸酒。
【各家论述】
《本草拾遗》:浸酒,补腰脚令健。
《本草从新》:补阴,益肝肾。
【摘录】《中华本草》
栽培技术
刺冬青为冬青科枸骨属常绿灌木或小乔木,茎干青灰色,叶片披针形或椭圆状披针形,边缘有锐齿,老叶深绿色,新叶嫩绿色,带有红晕,清新亮丽,极为美观。其叶片细小而稠密,四季常青,萌发力强,耐修剪,非常适合制作盆景。
刺冬青的挖掘移栽多在春季萌芽前进行,其根系发达,须根较多,移栽很容易成活。移栽前先把不必要的枝条剪除,将主根剪断,多留细根和须根,挖后或打上泥浆或套上塑料袋进行保鲜保湿,应及早栽植。
栽前对树桩进行一次整形,剪除造型不需要的枝条和过长的根,先栽在瓦盆或地下“养坯”,栽后浇透定根水,并对树干喷一遍水,然后用塑料薄膜罩住,以后注意土壤和棚内湿度,及时补充水分,随着天气的转暖,树桩会萌发新芽,可逐步打开塑料薄膜进行通风炼苗。当年栽种的树桩所萌发的枝条可任其自然生长,不要剪除,以使其通过光合作用多制造养分,有利于根系的恢复生长,等到第二年再进行抹芽、修剪或造型。
刺冬青树桩形态丰富,造型可根据树桩的不同形态因势利导,加工制作成单干式、双干式、丛林式、一本多干式、悬崖式、临水式等不同形式的盆景。树冠既可塑造成潇洒疏散的自然型,又可修剪成规整的圆片型。
造型方法以修剪、蟠扎相结合,蟠扎多在10月进行,修剪则在秋末冬初。制作好的刺冬青盆景可在春季或梅雨季节移入紫砂盆之类的细盆观赏,因其根系发达,可将部分根提出土面,使其悬根露爪,以体现苍劲古朴的特色,并根据需要在盆面放置山石。
刺冬青适宜在温暖湿润、阳光充足的环境中生长,耐半阴,有一定的耐寒性。平时管理较为粗放,当年移栽的树桩不要施肥,盆土干燥时应及时补充水分,夏季高温时注意遮光,以防烈日曝晒。第二年的生长季节可每20天施一次腐熟的稀薄液肥,夏季也不必遮光,平时保持盆土湿润,空气干燥时向叶面喷些水,以增加空气湿度,使叶色光亮翠绿。生长期随时除去影响树形的新枝嫩芽,以保持盆景的美观。
每年的秋末冬初进行一次修剪整形,剪除病枝、交叉枝、平行枝、枯枝,使盆景的内膛通风透光。冬季移至室内,越冬温度宜保持在0℃至10℃,不要施肥,也不要浇过多的水。每2至3年的春季翻盆一次,对土壤要求不严,但在疏松肥沃、排水透气性良好的沙质土壤中生长较好。
-
两广冬青
形态特征常绿乔木或灌木,高3~12米;幼枝纤细,具条纹,褐色,被微柔毛或变近无毛;顶芽卵形,长1毫米,被微柔毛。叶片革质或薄革质,长圆形、椭圆状长圆形或卵状椭圆形,长5~10厘米,宽2~4厘米,先端渐尖,渐尖头长6~10毫米,基部圆形或钝,边缘具疏散的细锯齿或近全缘,干时叶面
-
细齿冬青
形态特征常绿乔木,高达12米,全株无毛;幼枝近圆柱形,具纵棱,二年生枝具小纵裂缝,无皮孔,具平的三角形叶痕,淡褐色或灰色。顶芽狭圆锥形,芽鳞坚韧,无毛及缘毛。叶生于1~2年生枝上,叶片革质,卵状椭圆形或椭圆状长圆形,稀倒卵状长圆形,长5~10厘米,宽2.5~4厘米,先端钝或具
-
构骨
形态特征树皮灰白色,高(0.6~)1~3米;稀有8~10米。幼枝具纵脊及沟,沟内被微柔毛或变无毛,二年枝褐色,三年生枝灰白色,具纵裂缝及隆起的叶痕,无皮孔。叶片厚革质,二型,四角状长圆形或卵形,长4~9厘米,宽2~4厘米,先端具3枚尖硬刺齿,中央刺齿常反曲,基部
-
乌来冬青
形态特征边缘具疏锯齿,叶面绿色,具光泽,背面淡绿色,两面无毛,主脉在叶面微凹陷,背面隆起,侧脉每边8-9条,在两面突起,网状脉在两面突起;叶柄长6-10毫米,上面具狭槽,上半部具叶片下延而呈的狭翅;托叶三角形,小,宿存。花序簇生于二年生或三年生枝的叶腋内,每束的单个分枝具单花
-
毛果冬青
形态特征叶叶生于1~2年生枝上,叶片革质,倒卵状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7.5~10厘米,宽2~3.7厘米,先端骤然渐尖或渐尖,基部楔形,边缘反卷,具疏锯齿,齿尖略内弯,叶面绿色,有光泽,除沿主脉疏被微柔毛外,余无毛,背面淡绿色,无毛,主脉在叶面微凹或平坦,在背
-
锡金冬青
形态特征常绿乔木,高10~17米;小枝粗壮,干时灰黄褐色,具纵棱槽,无毛,二年生枝具膨大突起的椭圆形或长圆形皮孔,叶痕三角状半圆形,稍突起;顶芽大,卵圆形,长1.5~2.5厘米,先端钝,边缘通常干膜质,背面密被短的微柔毛;腋芽卵球形,直径约5毫米,芽鳞具缘毛。叶生于1~2年生
-
凤庆冬青
形态特征乔木,高5~7米;分枝褐色,圆柱形,当年生枝具棱沟,密被微柔毛,二年枝几无毛,具条纹,皮孔极不明显;叶痕半圆形,凸起;顶芽小,圆锥形,密被微柔毛。叶生于当年枝上;叶片革质,橄榄色,上面稍有光泽或两面无光泽,长圆状椭圆形,长3~6厘米,宽1.3~2厘米,先端钝至短渐尖,
-
灰冬青
形态特征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6米;小枝挺直,褐色或灰色,具纵棱及槽,叶痕半圆形,稍凸起,皮孔少见,幼时被短柔毛,后变无毛;顶芽圆锥形,长约3毫米,芽鳞被短柔毛。叶生于1~2年生枝上,叶片革质,长圆状倒披针形,长7~15厘米,宽2~4厘米,先端急尖或短渐尖,基部钝或圆形,边缘具
-
细枝冬青
形态特征常绿乔木,高8米,全株完全无毛;幼枝纤细,近圆形,具纵棱,三年生枝近黑色,无皮孔,但具隆起的叶痕;顶芽狭圆锥形,急尖。叶生于1~3年生枝上,叶片近革质,卵状椭圆形或椭圆形,长5~8厘米,宽2~3厘米,先端渐尖,渐尖头长达1~1.5厘米,基部急尖或楔形,边缘具疏而不明显
-
平和冬青
形态特征常绿灌木,高2~3米;第一年生小枝直立而纤细,具棱,无毛,第二年生枝近圆柱形,具不规则的皱纹,具圆形皮刺(可能有误,译者注)或皮孔。叶片坚革质,长圆状披针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3.5~6厘米,宽1.5~2.5厘米,先端渐尖或长渐尖,基部楔形,边缘稍深波状,具分散的黑色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