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植物 > 多年生植物 > 油棕

油棕

编辑:程紫怡发布时间:2021-02-05 11:13:32

油棕属多年生单子叶植物,是热带木本油料作物。植株高大,须根系,茎直立,不分枝,圆柱状。

拉丁名
Elaeis guineensis Jacq. 
别名
野海枣、林刺葵
被子植物门
单子叶植物纲
亚纲
槟榔亚纲
棕榈目
棕榈科 
油棕
亚科
槟榔亚科
椰子族
油棕属
类型
常绿针叶乔木类

与油棕相似植物

形态特征

直立乔木状,高达10米或更高,直径达50厘米,叶多,羽状全裂,簇生于茎顶,长3-4.5米,羽片外向折叠,线状披针形,长70-80厘米,宽2-4厘米,下部的退化成针刺状;叶柄宽。

花雌雄同株异序,雄花序由多个指状的穗状花序组成,穗状花序长7-12厘米,直径1厘米,上面着生密集的花朵,穗轴顶端呈突出的尖头状,苞片长圆形,顶端为刺状小尖头;雄花萼片与花瓣长圆形,长4毫米,宽1毫米,顶端急尖;雌花序近头状,密集,长20-30厘米,苞片大,长2厘米,顶端的刺长7-30厘米;雌花萼片与花瓣卵形或卵状长圆形,长5毫米,宽2.5毫米;子房长约8毫米。

果实卵球形或倒卵球形,长4-5厘米,直径3厘米,熟时橙红色。种子近球形或卵球形。花期6月,果期9月。

生长环境

油棕喜高温、湿润、强光照环境和肥沃的土壤。年平均温度24~27℃,年降雨量2000~3000毫米,分布均匀,每天日照5小时以上的地区最为理想。年平均温度23℃以上,月平均温22~30℃的月份有7~8个月以上,年降雨量1500毫米以上,

分布范围

油棕原产地在南纬10°~北纬15°、海拔150米以下的非洲潮湿森林边缘地区,主要产地分布在亚洲的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非洲的西部和中部、南美洲的北部和中美洲。中国引种油棕主要分布于海南、云南、广东、广西。

主要价值

药用价值

药名:油棕

功效:消肿祛瘀。

主治:用于气滞血瘀所致的经闭腹痛、症瘕积聚。

性味归经:苦、凉。入肝、肺二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一9克。外用:适量。

考证:始载于《中国种于植物科属辞典》。

经济价值

主要产品是棕油和棕仁油。棕油精炼后是营养价值极高的食用油脂,但价格便宜。可制造人造奶油;棕油主要用来制造肥皂、润滑油、化妆品等,也是纺织业、制革业、铁皮镀锡的辅助剂等,由于油量高,方便面面饼也用油棕的油炸。棕仁油味美,除直接食用和制造人造奶油外,还用于制造高级肥皂、香皂和各种化妆品。

此外,棕仁粕是很好的饲料和肥料。果壳可制活性炭,用作脱色剂和吸毒剂。脱果后的空果穗可制牛皮纸,作肥料、燃料和培养草菇等。未成熟的花序割开后流出的汁液,可酿酒、制糖和做饮料。

油棕果含油量高达50%以上,有“世界油王”之称。一株油棕每年可产油30-40千克,每亩产油可达100-200千克,采用优良品种,小面积一亩产油可高达600多千克。油棕亩产油量是椰子的2-3倍,是花生亩油量的7-8倍,所以被人们誉为"世界油王"。由于油棕的油脂产量特高,且用途比较广泛,所以,近百年来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竞相引种,中国海南、广东、广西、云南等省区也于1926年开始种植油棕。

栽培技术

选种保活

油棕种子没有休眠期,只要连续在38℃高温的作用下,就能开始发芽,在40℃时,发芽最快,低于36℃时发芽缓慢。选择油棕种子,应选择活力高的,籽粒饱满,无病害无缺损的种子。前提是已确定在当地可以正常生育的高产优质栽培种。

需要注意的是油棕种子不耐贮藏,一般不应超过四个月为宜,种子的含水量应保持在10%~15%之间,过高过低都会影响种子的发芽率。在贮藏的期间应每周检查种子一次,以免受潮发霉,通常种壳为淡灰棕色时(杜拉种),其种子的含水量约在15%以内,如果颜色变深,意味着种子含水量过高,应取出阴干,保持种子适当含水量时的颜色。

种子处理

油棕种子除无壳种外,一般核壳坚硬,吸水和透气性能较差。在催芽前,种子需用清水浸种4~6天,新鲜种子的浸种时间可短些。而后用清水洗净、阴干,在沙床上密播成行,行距7厘米,床面盖中砂厚约2厘米,并搭好活动荫棚,进行苗圃催芽。晴天每日淋水1~2次,在发芽期间,中午披盖荫棚,防止日灼。一般经过塑料袋育苗,12~14个月生的苗木就能出栽。

田间管理

定植后死株、病株或弱苗,应在植后六个月内,用大苗补植,确保全苗。注意巡苗,出现病株应及时清理。出现病虫害应及时治害,防止病虫害蔓延、扩展。另外在幼龄油棕生长过程中常见的有缺素症。根据不同缺素症在油棕幼株上的表现,及时追肥,防止油棕生长受到抑制,影响生产。

相关植物
  • 蛇皮果

    形态特征蛇皮果植株相对较小,常雌雄异株,植株丛生,短茎或无茎,有刺;叶羽状全裂,羽片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呈s形或镰刀状;花序生于叶闻,雌雄花序异型,雄花序具有分枝,着生几个柔荑状圆柱形的分枝花序,总花序梗及分枝被包于宿存的佛焰苞内,雄花成对着生于小佛焰苞(苞片)的腋部,通常伴

  • 布迪椰子

    形态特征花序:源于下层的叶腋,逐渐往上层叶腋生长。果实:椭圆形,长2.5厘米,黄至红色,肉甜。种子:18毫米(3/4英寸)长,椭圆,一端是三个芽孔。--野外采集植物数据--生长环境喜阳光,是抗冻性最强的

  • 多裂棕竹

    形态特征多裂棕竹是一种丛生灌木,高2-3米甚至更高,带鞘茎直径1.5-2.5厘米,无鞘茎直径约1厘米。叶掌状深裂,扇形,长28-36厘米,裂片裂至基部2.5-6厘米处,侧边的裂得较深,裂片16-20片(最多达30片),线状披针形,每裂片长28-36厘米,宽1.5-1.8厘米,

  • 软叶刺葵

    形态特征茎丛生,栽培时常为单生,高1-3米,稀更高,直径达10厘米,具宿存的三角状叶柄基部。叶长1-1.5(-2)米;羽片线形,较柔软,长20-30(-40)厘米,两面深绿色,背面沿叶脉被灰白色的糠秕状鳞秕,呈2列排列,下部羽片变成细长软刺。佛焰苞长30-50厘米,仅上部裂成

  • 燕尾山槟榔

    形态特征:丛生灌木,高3米或更高,直径1-1.3厘米,密被紫色或紫褐色头屑状物,间有浅色的斑纹。叶鞘、叶柄和叶轴上均有褐色或红褐色的较粗的鳞秕状斑点。叶羽状,长50-60厘米,约有5对对生的羽片,顶部有一对羽片几乎为狭长方形,长约18厘米,宽约6厘米或更宽,先端截形,具锐齿裂,具

  • 裂苞省藤

    形态特征:攀援藤本,带鞘茎粗约1厘米。叶羽状全裂,长达85厘米,每侧约有羽片15-20片,两面绿色,稍整齐排列;羽片长椭圆状披针形,长20-25厘米,宽1-1.2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渐狭,有3条明显叶脉,边缘及叶脉两面均被微刺,横脉不整齐、疏离、间断;叶柄及叶轴背面具少数扁平的长

  • 六列山槟榔

    形态特征:丛生灌木,高2-4米或更高,直径1.5厘米或更粗,布满淡褐色的小斑点。叶鞘、叶柄和叶轴上密被褐色斑点状鳞秕。叶长70-95厘米甚至更长,顶端一对羽片较宽,宽约8厘米,长约20厘米,具8-9条叶脉,以下的羽片较狭而长,宽约3.5-6厘米,长30-35厘米,具2-4条叶脉,

  • 槟榔树

    形态特征茎直立,乔木状,高10多米,最高可达30米,有明显的环状叶痕。叶簇生于茎顶,长1.3-2米,羽片多数,两面无毛,狭长披针形,长30-60厘米,宽2.5-4厘米,上部的羽片合生,顶端有不规则齿裂。雌雄同株,花序多分枝,花序轴粗壮压扁,分枝曲折,长25-30

  • 短叶省藤

    形态特征:攀援藤本,带鞘茎粗1-1.3厘米。叶羽状全裂,顶端延伸为具爪纤鞭;羽片每2(-3)片成组着生于叶轴两侧,披针形,长10-17厘米,宽2-3厘米,两面绿色,边缘被微刺,先端渐尖,被长而密的刚毛,基部稍狭,有4-5条叶脉,横脉明显;叶轴背面具单生下弯的刺;叶柄长8.5-18

  • 蒲葵

    形态特征乔木状,高5-20米,直径20-30厘米,基部常膨大。叶阔肾状扇形,直径达1米余,掌状深裂至中部,裂片线状披针形,基部宽4-4.5厘米,顶部长渐尖,2深裂成长达50厘米的丝状下垂的小裂片,两面绿色;叶柄长;1-2米,下部两侧有黄绿色(新鲜时)或淡褐色(干后)下弯的短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