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蒟
山蒟(学名:PiperhanceiMaxim.)是胡椒科,胡椒属攀援藤本,长数至10余米,除花序轴和苞片柄外,均无毛;叶片纸质或近革质,顶端短尖或渐尖,基部渐狭或楔形,网状脉通常明显;叶鞘长约为叶柄之半。花单性,雌雄异株,聚集成与叶对生的穗状花序。总花梗与叶柄等长或略长,苞片近圆形,花丝短。子房近球形,浆果球形,黄色,3-8月开花。分布于中国浙江、福建、江西南部、湖南南部、广东、广西、贵州南部及云南东南部。生于山地溪涧边、密林或疏林中,攀援于树上或石上。该种茎、叶均药用,治风湿、咳嗽、感冒等。
- 拉丁名
- Piper hancei Maxim.
- 别名
- 方豆藤
- 门
- 被子植物门
- 纲
- 双子叶植物纲
- 亚纲
- 原始花被亚纲
- 目
- 胡椒目
- 科
- 胡椒科
- 种
- 山蒟
- 亚科
- 云实亚科
- 族
- 喜林芋族.
- 属
- 胡椒属
- 类型
- 藤本类
与山蒟相似植物
形态特征
攀援藤本,长数至10余米,除花序轴和苞片柄外,余均无毛;茎、枝具细纵纹,节上生根。叶纸质或近革质,卵状披针形或椭圆形,少有披针形,长6-12厘米,宽2.5-4.5厘米,顶端短尖或渐尖,基部渐狭或楔形,有时钝,通常相等或有时略不等;叶脉5-7条,最上1对互生,离基1-3厘米从中脉发出,弯拱上升几达叶片顶部,如为7脉时,则最外1对细弱,网状脉通常明显;叶柄长5-12毫米;叶鞘长约为叶柄之半。
花单性,雌雄异株,聚集成与叶对生的穗状花序。雄花序长6-10厘米,直径约2毫米;总花梗与叶柄等长或略长,花序轴被毛;苞片近圆形,直径约0.8毫米,近无柄或具短柄,盾状,向轴面和柄上被柔毛;雄蕊2枚,花丝短。雌花序长约3厘米,于果期延长;苞片与雄花序的相同,但柄略长;子房近球形,离生,柱头4或稀有3。浆果球形,黄色,直径2.5-3毫米。花期3-8月。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浙江、福建、江西南部、湖南南部、广东、广西、贵州南部及云南东南部。生于山地溪涧边、密林或疏林中,攀援于树上或石上。模式标本采自广东南海(西樵山)。
生长环境
性喜高温、潮湿、静风的环境,以选结构良好、易于排水、土层深厚、较为肥沃、微酸性或中性的沙壤土种植为佳。
病虫防治
胡椒瘟病
是由疫霉菌侵染引起的一种具有强烈传染能力的土壤性病害。胡椒瘟病病菌可侵染胡椒的大部分器官,但以侵染主蔓基部(椒头)危害最大。感病主蔓在表土下15-20厘米处变黑腐烂,初期切开主蔓见导管变黑,后期表皮变黑,组织腐烂松散,有时还流出黑水,感病的根部也变黑,整株突然调萎枯死(青枯)。
叶片感病后呈现墨黑色圆形病斑,病斑边缘有放射状黑线,嫩蔓和枝条感病后病部变黑,呈水渍状。严重时逐节脱落,多数从节上或伤口感染。花果穗感病后变黑色,最后脱落。我县骑马坝椒区主要在3-5月发生流行。降雨过多是本病发生流行的主导原因。靠流水、风、雨水和人畜传播。防治措施:⑴新植区严格检疫,选用无病苗种植;适当修剪植株基部枝条,定期清除枯枝落叶培土;旱季开始时松土晒土;发现病情立即隔离。⑵发病初期中心病区树冠下土壤用1%的霜疫灵或用农用高锰酸钾消毒,株行间土壤用1%硫酸铜溶液消毒,土壤湿度大时,可改用1:7-10份硫酸铜粉拌砂土撒施土壤表面消毒,病叶应在露水干后摘除集中烧毁。病株喷0.5%的霜疫灵或喷波尔多液保护。发现病株应及时挖除,植穴曝晒半年以上或淋药消毒土壤,流行期间在病园进出口撒硫酸铜粉消毒。
叶斑病
细菌性叶斑病此病是仅次于胡椒瘟病的又一重要病害。可在各龄椒园发生,主要为害叶片,枝、蔓、花、果亦可感病。叶片病斑呈多角形水渍状,扩散后中间呈褐色,边缘变黄。病健交界处呈水渍状,雨天或露水大时,叶背可见细菌液脓溢出,后期脱落。枝蔓感病后逐渐逐节脱落,以致树冠逐渐缩小,最后枯死。本病全年均可发生,主要流行于春夏大风季节。病原菌由风雨或水滴从植株的伤口或自然气孔口传病。
防治措施:⑴新植区严格检疫,用无病苗种植;⑴营造防护林,椒园面积3-5亩为宜;⑶搞好排水系统,定期清除枯枝落叶;⑷勤检查,及时消灭中心病株,及时摘除病叶,剪去病枝,在春季风雨到来之前喷波尔多液保护或喷1%的霜疫灵进行预防。
花叶病
是由病毒引起的,感病的胡椒,嫩叶变小,卷曲、黄化或花叶,主蔓萎缩,节间变短,植株矮小畸形,花穗短,结果很少,产量低。防治措施:新植区要严格检疫。不要用病株上割苗;加强椒园管理,割苗前要施肥,发现病株及时挖除补种。
根部病
主要是褐根病和紫根病。病源主要来源于椒园残留带病的树头、树根和木支柱传病,以后寄生到胡椒的蔓、根。症状是蔓枝生长停顿,叶片变黄,地下蔓根表面有褐锈色(褐根病)或紫色的菌膜,内部变黑(褐根病)或变黄(紫根病)腐烂,严重时整株枯死。防治措施:开垦时彻底捡净树头、树根,以预防根病的发生。发现病株,及时挖根处理,切除病部,清除病源,伤口进行涂霜疫灵处理。病部晒2-3天,然后填回新土,压紧并加强肥水管理。其他病害如炭疽病、线疫病、菌核病发生时,摘除病叶和剪除病枝,喷波尔多液防治即可。
虫害
介壳虫类主要为害嫩叶、嫩芽和主蔓吸根。使植株生长不良,并可引起煤烟病,喷波尔多液过多,容易引起介壳虫发生。防治方法:不滥喷波尔多液,保护天敌,用乐果500-800倍喷2-3次。根部粉蚧为害可用乐果等有机磷杀虫剂淋灌椒头处理,效果较好。盲蝽主要为害胡椒幼嫩枝叶、花等。防治方法:用1000-1500倍液敌百虫、乐果等每7-10天喷一次,连喷2-3次防治。此外还有蚜虫、刺蛾、蚂蚁、金龟子均可用有机磷等杀虫剂喷杀,效果都较好。
主要价值
【瑶药】小肠风:用于黄疸性肝炎,感冒咳嗽,胃痛,关节炎。
【黎药】楼延:全草主治跌打损伤,骨折《民族药志》。
【苗药】抓爪:根治月经不调,胃痛,痛经《滇省志》。抓爪:根治月经不调,痛经,消化不良,胃痛,咳嗽,哮喘,跌打损伤,风湿疼痛《滇药录》。抓爪:根主治月经不调,痛经,胃痛,跌打,风湿《民族药志》。
【畲药】海风藤:全草主治风湿性关节炎,月经不调,痛经《民族药志》。
【瑶药】鸡涝:全草治胃寒痛《桂药编》。借溜咪,鸡涝,三角枫:全草主治风湿痹痛,跌打肿痛,胃寒痛,外感风寒及黄疸型肝炎《民族药志》。
【壮药】钩抗兰,狼地打帕:根主治月经不调,痛经,消化不良,胃痛,哮喘,跌打损伤,风湿关节炎《民族药志》。扣抗兰:功用同苗族《滇药录》。
【彝药】寒诺那此:全草治风湿关节疼痛,劳伤腰痛《彝药志》。
全草(海风藤、石南藤、山蒟藤):辛,温。祛风湿,强腰膝,止咳,止痛。用于风湿痹痈,扭挫伤,风寒感冒,咳嗽,跌打损伤。
-
变叶胡椒
形态特征攀援藤本,除花序轴外全部无毛;枝纤细,有细纵棱。叶薄纸质,有细腺点,形状多变异,下部的卵圆形至狭卵形,长5-6厘米,宽4.5-5厘米,顶端短尖,基部心形,两侧相等,上部的叶卵状披针形、椭圆形或狭椭圆形,长5-9厘米,宽2-3.5厘米,顶端渐尖,基部钝或短狭,相等或有时
-
苎叶蒟
形态特征直立亚灌木;枝通常无毛,干时有纵棱和疣状凸起。叶薄纸质,有密细腺点,形状多变异,长椭圆形、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12-23厘米,宽2.5-8厘米,顶端渐尖至长渐尖,基部偏斜不等,一侧圆,另一侧狭短尖,腹面无毛,背面沿脉上或在脉的基部被疏毛,间有两面均无毛者;侧脉在宽
-
缘毛胡椒
形态特征攀援藤本;枝具粗沟纹,干时变淡褐色,常被较密的硬毛。叶纸质,有细腺点,长圆状卵形或卵状披针形,枝端的稀为长圆形,长11-18厘米,宽2.5-7.5厘米,顶端短渐尖,基部心形,两耳圆,叉开或重叠,两侧不等,腹面无毛或少有在中脉基部被疏毛,背面沿脉上被微硬毛;叶脉7条,最
-
樟叶胡椒
形态特征直立亚灌木,高约1米许或稍过之,除花序轴外全部无毛;枝干时变黑色,节处显著膨大。叶纸质,干时背面多少呈淡红色,有细腺点,椭圆形或阔椭圆形,长11-19厘米,宽4-9厘米,顶端短渐尖,有小尖头,基部通常短狭或近楔形,稀钝圆,两侧常相等;叶脉7条,最上1对互生,离基2.5
-
柄果胡椒
形态特征攀援藤本,除花序轴外无毛;枝纤细,有细纵纹,具小疣状凸起,干时变黑色。叶纸质,干时变黑色,有密腺点,椭圆形,少有卵形,长4-6厘米,宽2-2.5厘米,顶端短尖,基部短狭,两侧稍不等,有时钝圆而近相等;叶脉5条,近基出,最内1对基部与中脉平行紧贴,至离基约
-
山草椒
形态特征叶对生,稀3-4片轮生,倒卵状楔形,长约10毫米,宽约6毫米,顶端深凹,基部钝,背面带苍白色。穗状花序棒状,长约1.5厘米;花黄白色;苞片盾状,有腺点;雄蕊2枚,花丝短;子房无柄,卵状。生长环境生于海拔700-2500米的山区。
-
毛叶豆瓣绿
形态特征该变种与原种不同之点在于植株很矮小,连花序长3-5厘米,茎、枝密被硬毛,叶较小,菱状椭圆形,长6-8毫米,宽5-6毫米,两面密被硬毛,背面尤甚,毛长达1毫米或过之,花序短,于花期长7-11毫米,总花梗密被硬毛。生长环境生于溪边石上或树上
-
海南蒟
入药部位茎叶。性味味辛,性温。归经归胃、脾、肝经。功效温中健脾,祛风除湿,敛疮。主治用于脘腹冷痛,消化不良,风湿痹痛,下肢溃疡,湿疹。
-
斜叶蒟
形态特征木质攀援藤本;枝有纵纹,无毛,节上生根。叶膜质至纸质,有腺点,椭圆形或长圆形,长9-15厘米,宽3.5-5厘米,顶端渐尖或长渐尖,基部偏斜不等齐,差距2-4毫米,通常一侧阔而钝圆,另一侧狭而楔尖,两面均无毛,或有时背面被极疏的毛,如背面被毛时,则每1-2平方厘米至多有
-
角果胡椒
形态特征攀援藤本,除花序轴外全无毛;枝干时有细纵纹,略带黑色,直径1.5-2毫米。叶厚纸质,有显著密细腺点,卵形或狭卵形,长7-13厘米,宽4-6厘米,顶端短尖至渐尖,基部不等,一侧钝圆而稍大,另一侧短狭;叶脉7条,4条离基部发出,最上1对互生,高于中间1对18-25毫米从中